01.01 讀完《道德經》第一章就不再讀的有兩種人,有一種人算是入門的

萬經之王——《道德經》

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

讀完《道德經》第一章就不再讀的有兩種人,有一種人算是入門的

《道德經》第一章已被人們熟知,但往後的章節就比較陌生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段話可以說是大家都能背出來的。有多少人是衝著《道德經》的影響力去翻開此書的,但其中又有一大部分讀完第一章就將其置於一邊不再搭理的。這種看書看個開頭的現象在當下非常常見隨著手機等電子產品的發展,很難有人能靜下心來去讀一本好書,尤其是像經書這種文字,這種人就是我所說的第一種人。另外一種就是在讀完第一章有所感悟不再讀此書的,他們對第一章算是有所理解的。

讀完《道德經》第一章就不再讀的有兩種人,有一種人算是入門的

《道德經》第一章

[原文]道可道也①,非恆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恆名也。無名④,萬物之始也;有名⑤,萬物之母也⑥。故恆無慾也⑦,以觀其眇⑧;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⑨。兩者同出,異名同謂⑩。玄之又玄⑾,眾眇之門⑿。

[譯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凡有皆始於無,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時,則長之育之,亭之毒之,為其母也。言道以無形無名,始成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正如《莊子·天道》中輪扁斫輪的典故由來:

齊桓公在堂上讀書,輪扁在堂下砍削(木材)製作車輪,(輪扁)放下椎鑿的工具走上堂來,問齊桓公說:"請問,公所讀的是什麼書呀?"

桓公說:"是(記載)聖人之言(的書)。"

又問:"聖人還在嗎?"

桓公說:"已經死去了。"

輪扁說:"那麼您所讀的書不過是聖人留下的糟粕罷了。"

桓公說:"我讀書,做輪子的匠人怎麼能議論?說出道理就可以放過你,沒有道理可說就要處死。"

輪扁說:"我是從我做的事情看出來的。砍削(木材)製作輪子,輪孔寬舒則滑脫不堅固;輪孔緊縮則輪輻滯澀難入。只有不寬舒不緊縮,才能手心相應,製作出質量最好的車輪.。這裡面有規律,但我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我不能明白地告訴我的兒子,我兒子也不能從我這裡得到(做輪子的經驗和方法),所以我已七十歲了,還在(獨自)做車輪。古代人和他們所不能言傳的東西都(一起)死去了,那麼您讀的書不過就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罷了!"所以,可能有第二種人就是這樣認為既然道不可道,故此書無意而放下經書的,這種的算是一種小悟,姑且算是入門級的吧

讀完《道德經》第一章就不再讀的有兩種人,有一種人算是入門的

“大道”可以寫成書,但是文字並不能傳授“真正的道”,需要結合每個人的生活實踐才能悟道

我當時就就是讀完第一章就合上此書,自以為道不可名其狀,言其形。那時的自己換是個小學生,後來到了中學,隨著閱歷增加,生活經驗積累,再次發現聖人留下的是“糟粕”,但吾等能夠的道德方法就是將這些所謂的“糟粕”變為所謂的“道”。

好書當然不是糟粕,就好像讀過《道德經》的人,總是有所感悟的,只是感悟的多少與理解的深度不同罷了,這多與人的思想境界和生活經驗的多少有關。毛主席讀過《道德經》,現在想來他的“將實踐與真理相結合”就是這種感悟吧。

讀完《道德經》第一章就不再讀的有兩種人,有一種人算是入門的

每個人都想活下去也便有了欲,但“道德經”告訴我們如何活下去,如何讓這種慾望得到昇華


言道以無形無名,始成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不論大家現在多少歲,當你回顧生命走過的日子,無不會有所感慨,芸芸眾生都要為日常瑣事而做一些可能和得道無關的行為。我們的衣食住行其實都是一種修行的過程。這中生活的微妙正是妙者,微之極。萬物始於微而後成。道德經說

“故常無慾空虛,可以觀其始物之妙。”人不可能無慾,因為只要你有了活下去的想法那也是慾望,試問天下孰能無慾?欲之所本,適道而後濟。故常有欲,可以觀其終物之徼也。恐怕這裡的欲不是慾望,而是人性的雜念,我們要為理想而活,但不要有損人不利己的雜念方可步入“玄門”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言玄則至矣,然猶有玄之心在焉。玄之又玄則盡矣,不可以有加矣,眾妙之所從出也。"物質"、"精神"、"規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無極,"道"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

讀完《道德經》第一章就不再讀的有兩種人,有一種人算是入門的

所以,繼續往下讀,觀其玄妙,才能真正“入道”。下一講:“美之為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