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徐达的两个儿子在靖难之役的时候一个帮助朱棣,一个帮助朱允炆为什么?

中国历史研究所


明朝开国功臣徐达有四个儿子,三个女儿。这一家在明朝初期可谓是一个显赫家庭。四个儿子其中老二死的早,其他三个儿子都在朝中身居要职。

老大徐辉祖才貌双全,在勋卫署左军都督府做事,徐达过世后继承了爵位。建文年初,加封太子太傅。

老三徐膺绪,授尚宝司卿,累迁中军都督佥事,后世袭指挥使。

老四徐增寿在父亲徐达过世后继承了父亲的爵位任左都督。三个女儿分别嫁给了朱元璋的三个儿子,其中最厉害的就是大女儿做了朱棣的妃子。



这样显赫的家庭在历史上也不多见。本来明朝就是朱家的天下,朱元璋在世时徐达一家都是明朝的臣子,安心辅佐皇帝,他的最厉害的两个儿子也没有什么派系之分。这段历史读起来也很有意思,你会发现靖难之役其实就是朱元璋一家人自己在斗。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孙子,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这是两个顶层政治对手。下面的大臣,徐达的大儿子是朱棣的大舅子,两人还率军对抗,一家人都在为各自的主子坐稳皇位奔波着。

一、徐达四子徐增寿:暗中帮助朱棣

按照当时的君臣伦理关系,他们一家人获得建文帝朱允炆的封赏,都应该尽心辅佐朱允炆。可是到了后来,燕王朱棣谋反之心越来越强烈,可能是久在皇帝身边的徐增寿已经看出了当朝皇帝朱允炆不是他的叔叔燕王朱棣的对手,所以狠下决心,倒戈朱棣,决心作朱棣的内应,定期向朱棣报告京城军事防备情况,好让朱棣司机发动进攻。可以推测,老四徐增寿暗中帮助朱棣的原因可能是:

一是燕王朱棣的妃子是徐增寿的姐姐,本来就是一家人,而朱棣又是一个胸怀大志,颇有手段的政治家,比朱允炆强好多倍。就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之前,他通过各种手段拉拢了这个小舅子。

二是徐增寿天天在皇帝身边,他看得太多了,这个因为孝顺而被选作皇帝接班人的青年其实是一介书生,对国事政治并无多大见解。更为重要的是他的爷爷朱元璋在临死之前杀尽了功臣集团,没给他留下几个治国理政的良才干将。古人说: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与其跟着这个娃娃皇帝瞎胡闹,还不如找个更大的靠山。

三是燕王朱棣与朱允炆实力对比悬殊,这使得徐增寿越来越感觉到跟着朱允炆混迟早会出事,说不定哪天朱棣带着大军攻占京城后就会把他们这些大臣全部斩首,为了明哲保身,他决定跟朱棣合作。




而他的哥哥徐辉祖则选择了跟他的弟弟完全不同的道路。

二、徐达长子徐辉祖:坚定维护朱允炆

徐辉祖是朱棣的大舅子,他的妹妹就是朱棣的老婆。燕王起兵之后,他是朱允炆最坚定的支持者,而且从头到尾他都忠于朱允炆,非常坚定帝站在朱允炆一边。徐辉祖是朱棣在整个靖难之役过程中遇到的最难缠的对手。当时朱棣军队见山东济南守军众多,遂取道河南,安徽。在安徽,朱棣遇到了徐辉祖。齐眉山一战,做妹夫的朱棣居然被打得满地找牙,以致诸将纷纷要求"发工资,回老家"。就在两军相持不下的时候,建文帝怕徐辉祖因亲戚关系投向朱棣,就以京城不可无守军为借口调回徐辉祖,削了他的兵权。朱棣就在此等郁闷之时听到这个消息,不禁大喜过望,带领军队一路攻下了南京。攻入南京之后,朱棣召见,徐不发一语。当知,徐若投降,则是国舅,尊贵之至,然始终保持了一个做臣子的忠诚,足见其高风亮节。朱棣也没有杀他,将其软禁终身。



人生没有对错,选择没有对错。历史上对于老大徐辉祖忠于朱允炆的评价很高,将他列入忠臣行列。徐增寿也算识时务,看清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及时跳槽,很明智的选择了追随朱棣,但是还没来得及享受胜利的成果就命丧黄泉。


文史刘砖家


徐达是明朝的开国功臣,朱元璋的得力干将,为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在建立明朝之后,朱元璋便封其为魏国公,是开国六公爵之一,是极大的荣耀。

但是随后的一场政变却让这个荣耀的家庭陷入了两难的困境,建文元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叛乱,从北京起兵。明朝陷入了建文帝和燕王的争夺之中,对于徐达家族来说,这是一个难办的问题,首先,建文帝是明朝的正统,作为朱元璋的老部下、明朝的魏国公,自然是应该忠于建文帝的。但是,另一方面,徐达的女儿嫁给了朱棣,朱棣是徐家的女婿,万一朱棣成功了,对于徐家来说也不是坏事。但是关键是现在怎么办?


最终,徐家选择了两边押宝的方法,其实很多大家族在面临这种选择的时候都会这么做,因为这样不管那边获胜都能够保证家族的延续,牺牲了家族的一部分总比一半的概率牺牲全部家族要好。


所以,徐达的两个儿子选择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继承了徐达魏国公的大儿子徐辉祖则坚定地站在了建文帝这边,徐辉祖作为南军(建文帝军队)的主将在白河沟之战中掩护李景隆全军撤退,保存了南军实力,之后也曾大败燕军,当燕军渡过长江、建文帝大势已去之时,徐辉祖仍然忠于建文帝、抵抗燕军。最终,朱棣进入南京城,成了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徐辉祖被削去魏国公的爵位并被幽禁在家。

而徐达的第四子徐增寿则选取了和大哥截然相反的道路,他在朱棣起兵之前多次为朱棣打掩护,表示朱棣绝对不会造反,延迟了建文帝对朱棣采取行动的时机。而在朱棣起兵之后,徐增寿还多次向朱棣传递信息,做了朱棣的内线,在燕军渡过长江之后被建文帝诛杀。在朱棣即位之后,将其追封侯,之后又晋封为定国公。

从此以后,徐达一家有了两个公爵,一个是魏国公(后来徐辉祖的儿子又在永乐五年继承了魏国公爵位),一个则是徐增寿的定国公爵位。这也意味着徐达家族的博弈取得了最大的成功。


天涯看点历史号


徐达,是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极为重要的开国功臣,是军事统帅,赫赫有名的淮西二十四将之一。随朱元璋出生入死,东征西讨,参加了灭亡元朝、剿除张士诚、扫平陈友谅等几乎所有的战争,而且基本上都是军事主官,负责指挥战斗,为大明立下了汗马功劳。朱元璋把他列为开国第一功臣,他的死因,有的说病死,有的说被毒死,有的说是被赐鹅致死,众说纷纭。

徐达共有四个儿子,除了三儿子死的早,其余的都是地位显赫的官员,徐达的长女嫁给了燕王朱棣。

“靖难之役”的时候,老大徐辉祖,老四徐增寿都在朝廷为官。其实朱棣朱允炆的叔侄之战,朱棣是起义造反的一方,是叛逆,虽然说也是自家的事情,但是朱棣是不义之师,战争初期实力也不大,但朱允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却被朱棣反败为胜,硬生生的给推翻了,落得个可悲的下场,从此音讯皆无。

战争开始时,老大徐辉祖忠于朝廷,坚决支持建文帝朱允炆,给他出谋划策,对抗朱棣。与老大不同,老四徐增寿眼见朱棣势力逐渐壮大,又是自己的姐夫,认为还是自家人当皇帝好,所以转向朱棣一方,在朝廷当起了朱棣的卧底,秘密的为他通报朱允炆和朝廷军队的一举一动,使朱棣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情报。

但是徐增寿给朱棣通风报信的事情,后来还是被朱允炆知道了,怒气冲冲的朱允炆,当面与其对质,徐增寿理屈词穷,被朱允炆当场给杀了。

朱棣称帝后,考虑到徐辉祖是徐达的儿子,又是自己的小舅子,所以并没有杀他,只是将其削职为民,让他回家了。

徐达的二儿子徐膺绪,是个有心机的人,他是两头都不得罪,采取中立态度,后来借姐姐的光,朱棣又给他升了官儿,兄弟之中他的结局却是最好的。





历史微点


徐达(1332年-1385年)辅佐朱元璋败陈友谅、灭张士诚、攻克大都覆灭元朝,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列大名开国第一功臣,封魏国公,死后追封中山王。

徐达共有四个儿子:老大徐辉祖、老二徐膺绪、老三徐添福、老四徐增寿,除了老三徐添福早死外,徐辉祖、徐膺绪、徐增寿三兄弟在后来的靖难之役中分别选择了不同的立场。老大徐辉祖坚定地支持建文帝,老二徐膺绪则保持中立,老四徐增寿暗中支持燕王朱棣。同是一家人、亲兄弟,他们为什么会做如此不同的选择?

01

老大徐辉祖为什么坚定支持建文帝朱允炆?

尽管徐辉祖的妹妹嫁给了朱棣,在靖难之役中,徐辉祖一直是朝廷和建文帝的忠实支持者,并且曾经亲自领兵把自己的这个妹夫打得狼狈不堪,还曾经劝建文帝把朱棣的三个儿子、也就是自己的三个亲外甥扣留在京城作为人质。

徐辉祖能征善战,颇有乃父之风范,可惜在徐辉祖领兵剿灭朱棣的最紧要关头,朱允炆听信谗言将徐辉祖调回京城,失去了灭掉朱棣的最好机会。如果朱允炆能完全信任徐辉祖,那么朱棣早就完蛋了,别说渡过长江,连小命都保不住。

徐辉祖为什么要坚定地支持帮助建文帝,打击自己的妹夫?原因其实很简单。

大明开国之初,朱元璋就立下了嫡长子的继承制度,希望借以能够维持江山永固,所以即使自己的大儿子太子朱标英年早逝后,朱元璋也没有再从自己的儿子中选取继承人立为太子,而是立朱标的大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来继承自己的皇位。

朱元璋立下的这套嫡长子继承制度受到了很多朝廷大臣的拥护,而徐辉祖身为徐达的嫡长子,继承父亲魏国公的爵位,也是这个制度的既得利益者,他自然打心底里拥护和认同这套制度。所以在徐辉祖心里,朱允炆才是大明皇室的正统,是朱元璋事业的正宗合法继承人,是天下百姓民心所向,朱棣不过是一个乱臣贼子。

古人又讲究大义灭亲、先忠后孝,国事为先,徐辉祖很明显受到的就是这样的教育。所以在认定朱允炆是正统、是正义所在,即便朱棣是自己的妹夫,他也会义无反顾的支持朱允炆、反对朱棣。

可惜朱允炆关键时刻没有信任徐辉祖,导致自己失败。虽然朱允炆有负徐辉祖,但徐辉祖不负朱允炆。朱棣攻入南京后,面对朱棣的威逼利诱、亲情攻势,徐辉祖一直采取不合作态度,最终被朱棣幽禁之死。

02

老二徐膺绪为什么保持中立

面对自己的姐夫朱棣和皇上朱允文,徐膺绪在这场战争中一直保持中立,即没有帮助朱允文攻打自己的姐夫,也没有暗中给朱棣通风报信。

徐膺绪之所以选择这样的策略,也很好解释。他是老二,对嫡长子制度没有很强的认同感,对他而言,朱棣、朱允文都是老朱家的人,谁当皇帝不是当。

而且形势不明朗,保持中立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凭借自己是徐达的儿子、朱棣的小舅子,即便自己不选边站,不论是朱允文还是朱棣当皇上,徐膺绪都能够保有荣华富贵。但是如果选错边了,结局就有可能悲催了。

03

老四徐增寿为什么暗中支持朱棣

和老二一样,徐增寿作为徐达最小的儿子,对嫡长子继承制度更没有感觉,徐达魏国公的爵位怎么也轮不到他来继承。徐增寿也可以在这场战争中保持中立,以获得万无一失的荣华富贵。

然而徐增寿选择了身在曹营心在汉,虽然人在朱允文的朝廷当官,却一直替姐夫朱棣说话,还屡次向朱棣密告京中部署,最终被朱允文发现,当面质问,徐增寿不能回答,朱允文大怒,将其当场诛杀。

徐增寿这么做的原因很明显,他想在这场博弈中下注,以期获得更大的回报。在朱允文手下,徐增寿靠着父荫到了个不大不小的左都督,而且不是世袭的,对徐增寿实在没有什么吸引力。所以徐增寿就冒险选择了支持朱棣,如果朱棣成功,他就能封公封侯。

虽然徐增寿被朱允文杀了,但毫无疑问他赌对了。朱棣称帝后,追封他为武阳侯,后来又进封定国公,爵位由其子孙继承,一直传至明末。

徐增寿泉下有知,也应该欣慰,感叹自己没有白死。


风雅斋


徐达是元末明初的名将,战功赫赫,帮朱元璋夺得大明天下,被封为魏国公。子女地位也显赫,女儿嫁给朱棣,长子徐辉祖继承了魏国公的爵位,四儿子徐增寿被任命为左都督。

徐辉祖

朱棣帮朱元章南征北战,立下无数战功,性格里就有一股铁血味道。对于年轻的建文帝是颇有轻视和不服的,早有谋反之心。



朱棣

于是拉拢了不少朝中重臣和各环节重要人物,其中就有徐增寿。徐增寿能被朱棣拉拢,加入谋反阵营,我估计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朱棣是他姐夫。在感情上朱棣比建文帝更亲近,徐增寿比较注重亲情。

二、觉得地位比不上哥哥,他哥哥徐辉祖继承了魏国公的爵位,而他只是一名左都督,地位相差太大,心里难免有落差。如果朱棣谋反成功,自己就有从龙之功,到时地位肯定不可同日而语。

而徐辉祖大气稳重,极具才能,更注重国家正统,国家大于亲情,所以不接受朱棣的拉拢。

当朱棣起兵谋反时,徐增寿在京城中策应、提供情报,最后被建文帝发觉,腰斩于城中。

他哥哥徐辉祖带兵反抗朱棣,他指挥有方,给朱棣带来不小打击。可惜建文帝不懂用军,胡乱指挥,而且重用草包将军李景隆,徐辉祖用兵被束手束脚,最后被朱棣俘获,软禁至命终。


北风hxn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托宾曾经说:“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

六百多年前的徐达肯定没听过这句话,但是分散投资降低风险的道理却比托宾知道的早的多。

徐达,明初著名军事将领,灭元主要功臣之一。明朝建立后,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死后被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据徐达陵墓神道碑记载,徐达有四子四女。长女嫁给燕王朱棣,日后成为皇后;次女嫁给代王朱桂;三女出家为尼;四女嫁给安王朱楹。长子徐辉祖,次子徐膺绪,三子徐添福,四子徐增寿。

徐达四个儿子中,三子徐添福早夭,其余三子承袭了徐达爵位。其中,长子徐辉祖袭魏国公,二子徐膺绪袭指挥使,四子徐增寿袭左都督。

徐达出生于1332年,前半生跟随朱元璋平定天下。30岁时,长女出生,36岁时,长子徐辉祖出生,徐达属于晚婚晚育的那类人。

徐达死于1385年,此时长子徐辉祖仅仅17岁,四子徐增寿仅仅6岁。家主早逝,子嗣年弱,如何在丛林官场生存下去,保证家族延续,成了徐家不得不面对的困难。

徐达在世时就为人谨慎,安不忘危。例如朱元璋喜欢下棋,闲暇之余总喜欢和徐达对弈几局。徐达棋艺虽然在朱元璋之上,但从未赢过。有次朱元璋下旨,要求徐达不必谦让。徐达仍然将棋子摆成“万岁”二字赢得对弈,意思是万岁赢了。


徐达子孙也继承了徐达的这种为人处世之道,尤其在靖难之役中,徐家三子将这种为官哲学发挥的淋漓尽致。

1399年,朱元璋之孙朱允炆登基,燕王朱棣以“靖难”之名发动战争,争夺皇位。

山河带砺、前途未定之际,徐家迅速做出反应:长子徐辉祖辅佐建文帝朱允炆;次子徐膺绪中立,不持任何立场;四子徐增寿,身在南京心在燕,作为内应和朱棣联络。

靖难之役发生之前,朱棣将三个儿子送入南京城充当人质。朱允炆对怎么处理这三个堂兄弟很是头疼,于是咨询徐辉祖。

徐辉祖说:“三甥中,独高煦勇悍无赖,非但不忠,且叛父,他日必为大患。” 力主将三人软禁甚至斩杀。

建文帝询问徐增寿时,徐增寿却信誓旦旦地说:“燕王先帝同气,富贵已极,何故反!”

在徐增寿和驸马王宁的运作下,朱棣三子终回了北平城。朱棣再也无后顾之忧。

当朱棣渡过长江,将要进入南京城之时,建文帝当面质问徐增寿,徐增寿哑口无言。朱允炆一气之下,一剑劈死了徐增寿,并陈尸皇宫。



再说朱棣进入南京城,大肆追捕朱允炆旧党。处理徐辉祖时,朱棣本想赐死,但考虑到自己皇后是其姐姐,加上徐达之功,免了死罪,但剥夺一切俸禄爵位,贬为庶民。

朱棣看到徐增寿的尸体时,万分悲痛,抚尸大哭。后来朱棣追封徐增寿为武阳侯,谥忠愍。第二年,又进封为定国公。

徐膺绪,没有参与这场战争,既无功也无过,一直在指挥使上安安稳稳的,直到去世。徐膺绪死于1416年,享年44岁,是徐家四子中年龄最大的。

三个儿子,三个立场,无论是叔叔朱棣荣登大宝,还是侄子朱允炆平叛成功,徐家都会留有一脉。即使朱家其他人渔翁得利,得了天下,还有中立的儿子徐膺绪。怎么算徐家都不亏。

当然,如果反过来看,无论谁赢,徐家都是有损失的。但两权相害取其轻,在局势混沌的情况下,不失为明哲保身之妙计,相较于家族覆灭,损失是可以接受的。


别酒流年


大家好,弹指千年为您解答!

徐达的传说还是比较多的,这个农民出身的中山王,从参加起义就一直跟着朱元璋打天下,他治军严明、屡建功勋,是大明朝最负盛名的开国功臣之一。

1385年,年仅54岁的徐达去世,而关于他的死也是充满传奇的色彩。朱元璋称帝没多久,开始担心自己的身后事了,开始害怕这些功臣会危害大明的江山,于是想除掉这些老臣。徐达首当其冲,传闻朱元璋知道徐达患一种名叫背疽的病,极难医治,而且不能吃鹅肉,于是朱元璋赏赐了一大碗的鹅肉给徐达,并让他当面吃完,徐达含泪吃完了烧鹅后,最后全身溃烂而死。当然也有一种说法是徐达知道自己必死,所以服毒自尽,以自己的死给徐家留下血脉。至于真相如何呢,已不可考!

徐达一共有四个儿子:老大徐辉祖、老二徐添福、老三徐膺绪、老四徐增寿。

大儿子徐辉祖在徐达死后,承袭了魏国公的爵位,因为朱棣登帝即位,他拒不出迎。朱棣大怒,当即削掉了他的爵位将他终身监禁在自己家;徐达二儿子徐添福依《明史》记载是折腰了,这里暂且不论。小儿子徐增寿本来继承了定国公的爵位,按理说应该高枕无忧的,但是因在建文帝削藩过程中替朱棣说话,认为燕王朱棣无反意。结果没多久朱棣直接就反了,建文帝只有杀他泄愤。可以说说也是一个苦逼人。当然朱棣在当上皇帝之后,自然也对他进行追封“武阳候”。因此徐达的四个儿子只有三儿子徐膺绪得到了善终!

之所以说徐达的两个儿子在靖难之役的时候一个帮助朱棣,一个帮助朱允炆。说的就是大儿子徐辉祖和四儿子徐增寿的站队问题!在当时的历史背景条件之下,身为功勋之后的徐家一门双国公,想要独善其身是不可能的,不论你是支持朱棣还是支持建文帝,又或者是保持中立,在政权稳固之后都要面临来自皇帝的清算,站队正确的,自然是水涨船高。但如果错了呢?绝后都是轻的了!

笔者认为,徐家分开支持的做法看起来很投机,但也是一种办法。不管最后谁得了帝位,徐家的血脉都能够保住。只不过历史就是这么喜欢开玩笑,老大老四都没等到自己的主子上位,就被干掉了,而三儿子虽然没站位,但朱棣应该是看在老四的面子上,对他没做追究,血脉才得以保存!

结束语:徐达一生看似辉煌,实则凄惨!和老朱是拜把兄弟有如何呢?在皇位与权力面前一切都是一文不值的。徐达老婆被朱元璋杀了,两个儿子被老朱后代杀了,如果他在天有灵不知道会不会后悔追随朱元璋!


弹指千年


我是历史漫谈君,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徐达与朱元璋是发小,是元末明初的名将,曾经立下了赫赫战功。后来被朱元璋封为魏国公。

徐达的大女儿嫁给朱元璋的四儿子朱棣,开始被封为燕王妃,朱棣篡权登基之后,封徐氏为徐皇后。

徐达共有四子:长子徐辉祖、二子徐添福、三子徐膺绪、四子徐增寿。

长子徐辉祖1368年生,面如冠玉,英姿非凡,明朝大将,1385年,17岁时就继承了魏国公的爵位,地位明显高于其他三兄弟。四儿子徐增寿,1374年生,被任命为左都督,三儿子徐膺绪曾任尚宝司卿,后升至中军都督佥事,世袭指挥使。三人均在朝廷效命。而老二徐添福则早夭。



在发生靖难之役前后,老大徐辉祖忠诚于朱允文,忠诚于朝廷。老三徐膺绪保持中立,做老好人,两边谁也不得罪。老四徐增寿则挖朱允文的墙角,做了一个小小的朱棣的内应,眼线,把朱允文这边一点一滴都报告给他的姐夫朱棣。

之所以徐辉祖兄弟几个有着几个不同的态度,占队不同,我认为有如下原因,

1,老大徐辉祖是明朝大将,又有魏国公的爵位,受徐达影响也大,对朱元璋亲定的朱允文绝对忠心耿耿,绝无二心,即使亲戚朱棣拉拢也拉不过去。因为本身朱棣篡位名不正,风险也大,老大徐辉祖也不会去冒这个险。



2,老四徐增寿小老大徐辉祖六岁,20多岁,死的时候才28岁。小伙子年轻气盛,很容易就被姐夫朱棣拉拢过去了。可能朱棣也给他许诺,事成后荣华富贵什么的。并且他看好朱棣,希望通过他能让自己在仕途上能更进一步。

有人说两个鸡蛋不能同时放在一个筐里,我觉得这不是主要原因。作为徐辉祖和徐增寿两个独立的人,只是个人做人做事的原则和感情偏向的天平不同而已。

最后,两人都没有逃脱悲惨的结局。

徐增寿给他姐夫朱棣没有少打小报告,朱允文曾经问徐增寿,朱棣有没有反心。徐增寿说,燕王朱棣已经非常富贵了,为什么还要造反呢。后来朱允文发现情况不对,最后被燕王打败,然后找徐增寿来对质,于是挥剑把徐增寿斩杀。

《明史·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十三》 增寿以父任仕至左都督。建文帝疑燕王反,尝以问增寿。增寿顿首曰:"燕王先帝同气,富贵已极,何故反!"及燕师起,数以京师虚实输于燕。帝觉之,未及问。比燕兵渡江,帝召增寿诘之,不对,手剑斩之殿庑下。



而徐辉祖作为大将,积极的与朱棣的军队进行抗争,结果由于李景隆决策失误,还有其他种种原因兵败。

朱棣登基的时候,徐辉祖待在父亲的祠堂里,不去拜见。于是朱棣把他囚禁一直到死,死时年仅39岁。

可悲可叹,虽然徐达的两个儿子老大徐辉祖和老四徐增寿两人立场不同,各为其主,但是结局都比较悲惨。而老三徐膺绪保持中立,得以善终。


历史漫谈君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问一下徐家最后结果是什么呢?最后的结果就是徐达后人与明朝一同荣辱,直至明朝灭亡,徐家才退出历史舞台,而且徐辉祖与徐增寿后人皆享受国公封爵。看到这里大家想到了什么?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

徐达什么人?那是能逃过朱元璋屠刀的人,可想而知他不是一般的厉害,这好不容易的来的爵位后世怎么能轻易放弃呢?照理说,凭着徐达的功劳,只要朱家不倒徐达后人享受荣华富贵不是什么难事?可是朱棣偏偏来个什么靖难?这下就麻烦了,帮朱允文吧,要是朱棣成功了,虽然可以凭着燕王妃的关系保主性命,但爵位和荣华就很难说了。不帮建文吧,怕是因为燕王妃的关系,恐怕朱棣还还没大过长江,朱允文就把徐家给办了。

所以,这两兄弟演了出席,大哥帮着朱允文打朱棣,保住徐家一切再说,小弟暗通朱棣,这样就两边押宝,管你朱家谁胜利,我老徐家都能稳坐钓鱼台。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沧海一粟7528


两边押宝,延续家族。类似三国诸葛他们家三个人分别在三个国家。诸葛亮爱刘备,诸葛瑾跟孙权,诸葛诞跟的曹操。反正谁得天下诸葛家一样延续。同理徐家也是两边押宝,大家族延续肯定会有自己的生存方法。这种赌概率的事情,只要家族人多就能解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