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如何評價吳三桂?

歷史一書生


向敬之

吳三桂降清,最初的想法是借兵,最後為形勢所迫。

本來在皇太極於清崇德七年(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三月,第二次迫降祖大壽後,就命祖大壽等利用私交,勸降明寧遠總兵吳三桂。吳三桂嚴詞拒絕。

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陷京師,派降將唐通招降吳三桂。吳三桂準備降闖,並談判欲畫地而治,中途收到其父吳襄被劉宗敏嚴刑拷掠助餉,其妾陳圓圓被迫上了劉宗敏的床,家人被拘禁。於是,改變主意,向大清攝政王多爾袞借兵,進攻李自成,並承諾與多爾袞裂土分疆。此時的吳三桂,與陳兵山海關外的多爾袞議和,主要是借兵復仇,他以復君父仇、復立明太子為名,也想做明朝的攝政王。

吳三桂拒降,李自成率兵東征,在山海關展開大戰。吳三桂不敵,催促多爾袞參戰,而多爾袞做壁上觀,待到吳三桂明顯處於下風。李自成將吳襄陣前斬首,懸於長杆,吳三桂不得不對多爾袞屈膝臣服,故而有了多爾袞派出精銳偷襲李自成左翼,使闖軍潰逃,退至京師,倉皇而逃。

吳三桂降清,不但遵從多爾袞令旨,按滿洲習俗剃髮,還帶動一千多員前明官員和三萬多鄉勇降清。

多爾袞對吳三桂招降的承諾是,封以故土,晉以藩王,使之子孫世代永享富貴。這是多爾袞招降吳三桂的承諾,並開導他這樣能報國仇、保住身家。但是,吳三桂投降後,得封平西王,協助清軍滅掉李自成後,多爾袞對他採取了防患的態度,擔心他復明,故命其還鎮錦州,使之不再考慮復君父仇,兩年後因為李自成的大順軍餘部、張獻忠的大西軍餘部和南明軍聯合抗清,才命其入關南進。吳三桂還將長子吳應熊留在京師作為質子。


以禮觀書


吳三桂在投降滿清是相當曲折。當國破家亡的時候,吳三桂正聽崇禎要求,撤寧遠之師以入衛京城。崇禎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命吳三桂火速領兵入衛北京。

三月十九他到山海關時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包圍北京城,守城軍拒絕作戰,全部投降。崇禎皇帝被迫吊死在煤山,農民軍入城。

這時吳三桂大軍走到玉田縣。離北京只有一百多公里,聽到崇禎死去,北京陷落,他又返回山海關。開始為自己找靠山,尋找新的主人,此後一多月,他同各方政治勢力進行聯繫,投機活動。由於給了大量金錢開始同意投降李自成都走到盧龍。可是農民軍抓陳團團和他的家人又返回山海關。

吳三桂據守山海關,有一片石長城,把東北化遼東關外一邊是關內。

吳三桂看到政治形勢一天一個變樣。開始和多爾袞聯合是想借滿清消滅李自成勢力

但南明朝出現了,吳三桂使用藉口在各方各種政治勢力中游離選擇優待,在進行投機,還想借手多爾袞勢力打敗李自成勢力,劃黃河為界分割中國。在李自成直接統軍六萬赴山海關,吳三桂只得火速清兵進關。四月十三日李自成出發的親自到到山海關。多爾袞接到吳三桂急救到山海關。吳軍已與李自成在一片石戰鬥了二天了,都快看見快要完蛋了。吳軍內部也出現了瓦解跡象。

可是在外關十五里 清軍十萬人突然從陣後繞出,並向李自成軍隊發動了猛烈地進攻,使得本來吳三桂滅亡己到,卻死後餘生,農民軍六萬。(唐通官軍二萬早降多爾袞)對四萬吳軍加上清軍聯合打擊下遭受重創。李自成被迫率眾西走,一敗再敗,連連失敗中國歷史就寫了。

吳三桂眼看滅亡情況下,也只有死心塌地跟清軍當走狗。再也不談條件了。李自成也想不明白,明明吳三桂投降了。唐通都接受山海關。吳三桂走到半路上,卻不聽他召喚了,他在北京當皇帝都準備好。又得繼續發兵東征。還不知吳三桂早就和滿清達成條件,使自己遺誤戰機全面失敗。中國歷史全部改變。





ww3721王建文


吳三桂在崇禎帝上吊之後,一開始是想投降李自成的。但是李自成的手下劉宗敏在北京羞辱明朝舊官僚,拷打明朝舊官員和富人,追贓助響,據說還霸佔了吳三桂的小妾陳圓圓。吳三桂得知這個消息,心裡怎麼想?

肯定感到很恐怖。當前自己手握三萬大軍,李自成的手下尚且敢如此對自己的家人,若是投降李自成後,吳三桂會有什麼樣的果子吃?

於是,吳三桂掉頭返回山海關,派人和多爾袞取得聯繫,兩者一拍即合。吳三桂不顧自己一家34口人命握在李自成手裡,下決心投降了多爾袞。下這樣的決心,是不容易的,吳三桂下決定投靠多爾袞之前,就應該知道自己一旦投降多爾袞,自己的家人必死無疑。

李自成大軍到達山海關後,吳三桂打頭陣,多爾袞做預備隊,殺了李自成一個措手不及。李自成的主力傷亡殆盡,從此一蹶不振,後來連個像樣的戰略相持階段都沒有。一年後李自成在湖北被地主武裝殺死。

戰後,多爾袞直接繞過侯、公兩個爵位,直接將明朝的平西伯吳三桂封為清朝的平西王。多爾袞自己是王爺、睿親王,封吳三桂也是王爺,吳三桂從此承擔替滿清一路向西開道的重擔,吳三桂也不孚眾望,率軍一路打到雲南。

而且,多爾袞給了吳三桂很大的自主權,吳三桂繼續帶領自己的部隊,而且可以招兵買馬。可以說清朝對吳三桂是相當信任的,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不出大價錢,辦不成大事業。

後來,吳三桂不斷做大,20多年後,吳三桂在雲南造反時,號稱有50萬大軍。這也從側面說明了當時清朝對吳三桂的重視和信任。不然不可能會掌握這麼多部隊,擁有這麼多戰略資源,以至於敢造反。


坐看東南了


其實就開始而言,吳三桂是不想投降的,因為自己從小作為土生土長的遼西人,對清兵的痛恨是深入骨髓的,從小吳三桂在吳襄的教育下也是立志要成為一個忠君愛國的大將軍。這點在松錦大戰中吳三桂精彩的表現中就可以看出,而在戰敗後,吳三桂對皇太極和舅舅祖大壽、祖大樂的勸降也是置若罔聞,原本日子就這樣也挺好,可偏偏就趕上公元1644年這注定不平凡的一年。



公元1644年3月,李自成大軍逼近北京,崇禎皇帝情急之下叫吳三桂捨棄寧遠,回京救駕。作為遼西最大的地主,捨棄寧遠,意味著失去家園和土地,同時也割捨了自己和關寧軍的經濟命脈,另外除了五萬關寧軍需要撤走,這五萬人馬的八萬家屬也要隨行,如此龐大的人馬遷徙,如何安置就成了很大的問題,更為要緊的是,關外的百姓聽聞吳三桂要撤兵,也要求一起撤回關內,這樣一來,十幾萬人的隊伍就變成了五十萬人之眾。更為要命的是另一方面,面對李自成連戰連捷的數十萬大軍,吳三桂並沒有必勝的把握,匆忙出戰,搞不好就全軍覆沒了。



1644年3月11日,吳三桂率領五萬關寧軍西進前往京師,同行的,還有四十五萬民眾。如此龐大的隊伍,裡面還扶老攜幼,行進速度之慢,是日行不過50裡。一直到3月20日,吳三桂的人馬才行進到河北豐潤,而這距離北京,還有數百里之遙。然而令吳三桂想不到的是,就在前一天,大順軍已經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已經自縊煤山。


《明季北略》記載:

“二十日抵豐潤,京師陷矣,三桂聞變,屯兵山海。”

屯兵山海關之後,吳三桂就要開始思考自己的出路了,是繼續為君報仇,還是投降闖軍。事實上,李自成沒有給他太多的時間。《明季北略》雲:

“二十九日,自成使唐通,於文武二人犒師,銀四萬,以吳襄手書招三桂,及今早降,不失通侯之賞,而猶全孝子之名”。

很顯然,李自成急於要吳三桂的一個答覆,並且搬出了吳三桂的父親吳襄來勸降。更狠的一手是,吳三桂的關寧軍缺餉兩個月的事李自成也知道,於是乎特意用4萬兩白銀來犒賞關寧軍,意思是說只有跟著我,你的兵才會聽你的,因為你已經沒錢了。


這一擊如五雷轟頂般擊打在了吳三桂那糾結的心上,的確,如果沒錢,自己手下的五萬關寧軍遲早要反水,跟了李自成,或許還能留住自己人對自己的忠心。更重要的是,自己最敬愛的父親還在李自成手上,很顯然是因為自己的存在,李自成才沒有殺掉父親,但如果自己一意孤行,很有可能,不不不,是一定會害死自己全家老小的。或許,這次投降,並不一定會讓自己身敗名裂,作為一個孝子活下去,也是個很好的選擇。

於是這一天起,吳三桂決定拋下忠臣的包袱,打算保全孝子的名頭,把山海關交由大順軍後,吳三桂領軍前往了北京,去面見李自成。《明季北略》雲:

“三桂乃報使於自成,捲甲入朝。”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關寧軍降順了,但是旗號仍然是大明的旗號,而且軍服也仍然是大明的軍服,也就是說,吳三桂雖然降順,卻是一種十分脆弱的降服關係,因為吳三桂不信任李自成,所以這支千錘百煉的軍隊,隨時都有可能反水。


果不其然,歷史總是這麼調皮,就在吳三桂的心還沒有穩定下來之前,北京出事了。

為了維持北京城內大順軍的生計,李自成開始拷掠明官,四處抄家,而其手下大將劉宗敏把目光投向了吳三桂的平西伯府邸。很快吳三桂就接到了消息,父親吳襄被拷打,小妾陳圓圓被霸佔。

相信此時的吳三桂一定是這麼想的:我帶兵獻關投降,你李自成就這麼歡迎我。去你媽的封侯賜爵,老子不幹了。大丈夫不能保全一女子,何以生為!

憤怒的吳三桂率軍殺回山海關,重新把大明的旗幟插在了山海關的城樓上。

四月十三日,李自成率領十萬大軍開往山海關,雖然李自成仍有勸降的意圖,但是身後的軍隊也表明了李自成勸降不成則開戰額決心。如此,吳三桂面臨這空前的壓力。正當吳三桂山窮水盡疑無路之際,卻發現前方真的有一個柳暗花明的村落——1644年,試圖再次入關劫掠的清軍在多爾袞的帶領下開始南下。而關內的變局使得清軍停滯在了翁後,以觀時局的變動。就在多爾袞舉棋未定之際,吳三桂的使者到了。目的很簡單,借兵。



其實做出這樣的決定,吳三桂是經過了內心的煎熬的,因為他無論如何,也不願意和自己曾經的敵人合作,可是歷史又哪裡給了他選擇的機會呢?在第一封書信上,吳三桂赫然寫道:

三桂初蒙先帝拔擢,以蛟負之身,荷遼東總兵重任。王之威望,所素仰慕。但春秋之義,交不越境,是以未敢通名。人臣之義,諒王亦知之。今我國以寧遠右偏孤立之故,令三桂棄寧遠而鎮山海,思欲堅守東陲而鞏固京師也。不意流寇逆天犯闕,以彼狗偷烏合之眾,何能成事?但京城人心不固,奸黨開門納款,先帝不幸,九廟灰燼。今賊首僭稱尊號,虜掠婦女財帛,罪惡已極。誠赤眉、綠林、黃巢、祿山之流,天人共憤,眾志已離,其敗可立而待也。我國積德累仁,謳思未泯,各省宗室,如晉文公、漢光武之中興者,容或有之。遠近已起義兵,羽檄交馳,山左江北,密如星布。三桂受恩深厚,憫斯民之罹難,拒守邊門,欲興師以慰人心。奈京東地小,兵力未集,特泣血求助。我國與北朝通好二百餘年,今無故而遭國難,北朝應惻然念之。而亂臣賊子,亦非北朝所宜容也。夫除暴翦惡,大順也;拯危扶顛,大義也;出民火水,大仁也;興滅繼絕,大名也;取威定霸,大功也。況流賊所聚金帛子女,不可勝數,義兵一至,皆為王有,此又大利也。王以蓋世英雄,值此摧枯拉朽之會,誠難再得之時也。乞念亡國孤臣忠義之言,速選精兵,直入中協、西協,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門。滅流寇於宮庭,示大義於中國,則我朝之報北朝者,豈惟財帛?將裂地以酬,不敢食言。

非常明確的意圖,不是降清,而是請兵。我吳三桂死也不會降清的,我曾經不會,現在也不會,以後更不會。

多爾袞收到信後,出於禮貌,也進行了回覆,其內容基本是平流寇的支持,借兵的不可以,實在不行你投降吧。

廢話,全他媽是廢話,要是老子打的過李自成,會向你借兵?還投降,投你個大頭鬼!

牢騷歸牢騷,仗還得打,還必須贏,要贏還是得借兵。

怎麼辦,舔著臉去求情吧。

於是就有了吳三桂的第二封信:

大清國和碩親王閣下:接王來書,知大軍已主寧遠,弔民伐暴,扶弱去強,義聲震天地。王把以相助,實為我先帝,而三桂之感戴尤其大也。三桂承王,即發精銳于山海以西諸要地,誘賊速來。今三桂已悉簡精銳,以圖相機剿滅。懇王速整虎旅、直入山海,首尾夾攻,逆賦可擒。 大明平西伯吳三桂頓首 甲申年四月。

信送出去了,吳三桂期待的望著關外,希望能看見清軍的身影。哪怕是八旗馬隊走過揚起的塵土也好。


然而,還是李自成的大軍先到了。

4月21日,李自成對山海關發起了攻擊,吳三桂以五萬將士拼死抵抗,經過了一天的血戰,關寧軍喪亡慘重。山海關,快要守不住了。

此時的吳三桂,估計已經是絕望了,明知自己就要輸了,確實那樣的不甘心。為什麼偏偏老天要把自己生在一個大廈將傾的帝國上,又為什麼要把自己安排在這亡國孤臣的位置上。他想要的是一個活下去的忠臣孝子,難道這個要求很過分嗎?萬念俱灰下,吳三桂低頭再次望向關外,只不過這次,他看見了清軍的影子。

多爾袞終於是來了。

但是清軍卻在山海關前停止了前進的腳步,繼續原地待命。

吳三桂明白,多爾袞是要他一個態度,一個投降的態度。

而吳三桂放不下這個心結,面對困境,吳三桂決定在掙扎一次,21日的晚上,吳三桂先後8次派人去和多爾袞談判,請求發兵。而多爾袞表示,我不感興趣。


絕望,徹底絕望了。

這一夜,吳三桂徹夜未眠,他想到了松錦大戰中被清軍斬殺的明軍將士,他想到了自己在寧遠城頭和清軍的幾番血戰。曾經自己立誓定要收復舊土,擊破清軍,而如今,自己要想活下去,除了降清卻別無他則。投降,如同烈火般焚燒著他的心。吳三桂最後的信念,就要崩塌了。

精忠報國、忠臣孝子,似乎不再那麼重要了。

我要活下來,活下來才能把我自己的命運。

四月二十二日,在天邊剛剛泛起白光時,山海關的東大門打開了,進關的是整齊的八旗隊列。歷時二十多年,八旗軍終於走進了這個看似遙不可及的關城。對比於興高采烈的清軍,吳三桂正坐在帥府裡無奈的嘆氣,而他頭上的髮髻,儼然是金錢鼠尾辮了。

既然投降了,那就決戰吧。

太陽昇起之時,吳三桂率軍衝入了李自成的軍陣中,展開了廝殺。

這是關寧鐵騎的最後一戰,也是吳三桂作為清軍將領的第一戰。

很快,人數佔劣勢的關寧軍陷入了困境,而本應救援的清軍並沒有出現。

絕望再次表現在了吳三桂的臉上,或許真的是天要亡我吧。

就在關寧軍即將敗退之際,期待已久的八旗軍終於出現了。

十二萬八旗鐵騎從兩翼的輔城中衝出,如同利劍般插入了李自成大軍的兩肋。

闖軍敗了,不可一世的大順軍在清軍摧枯拉朽班的攻勢下迅速潰敗,僥倖逃出的李自成匆忙的帶著殘兵敗將退回了北京,清軍贏得了勝利。

看著退卻的順軍,吳三桂感慨萬千,卻沒有一絲是高興的意思。

昨夜,他失去了理想和人格。而今天,他失去了出生入死的關寧軍。但是他仍有最後一絲僥倖,回到北京,他的陳圓圓應該還在,而京城的內的舊臣,也應該還不知道他降清的事。

似乎一切還可以挽回。

然而他面對的卻是多爾袞,一個比他更加精明狡詐的對手,吳三桂能想到了,多爾袞亞想到了。

在清軍進入北京的那一刻起,多爾袞就命令粘貼告示,宣告是吳三桂開關降的清,引清軍入得關。

完了,一切都完了。叛將貳臣的名號,是擺脫不掉了。

既然擺脫不掉,我又何必堅持呢?

墮落比想象的更容易,但吳三桂沒有徹底墮落,取代了原來理想人格的,是深不見底的野心,從他接受平西王封號並拒絕接見南明使臣那一刻起,我們就可以發現他並沒有完全投降給清國,而是作為一個隱忍者,等著讓自己發光發熱的機會。而前往雲南和李定國的決戰就是自己發家致富的開始,正是他,曾經大明鐵骨錚錚的忠臣,成了親手勒死自己前朝君王的兇手,也是他,大清的開國功臣,在康熙十二年,起兵反清,並在康熙十七年稱帝。

看看吳三桂的一生,除了可唾可嘆,也有可悲。


火器工坊


吳三桂降清是形勢所迫,並非多爾袞利誘吳三桂。

明朝被推翻之前,吳三桂是寧遠團練總兵,皇太極等人屢次三番爭取吳三桂,試圖將其拉攏過來,然而吳三桂保持明朝忠臣氣節不為所動。

待至農民軍攻陷北京城,崇禎皇帝自殺之後,面對滿洲政權和農民軍,吳三桂最初意欲歸附李自成。

然而,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做了兩件讓吳三桂心寒之事,一是將吳三桂的家抄了,並將其父親擄去,虐待。二是李自成的手下大將劉宗敏霸佔;吳三桂實在難以忍受,於是對農民軍展開報復。

但吳三桂的兵力不足,於是試圖向北下的清軍借兵。此時的吳三桂僅是想合作,沒有想過投降清朝。而多爾袞的想法不同,他一直以來便秉承著皇太極的遺志,將吳三桂納入麾下。只不過屢屢失敗。值此之時,多爾袞見吳三桂向其借兵,一方面加緊速度趕赴山海關,嚴陣以待,另一方面則遲遲不出兵,以逼迫吳三桂投降。

果不其然,吳三桂在於農民軍交鋒的過程中,限於兵力有限,處於劣勢,已經難以抵擋農民軍的進攻,於是深夜趕赴清軍大營,投降清朝,並與多爾袞簽下了條約。吳三桂此時仍然不忘自己是漢人,其中規定清軍入關後,不可以屠城、要安葬崇禎皇帝、並且要與清軍以黃河為界,分庭抗禮。

當然,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很多戰前達成的協議均未奏效,只是紙面文章罷了。

所以說,多爾袞實際上並未給吳三桂多少好處,吳三桂降清,更多的是形勢所迫罷了。


夕陽下的晚楓


【2019】總306期



吳三桂,生來就是投降的,至於他投向哪一方,這要看利益的驅動力和時間的早晚。投降清朝,表面上看一個偶然的事件的催發。那個時候,他不降不行了,那個時候,他的降成熟了。

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的一天,原本已經答應李自成投降農民軍的吳三桂,突然聽到了一個令他咆哮的消息,李自成手下的愛將劉宗敏搶走了他留在北京的愛妾陳圓圓。

吳三桂在山海關上哇哇大叫,他無法想象自己美麗的女人如何在劉宗敏的淫威下委曲求全的樣子,他對這種背信棄義的無恥行徑極為震怒,他怒吼道:“闖賊,我與你誓不兩立,不把圓圓奪回,何以為人?”吳三桂不是任何人的忠臣,他只是自己的忠臣,他能叛明,也能叛任何人,叛李自成,以至於後來又叛了清。這一點,他有點像三國時的呂布。就這樣,盛怒之下,他又背叛了李自成,公開聲稱要殺回北京,直取劉宗敏的人頭。

坐在金鸞殿上晃晃悠悠的李自成得到這一消息,他並沒有想到是自己的錯誤誘發了這個事件,相反,他竟然也震怒了。

在順治元年農曆四月十三日,李自成與這個事件的罪魁禍首劉宗敏率兵前往山海關征討吳三桂。

很快,吳三桂就接到了密報。他估算了一下敵我雙方的力量,認為自己不是農民軍的對手。反覆考量了一番之後,他跑到了多爾袞的大帳前,請求出兵援助。

吳三桂:“王爺,我願歸順大清。”

多爾袞:“唔,好哇……”

這個舉動正好合了多爾袞的心意,多爾袞當然要答應他,但同時又不能不考驗一下他。於是,對他說:“吳將軍,請等一下時機吧。”吳三桂聽了這話,發了一會兒愣,沒有辦法,只好回營耐心地等待。七天以後,順治元年農曆四月二十一日,農民軍抵達了山海關的一片石地區,草草紮下營寨,就破馬張飛地與吳三桂激戰。

坐山觀虎鬥,多爾袞看到農民軍銳氣一些,喊殺聲也雄壯一些。比較之下,吳三桂的隊伍看上去有些疲憊。

果然,到了二十二日上午,吳三桂的軍隊勉強應付了一陣子,漸漸就露出了敗象。很快,守護在北翼城的一支吳軍守不住了,他們向農民軍投了降。無奈,吳三桂再次來到歡喜嶺請求投降。多爾袞看了看狼狽的吳三桂,說:“這樣吧,你先按滿洲的習俗把頭髮剃了,這樣,我就視你為大清的人。而且,我還考慮封你為我大清的異性王,本王代表皇上,說了就算。”吳三桂一聽,喜出望外。在這之前,他一直認為多爾袞按兵不動是沒有誠意。現在聽了這話心裡有了底,他連連說:“好好好!”說罷,吳三桂就開始剔頭梳辮。多爾袞笑眯眯地欣賞剃頭師傅的手藝,同時也把吳三桂轉瞬之間變成了滿洲男人的過程看了個詳細。到了這個時候,他才向將士們一揮手,大聲高喊 :“入關!”於是,清軍從南水門、北水門、關中門三路進關。

吳三桂無路可走,他本來是要投李自成的,可是,李自成因為劉宗敏的好色不要他了,並且來伐他了,山海關又進不去,想從西面和北面逃出去自成一系也沒有路,被李自成和多爾袞夾在那裡,二選一,別無他選,他只好選多爾袞。況且,他早與多爾袞有聯繫,他早為自己修好了退路。

多爾袞當時並沒有給他什麼好處,他就降了。當然,那時,多爾袞許了諾言,後來也兌現了。


知史局


有一種說法,吳三桂投降清朝是為崇禎皇帝報仇。這種說法不太靠譜。李自成帥眾到達京畿地區,北京眼見不保,崇禎命吳三桂從山海關撤兵,保衛北京城。從山海關到北京幾天的路程,吳三桂徘徊不前,崇禎等不到救兵,最後上吊自殺。如果吳三桂對崇禎非常在乎,救人如救火,十萬火急,能如此緩慢?

崇禎死了,大明朝滅亡了。這時吳三桂首先考慮的是,自己今後的路怎麼走?



吳三桂的軍事力量,比李自成差,比多爾袞也差,作為第三方軍事存在,他最大可能是被人吃掉。所以他必須選擇並投靠其中一方,以保存自己。具體投靠誰,需要認真考量,不然一失足成千古恨。

吳三桂首先向李自成拋去橄欖枝。李自成答應很痛快。不過,李自成是農民起義軍,他代表農民階級利益,地主階級是他們鬥爭的對象。吳三桂是地主階級一員,當然在被鬥爭之列。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在北京大肆對大戶抄家。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在北京的家也被抄了。這使吳三桂想到,跟隨李自成,他在東北的大片土地很難保住,自己今後的路也凶多吉少。吳三桂投靠李自成的想法就此打住。



吳三桂轉頭與多爾袞溝通。不過吳三桂與多爾袞溝通還是有所顧忌的,畢竟清兵對中原來說是外族,投靠多爾袞,他會落得個漢奸罵名。一開始吳三桂與多爾袞談合作,成功後雙方南北分治。多爾袞不答應。

吳三桂沒辦法,只好投降多爾袞。多爾袞當然也要給到足夠好處,畢竟吳三桂這個砝碼很重,他倒向李自成還是倒向多爾袞,對戰局會有很大影響。多爾袞



給出的條件很優厚,吳三桂保住自己在東北的大片土地沒問題,將來打完仗還能給個王爺噹噹,這王爺還可以世襲,只是不能罔替,就是世襲後要降一級的那種。這待遇也算不錯,要知道大清朝王爺只有愛新覺羅家族的人才能當。

有了這樣優厚的條件,吳三桂便賣命為多爾袞打江山。多爾袞也不食言,最後封吳三桂為平西王。到了康熙朝,康熙平三藩滅了吳三桂,那是後話。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有得觀史


我覺得當時情況,多爾袞未必給了吳三桂多大的好處,畢竟降清是吳三桂主動的。不管談什麼生意,主動一方往往就會受制於人。

我覺得吳三桂是當時少有的明白人,他長期與滿清作戰,對於滿清可謂是知己知彼了。他看清了當時的形式,因為他和滿清和大順都有過來往,他斷定最終取天下一定不是大順。

而吳三桂在大順軍佔領北京後,吳三桂受到李自成的招降,他考慮再三還是決定投降大順。他為什麼這麼做,我想是有幾點原因的,

第一吳三桂家小全在北京城。如果不投降大順,那麼吳家滿門堪憂。

第二吳三桂畢竟和滿清打打殺殺多年,肯定也讓滿清吃了不少虧,你能說滿清那邊沒有人不仇恨他?假如吳三桂投降過去,那些恨他的人不加害他?

第三就是從民族感情來說大順畢竟是漢人政權,在古代古人是十分看重正統觀念的,投降滿清好說也不好聽,名聲也不好聽。畢竟當時滿清是外國,這就等於是叛國當了賣國賊。

所以吳三桂決定投降大順,隨後他就率領他的軍隊前往北京面見新君,可是走到離北京不遠的地方聽聞很多關於大順軍不好的消息,比如追贓索餉,拷掠前朝官紳,這其中被拷掠就有吳三桂的父親吳襄。所以吳三桂對於大順軍由開始的期待變成了絕望,這樣一支類似於土匪打家劫舍的軍隊肯定是不可能會成功的,畢竟吳三桂少年就坐鎮一方他有這個見識,而且他這個人考慮的是利益二字,再加上大順軍對於其父吳襄沒有善待反而拷掠,所以吳三桂決定和李自成翻臉,所以馬上調轉馬頭殺回山海關。

而滿清當時一切都在欣欣向榮,重用漢人文士,厲兵秣馬,各種準備為統一而努力。因為吳三桂和滿清打交道比較多,他是最明白大順和大清誰優誰劣的,所以從自身利益來說還有長遠發展肯定是投降滿清比較有利。因為吳三桂看清了大順這樣的草臺班子是不可能成功的


高宗1986


當時吳三桂的第一選擇是降大順,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他所在的山海關,關外就是蓄勢待發的清兵,如果沒有關內的後勤支持,清兵蕩滅吳三桂是遲早的事。如果李自成表現得還有點像樣,譬如不動吳三桂的兵權,不動吳三桂的女人,這件事實在是順理成章的。

然偏偏是大順王朝一上臺,就連出昏招,在談判之際,連吳三桂的女人都搶,你可以想象吳三桂此時的心情。

所以吳三桂這便考慮第二選擇,那就是聯清抗順以求復明,因為當時南方還存在一個南明,如果南明能像當年的宋朝一樣,保住自己的地盤,然後花點錢讓清朝滾蛋,這未必不是一件可以考慮的事。

事實上,吳三桂實施的就是這一條。

但事與願違,有兩點吳三桂沒考慮到,一是滿清胃口很大,他要的是整個中國;二是李自成實在很腩,沒打幾下就一敗塗地。

(假設一下,如果吳三桂不是在兩面受敵的山海關,而是在得到南方明朝殘餘勢力鼎力支持的江淮地區,說不定他就會成為南明的頂樑柱)

結果就是一旦入關,吳三桂便尷尬了,他說要“復君父之仇”,又對南京福王政權表示:“不忍一矢相加遺”。可是現在大清 要對南明下手,你讓他咋辦?

大清也想到了這一點,所以在李自成主力基本被消滅之後,便將其從前線調回,“出鎮錦州”。吳三桂懂不懂?他當然懂。可是他能怎麼辦?和清朝翻臉嗎?那就只有死路一條。

沒辦法,吳三桂只能向清朝表示,咱認了。

隨即,他從西北戰場殺到西南戰場,最終殺死永曆帝——這是在告訴殘明分子:沒轍了,形勢比人強。這也是在告訴滿清:俺幫你們盡力了,好歹把雲南這塊封地給我,讓我當個新時代的沐英(明朝封沐英世代鎮守雲南)吧。

然而,大清國微微一笑,說:不能!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吳三桂投降清軍,並不是多爾袞給了什麼好處,而是他自己向別人求援的。

在得到京都被李自成攻破的消息,吳三桂本打算歸降李自成,哪知李自成霸佔了陳圓圓。試想,自己的女人被別人霸佔了,有點血性的男人定不能善罷甘休,又何況一軍之帥的吳三桂呢,當聽到這個消息後,吳三桂馬上掉頭回了山海關,併發檄文聲討李自成。李自成聽了這個消息也很憤怒,親自發兵攻打山海關。由於兵力懸殊,吳三桂自己心裡也沒有底,於是向清兵求援,並許諾了很多好處,清軍才發兵支援吳三桂(這裡是吳三桂自己向清兵求援的,並不是多爾袞給他好處讓他投降)。當吳三桂與李自成打的差不多時,多爾袞才帶領一萬鐵騎上陣,由於前面的交戰,李自成方面的軍隊已經疲勞不堪,這時,那抵擋得住清軍的衝鋒。李自成大敗而歸,回去之後匆忙稱帝,還沒得享受,清軍入關,徹底的打敗了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