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如何评价吴三桂?

历史一书生


向敬之

吴三桂降清,最初的想法是借兵,最后为形势所迫。

本来在皇太极于清崇德七年(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三月,第二次迫降祖大寿后,就命祖大寿等利用私交,劝降明宁远总兵吴三桂。吴三桂严词拒绝。

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陷京师,派降将唐通招降吴三桂。吴三桂准备降闯,并谈判欲画地而治,中途收到其父吴襄被刘宗敏严刑拷掠助饷,其妾陈圆圆被迫上了刘宗敏的床,家人被拘禁。于是,改变主意,向大清摄政王多尔衮借兵,进攻李自成,并承诺与多尔衮裂土分疆。此时的吴三桂,与陈兵山海关外的多尔衮议和,主要是借兵复仇,他以复君父仇、复立明太子为名,也想做明朝的摄政王。

吴三桂拒降,李自成率兵东征,在山海关展开大战。吴三桂不敌,催促多尔衮参战,而多尔衮做壁上观,待到吴三桂明显处于下风。李自成将吴襄阵前斩首,悬于长杆,吴三桂不得不对多尔衮屈膝臣服,故而有了多尔衮派出精锐偷袭李自成左翼,使闯军溃逃,退至京师,仓皇而逃。

吴三桂降清,不但遵从多尔衮令旨,按满洲习俗剃发,还带动一千多员前明官员和三万多乡勇降清。

多尔衮对吴三桂招降的承诺是,封以故土,晋以藩王,使之子孙世代永享富贵。这是多尔衮招降吴三桂的承诺,并开导他这样能报国仇、保住身家。但是,吴三桂投降后,得封平西王,协助清军灭掉李自成后,多尔衮对他采取了防患的态度,担心他复明,故命其还镇锦州,使之不再考虑复君父仇,两年后因为李自成的大顺军余部、张献忠的大西军余部和南明军联合抗清,才命其入关南进。吴三桂还将长子吴应熊留在京师作为质子。


以礼观书


吴三桂在投降满清是相当曲折。当国破家亡的时候,吴三桂正听崇祯要求,撤宁远之师以入卫京城。崇祯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命吴三桂火速领兵入卫北京。

三月十九他到山海关时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包围北京城,守城军拒绝作战,全部投降。崇祯皇帝被迫吊死在煤山,农民军入城。

这时吴三桂大军走到玉田县。离北京只有一百多公里,听到崇祯死去,北京陷落,他又返回山海关。开始为自己找靠山,寻找新的主人,此后一多月,他同各方政治势力进行联系,投机活动。由于给了大量金钱开始同意投降李自成都走到卢龙。可是农民军抓陈团团和他的家人又返回山海关。

吴三桂据守山海关,有一片石长城,把东北化辽东关外一边是关内。

吴三桂看到政治形势一天一个变样。开始和多尔衮联合是想借满清消灭李自成势力

但南明朝出现了,吴三桂使用借口在各方各种政治势力中游离选择优待,在进行投机,还想借手多尔衮势力打败李自成势力,划黄河为界分割中国。在李自成直接统军六万赴山海关,吴三桂只得火速清兵进关。四月十三日李自成出发的亲自到到山海关。多尔衮接到吴三桂急救到山海关。吴军已与李自成在一片石战斗了二天了,都快看见快要完蛋了。吴军内部也出现了瓦解迹象。

可是在外关十五里 清军十万人突然从阵后绕出,并向李自成军队发动了猛烈地进攻,使得本来吴三桂灭亡己到,却死后余生,农民军六万。(唐通官军二万早降多尔衮)对四万吴军加上清军联合打击下遭受重创。李自成被迫率众西走,一败再败,连连失败中国历史就写了。

吴三桂眼看灭亡情况下,也只有死心塌地跟清军当走狗。再也不谈条件了。李自成也想不明白,明明吴三桂投降了。唐通都接受山海关。吴三桂走到半路上,却不听他召唤了,他在北京当皇帝都准备好。又得继续发兵东征。还不知吴三桂早就和满清达成条件,使自己遗误战机全面失败。中国历史全部改变。





ww3721王建文


吴三桂在崇祯帝上吊之后,一开始是想投降李自成的。但是李自成的手下刘宗敏在北京羞辱明朝旧官僚,拷打明朝旧官员和富人,追赃助响,据说还霸占了吴三桂的小妾陈圆圆。吴三桂得知这个消息,心里怎么想?

肯定感到很恐怖。当前自己手握三万大军,李自成的手下尚且敢如此对自己的家人,若是投降李自成后,吴三桂会有什么样的果子吃?

于是,吴三桂掉头返回山海关,派人和多尔衮取得联系,两者一拍即合。吴三桂不顾自己一家34口人命握在李自成手里,下决心投降了多尔衮。下这样的决心,是不容易的,吴三桂下决定投靠多尔衮之前,就应该知道自己一旦投降多尔衮,自己的家人必死无疑。

李自成大军到达山海关后,吴三桂打头阵,多尔衮做预备队,杀了李自成一个措手不及。李自成的主力伤亡殆尽,从此一蹶不振,后来连个像样的战略相持阶段都没有。一年后李自成在湖北被地主武装杀死。

战后,多尔衮直接绕过侯、公两个爵位,直接将明朝的平西伯吴三桂封为清朝的平西王。多尔衮自己是王爷、睿亲王,封吴三桂也是王爷,吴三桂从此承担替满清一路向西开道的重担,吴三桂也不孚众望,率军一路打到云南。

而且,多尔衮给了吴三桂很大的自主权,吴三桂继续带领自己的部队,而且可以招兵买马。可以说清朝对吴三桂是相当信任的,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不出大价钱,办不成大事业。

后来,吴三桂不断做大,20多年后,吴三桂在云南造反时,号称有50万大军。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当时清朝对吴三桂的重视和信任。不然不可能会掌握这么多部队,拥有这么多战略资源,以至于敢造反。


坐看东南了


其实就开始而言,吴三桂是不想投降的,因为自己从小作为土生土长的辽西人,对清兵的痛恨是深入骨髓的,从小吴三桂在吴襄的教育下也是立志要成为一个忠君爱国的大将军。这点在松锦大战中吴三桂精彩的表现中就可以看出,而在战败后,吴三桂对皇太极和舅舅祖大寿、祖大乐的劝降也是置若罔闻,原本日子就这样也挺好,可偏偏就赶上公元1644年这注定不平凡的一年。



公元1644年3月,李自成大军逼近北京,崇祯皇帝情急之下叫吴三桂舍弃宁远,回京救驾。作为辽西最大的地主,舍弃宁远,意味着失去家园和土地,同时也割舍了自己和关宁军的经济命脉,另外除了五万关宁军需要撤走,这五万人马的八万家属也要随行,如此庞大的人马迁徙,如何安置就成了很大的问题,更为要紧的是,关外的百姓听闻吴三桂要撤兵,也要求一起撤回关内,这样一来,十几万人的队伍就变成了五十万人之众。更为要命的是另一方面,面对李自成连战连捷的数十万大军,吴三桂并没有必胜的把握,匆忙出战,搞不好就全军覆没了。



1644年3月11日,吴三桂率领五万关宁军西进前往京师,同行的,还有四十五万民众。如此庞大的队伍,里面还扶老携幼,行进速度之慢,是日行不过50里。一直到3月20日,吴三桂的人马才行进到河北丰润,而这距离北京,还有数百里之遥。然而令吴三桂想不到的是,就在前一天,大顺军已经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已经自缢煤山。


《明季北略》记载:

“二十日抵丰润,京师陷矣,三桂闻变,屯兵山海。”

屯兵山海关之后,吴三桂就要开始思考自己的出路了,是继续为君报仇,还是投降闯军。事实上,李自成没有给他太多的时间。《明季北略》云:

“二十九日,自成使唐通,于文武二人犒师,银四万,以吴襄手书招三桂,及今早降,不失通侯之赏,而犹全孝子之名”。

很显然,李自成急于要吴三桂的一个答复,并且搬出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来劝降。更狠的一手是,吴三桂的关宁军缺饷两个月的事李自成也知道,于是乎特意用4万两白银来犒赏关宁军,意思是说只有跟着我,你的兵才会听你的,因为你已经没钱了。


这一击如五雷轰顶般击打在了吴三桂那纠结的心上,的确,如果没钱,自己手下的五万关宁军迟早要反水,跟了李自成,或许还能留住自己人对自己的忠心。更重要的是,自己最敬爱的父亲还在李自成手上,很显然是因为自己的存在,李自成才没有杀掉父亲,但如果自己一意孤行,很有可能,不不不,是一定会害死自己全家老小的。或许,这次投降,并不一定会让自己身败名裂,作为一个孝子活下去,也是个很好的选择。

于是这一天起,吴三桂决定抛下忠臣的包袱,打算保全孝子的名头,把山海关交由大顺军后,吴三桂领军前往了北京,去面见李自成。《明季北略》云:

“三桂乃报使于自成,捲甲入朝。”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关宁军降顺了,但是旗号仍然是大明的旗号,而且军服也仍然是大明的军服,也就是说,吴三桂虽然降顺,却是一种十分脆弱的降服关系,因为吴三桂不信任李自成,所以这支千锤百炼的军队,随时都有可能反水。


果不其然,历史总是这么调皮,就在吴三桂的心还没有稳定下来之前,北京出事了。

为了维持北京城内大顺军的生计,李自成开始拷掠明官,四处抄家,而其手下大将刘宗敏把目光投向了吴三桂的平西伯府邸。很快吴三桂就接到了消息,父亲吴襄被拷打,小妾陈圆圆被霸占。

相信此时的吴三桂一定是这么想的:我带兵献关投降,你李自成就这么欢迎我。去你妈的封侯赐爵,老子不干了。大丈夫不能保全一女子,何以生为!

愤怒的吴三桂率军杀回山海关,重新把大明的旗帜插在了山海关的城楼上。

四月十三日,李自成率领十万大军开往山海关,虽然李自成仍有劝降的意图,但是身后的军队也表明了李自成劝降不成则开战额决心。如此,吴三桂面临这空前的压力。正当吴三桂山穷水尽疑无路之际,却发现前方真的有一个柳暗花明的村落——1644年,试图再次入关劫掠的清军在多尔衮的带领下开始南下。而关内的变局使得清军停滞在了翁后,以观时局的变动。就在多尔衮举棋未定之际,吴三桂的使者到了。目的很简单,借兵。



其实做出这样的决定,吴三桂是经过了内心的煎熬的,因为他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和自己曾经的敌人合作,可是历史又哪里给了他选择的机会呢?在第一封书信上,吴三桂赫然写道:

三桂初蒙先帝拔擢,以蛟负之身,荷辽东总兵重任。王之威望,所素仰慕。但春秋之义,交不越境,是以未敢通名。人臣之义,谅王亦知之。今我国以宁远右偏孤立之故,令三桂弃宁远而镇山海,思欲坚守东陲而巩固京师也。不意流寇逆天犯阙,以彼狗偷乌合之众,何能成事?但京城人心不固,奸党开门纳款,先帝不幸,九庙灰烬。今贼首僭称尊号,虏掠妇女财帛,罪恶已极。诚赤眉、绿林、黄巢、禄山之流,天人共愤,众志已离,其败可立而待也。我国积德累仁,讴思未泯,各省宗室,如晋文公、汉光武之中兴者,容或有之。远近已起义兵,羽檄交驰,山左江北,密如星布。三桂受恩深厚,悯斯民之罹难,拒守边门,欲兴师以慰人心。奈京东地小,兵力未集,特泣血求助。我国与北朝通好二百余年,今无故而遭国难,北朝应恻然念之。而乱臣贼子,亦非北朝所宜容也。夫除暴翦恶,大顺也;拯危扶颠,大义也;出民火水,大仁也;兴灭继绝,大名也;取威定霸,大功也。况流贼所聚金帛子女,不可胜数,义兵一至,皆为王有,此又大利也。王以盖世英雄,值此摧枯拉朽之会,诚难再得之时也。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直入中协、西协,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庭,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报北朝者,岂惟财帛?将裂地以酬,不敢食言。

非常明确的意图,不是降清,而是请兵。我吴三桂死也不会降清的,我曾经不会,现在也不会,以后更不会。

多尔衮收到信后,出于礼貌,也进行了回复,其内容基本是平流寇的支持,借兵的不可以,实在不行你投降吧。

废话,全他妈是废话,要是老子打的过李自成,会向你借兵?还投降,投你个大头鬼!

牢骚归牢骚,仗还得打,还必须赢,要赢还是得借兵。

怎么办,舔着脸去求情吧。

于是就有了吴三桂的第二封信:

大清国和硕亲王阁下:接王来书,知大军已主宁远,吊民伐暴,扶弱去强,义声震天地。王把以相助,实为我先帝,而三桂之感戴尤其大也。三桂承王,即发精锐于山海以西诸要地,诱贼速来。今三桂已悉简精锐,以图相机剿灭。恳王速整虎旅、直入山海,首尾夹攻,逆赋可擒。 大明平西伯吴三桂顿首 甲申年四月。

信送出去了,吴三桂期待的望着关外,希望能看见清军的身影。哪怕是八旗马队走过扬起的尘土也好。


然而,还是李自成的大军先到了。

4月21日,李自成对山海关发起了攻击,吴三桂以五万将士拼死抵抗,经过了一天的血战,关宁军丧亡惨重。山海关,快要守不住了。

此时的吴三桂,估计已经是绝望了,明知自己就要输了,确实那样的不甘心。为什么偏偏老天要把自己生在一个大厦将倾的帝国上,又为什么要把自己安排在这亡国孤臣的位置上。他想要的是一个活下去的忠臣孝子,难道这个要求很过分吗?万念俱灰下,吴三桂低头再次望向关外,只不过这次,他看见了清军的影子。

多尔衮终于是来了。

但是清军却在山海关前停止了前进的脚步,继续原地待命。

吴三桂明白,多尔衮是要他一个态度,一个投降的态度。

而吴三桂放不下这个心结,面对困境,吴三桂决定在挣扎一次,21日的晚上,吴三桂先后8次派人去和多尔衮谈判,请求发兵。而多尔衮表示,我不感兴趣。


绝望,彻底绝望了。

这一夜,吴三桂彻夜未眠,他想到了松锦大战中被清军斩杀的明军将士,他想到了自己在宁远城头和清军的几番血战。曾经自己立誓定要收复旧土,击破清军,而如今,自己要想活下去,除了降清却别无他则。投降,如同烈火般焚烧着他的心。吴三桂最后的信念,就要崩塌了。

精忠报国、忠臣孝子,似乎不再那么重要了。

我要活下来,活下来才能把我自己的命运。

四月二十二日,在天边刚刚泛起白光时,山海关的东大门打开了,进关的是整齐的八旗队列。历时二十多年,八旗军终于走进了这个看似遥不可及的关城。对比于兴高采烈的清军,吴三桂正坐在帅府里无奈的叹气,而他头上的发髻,俨然是金钱鼠尾辫了。

既然投降了,那就决战吧。

太阳升起之时,吴三桂率军冲入了李自成的军阵中,展开了厮杀。

这是关宁铁骑的最后一战,也是吴三桂作为清军将领的第一战。

很快,人数占劣势的关宁军陷入了困境,而本应救援的清军并没有出现。

绝望再次表现在了吴三桂的脸上,或许真的是天要亡我吧。

就在关宁军即将败退之际,期待已久的八旗军终于出现了。

十二万八旗铁骑从两翼的辅城中冲出,如同利剑般插入了李自成大军的两肋。

闯军败了,不可一世的大顺军在清军摧枯拉朽班的攻势下迅速溃败,侥幸逃出的李自成匆忙的带着残兵败将退回了北京,清军赢得了胜利。

看着退却的顺军,吴三桂感慨万千,却没有一丝是高兴的意思。

昨夜,他失去了理想和人格。而今天,他失去了出生入死的关宁军。但是他仍有最后一丝侥幸,回到北京,他的陈圆圆应该还在,而京城的内的旧臣,也应该还不知道他降清的事。

似乎一切还可以挽回。

然而他面对的却是多尔衮,一个比他更加精明狡诈的对手,吴三桂能想到了,多尔衮亚想到了。

在清军进入北京的那一刻起,多尔衮就命令粘贴告示,宣告是吴三桂开关降的清,引清军入得关。

完了,一切都完了。叛将贰臣的名号,是摆脱不掉了。

既然摆脱不掉,我又何必坚持呢?

堕落比想象的更容易,但吴三桂没有彻底堕落,取代了原来理想人格的,是深不见底的野心,从他接受平西王封号并拒绝接见南明使臣那一刻起,我们就可以发现他并没有完全投降给清国,而是作为一个隐忍者,等着让自己发光发热的机会。而前往云南和李定国的决战就是自己发家致富的开始,正是他,曾经大明铁骨铮铮的忠臣,成了亲手勒死自己前朝君王的凶手,也是他,大清的开国功臣,在康熙十二年,起兵反清,并在康熙十七年称帝。

看看吴三桂的一生,除了可唾可叹,也有可悲。


火器工坊


吴三桂降清是形势所迫,并非多尔衮利诱吴三桂。

明朝被推翻之前,吴三桂是宁远团练总兵,皇太极等人屡次三番争取吴三桂,试图将其拉拢过来,然而吴三桂保持明朝忠臣气节不为所动。

待至农民军攻陷北京城,崇祯皇帝自杀之后,面对满洲政权和农民军,吴三桂最初意欲归附李自成。

然而,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做了两件让吴三桂心寒之事,一是将吴三桂的家抄了,并将其父亲掳去,虐待。二是李自成的手下大将刘宗敏霸占;吴三桂实在难以忍受,于是对农民军展开报复。

但吴三桂的兵力不足,于是试图向北下的清军借兵。此时的吴三桂仅是想合作,没有想过投降清朝。而多尔衮的想法不同,他一直以来便秉承着皇太极的遗志,将吴三桂纳入麾下。只不过屡屡失败。值此之时,多尔衮见吴三桂向其借兵,一方面加紧速度赶赴山海关,严阵以待,另一方面则迟迟不出兵,以逼迫吴三桂投降。

果不其然,吴三桂在于农民军交锋的过程中,限于兵力有限,处于劣势,已经难以抵挡农民军的进攻,于是深夜赶赴清军大营,投降清朝,并与多尔衮签下了条约。吴三桂此时仍然不忘自己是汉人,其中规定清军入关后,不可以屠城、要安葬崇祯皇帝、并且要与清军以黄河为界,分庭抗礼。

当然,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很多战前达成的协议均未奏效,只是纸面文章罢了。

所以说,多尔衮实际上并未给吴三桂多少好处,吴三桂降清,更多的是形势所迫罢了。


夕阳下的晚枫


【2019】总306期



吴三桂,生来就是投降的,至于他投向哪一方,这要看利益的驱动力和时间的早晚。投降清朝,表面上看一个偶然的事件的催发。那个时候,他不降不行了,那个时候,他的降成熟了。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的一天,原本已经答应李自成投降农民军的吴三桂,突然听到了一个令他咆哮的消息,李自成手下的爱将刘宗敏抢走了他留在北京的爱妾陈圆圆。

吴三桂在山海关上哇哇大叫,他无法想象自己美丽的女人如何在刘宗敏的淫威下委曲求全的样子,他对这种背信弃义的无耻行径极为震怒,他怒吼道:“闯贼,我与你誓不两立,不把圆圆夺回,何以为人?”吴三桂不是任何人的忠臣,他只是自己的忠臣,他能叛明,也能叛任何人,叛李自成,以至于后来又叛了清。这一点,他有点像三国时的吕布。就这样,盛怒之下,他又背叛了李自成,公开声称要杀回北京,直取刘宗敏的人头。

坐在金鸾殿上晃晃悠悠的李自成得到这一消息,他并没有想到是自己的错误诱发了这个事件,相反,他竟然也震怒了。

在顺治元年农历四月十三日,李自成与这个事件的罪魁祸首刘宗敏率兵前往山海关征讨吴三桂。

很快,吴三桂就接到了密报。他估算了一下敌我双方的力量,认为自己不是农民军的对手。反复考量了一番之后,他跑到了多尔衮的大帐前,请求出兵援助。

吴三桂:“王爷,我愿归顺大清。”

多尔衮:“唔,好哇……”

这个举动正好合了多尔衮的心意,多尔衮当然要答应他,但同时又不能不考验一下他。于是,对他说:“吴将军,请等一下时机吧。”吴三桂听了这话,发了一会儿愣,没有办法,只好回营耐心地等待。七天以后,顺治元年农历四月二十一日,农民军抵达了山海关的一片石地区,草草扎下营寨,就破马张飞地与吴三桂激战。

坐山观虎斗,多尔衮看到农民军锐气一些,喊杀声也雄壮一些。比较之下,吴三桂的队伍看上去有些疲惫。

果然,到了二十二日上午,吴三桂的军队勉强应付了一阵子,渐渐就露出了败象。很快,守护在北翼城的一支吴军守不住了,他们向农民军投了降。无奈,吴三桂再次来到欢喜岭请求投降。多尔衮看了看狼狈的吴三桂,说:“这样吧,你先按满洲的习俗把头发剃了,这样,我就视你为大清的人。而且,我还考虑封你为我大清的异性王,本王代表皇上,说了就算。”吴三桂一听,喜出望外。在这之前,他一直认为多尔衮按兵不动是没有诚意。现在听了这话心里有了底,他连连说:“好好好!”说罢,吴三桂就开始剔头梳辫。多尔衮笑眯眯地欣赏剃头师傅的手艺,同时也把吴三桂转瞬之间变成了满洲男人的过程看了个详细。到了这个时候,他才向将士们一挥手,大声高喊 :“入关!”于是,清军从南水门、北水门、关中门三路进关。

吴三桂无路可走,他本来是要投李自成的,可是,李自成因为刘宗敏的好色不要他了,并且来伐他了,山海关又进不去,想从西面和北面逃出去自成一系也没有路,被李自成和多尔衮夹在那里,二选一,别无他选,他只好选多尔衮。况且,他早与多尔衮有联系,他早为自己修好了退路。

多尔衮当时并没有给他什么好处,他就降了。当然,那时,多尔衮许了诺言,后来也兑现了。


知史局


有一种说法,吴三桂投降清朝是为崇祯皇帝报仇。这种说法不太靠谱。李自成帅众到达京畿地区,北京眼见不保,崇祯命吴三桂从山海关撤兵,保卫北京城。从山海关到北京几天的路程,吴三桂徘徊不前,崇祯等不到救兵,最后上吊自杀。如果吴三桂对崇祯非常在乎,救人如救火,十万火急,能如此缓慢?

崇祯死了,大明朝灭亡了。这时吴三桂首先考虑的是,自己今后的路怎么走?



吴三桂的军事力量,比李自成差,比多尔衮也差,作为第三方军事存在,他最大可能是被人吃掉。所以他必须选择并投靠其中一方,以保存自己。具体投靠谁,需要认真考量,不然一失足成千古恨。

吴三桂首先向李自成拋去橄榄枝。李自成答应很痛快。不过,李自成是农民起义军,他代表农民阶级利益,地主阶级是他们斗争的对象。吴三桂是地主阶级一员,当然在被斗争之列。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在北京大肆对大户抄家。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在北京的家也被抄了。这使吴三桂想到,跟随李自成,他在东北的大片土地很难保住,自己今后的路也凶多吉少。吴三桂投靠李自成的想法就此打住。



吴三桂转头与多尔衮沟通。不过吴三桂与多尔衮沟通还是有所顾忌的,毕竟清兵对中原来说是外族,投靠多尔衮,他会落得个汉奸骂名。一开始吴三桂与多尔衮谈合作,成功后双方南北分治。多尔衮不答应。

吴三桂没办法,只好投降多尔衮。多尔衮当然也要给到足够好处,毕竟吴三桂这个砝码很重,他倒向李自成还是倒向多尔衮,对战局会有很大影响。多尔衮



给出的条件很优厚,吴三桂保住自己在东北的大片土地没问题,将来打完仗还能给个王爷当当,这王爷还可以世袭,只是不能罔替,就是世袭后要降一级的那种。这待遇也算不错,要知道大清朝王爷只有爱新觉罗家族的人才能当。

有了这样优厚的条件,吴三桂便卖命为多尔衮打江山。多尔衮也不食言,最后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到了康熙朝,康熙平三藩灭了吴三桂,那是后话。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有得观史


我觉得当时情况,多尔衮未必给了吴三桂多大的好处,毕竟降清是吴三桂主动的。不管谈什么生意,主动一方往往就会受制于人。

我觉得吴三桂是当时少有的明白人,他长期与满清作战,对于满清可谓是知己知彼了。他看清了当时的形式,因为他和满清和大顺都有过来往,他断定最终取天下一定不是大顺。

而吴三桂在大顺军占领北京后,吴三桂受到李自成的招降,他考虑再三还是决定投降大顺。他为什么这么做,我想是有几点原因的,

第一吴三桂家小全在北京城。如果不投降大顺,那么吴家满门堪忧。

第二吴三桂毕竟和满清打打杀杀多年,肯定也让满清吃了不少亏,你能说满清那边没有人不仇恨他?假如吴三桂投降过去,那些恨他的人不加害他?

第三就是从民族感情来说大顺毕竟是汉人政权,在古代古人是十分看重正统观念的,投降满清好说也不好听,名声也不好听。毕竟当时满清是外国,这就等于是叛国当了卖国贼。

所以吴三桂决定投降大顺,随后他就率领他的军队前往北京面见新君,可是走到离北京不远的地方听闻很多关于大顺军不好的消息,比如追赃索饷,拷掠前朝官绅,这其中被拷掠就有吴三桂的父亲吴襄。所以吴三桂对于大顺军由开始的期待变成了绝望,这样一支类似于土匪打家劫舍的军队肯定是不可能会成功的,毕竟吴三桂少年就坐镇一方他有这个见识,而且他这个人考虑的是利益二字,再加上大顺军对于其父吴襄没有善待反而拷掠,所以吴三桂决定和李自成翻脸,所以马上调转马头杀回山海关。

而满清当时一切都在欣欣向荣,重用汉人文士,厉兵秣马,各种准备为统一而努力。因为吴三桂和满清打交道比较多,他是最明白大顺和大清谁优谁劣的,所以从自身利益来说还有长远发展肯定是投降满清比较有利。因为吴三桂看清了大顺这样的草台班子是不可能成功的


高宗1986


当时吴三桂的第一选择是降大顺,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所在的山海关,关外就是蓄势待发的清兵,如果没有关内的后勤支持,清兵荡灭吴三桂是迟早的事。如果李自成表现得还有点像样,譬如不动吴三桂的兵权,不动吴三桂的女人,这件事实在是顺理成章的。

然偏偏是大顺王朝一上台,就连出昏招,在谈判之际,连吴三桂的女人都抢,你可以想象吴三桂此时的心情。

所以吴三桂这便考虑第二选择,那就是联清抗顺以求复明,因为当时南方还存在一个南明,如果南明能像当年的宋朝一样,保住自己的地盘,然后花点钱让清朝滚蛋,这未必不是一件可以考虑的事。

事实上,吴三桂实施的就是这一条。

但事与愿违,有两点吴三桂没考虑到,一是满清胃口很大,他要的是整个中国;二是李自成实在很腩,没打几下就一败涂地。

(假设一下,如果吴三桂不是在两面受敌的山海关,而是在得到南方明朝残余势力鼎力支持的江淮地区,说不定他就会成为南明的顶梁柱)

结果就是一旦入关,吴三桂便尴尬了,他说要“复君父之仇”,又对南京福王政权表示:“不忍一矢相加遗”。可是现在大清 要对南明下手,你让他咋办?

大清也想到了这一点,所以在李自成主力基本被消灭之后,便将其从前线调回,“出镇锦州”。吴三桂懂不懂?他当然懂。可是他能怎么办?和清朝翻脸吗?那就只有死路一条。

没办法,吴三桂只能向清朝表示,咱认了。

随即,他从西北战场杀到西南战场,最终杀死永历帝——这是在告诉残明分子:没辙了,形势比人强。这也是在告诉满清:俺帮你们尽力了,好歹把云南这块封地给我,让我当个新时代的沐英(明朝封沐英世代镇守云南)吧。

然而,大清国微微一笑,说:不能!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吴三桂投降清军,并不是多尔衮给了什么好处,而是他自己向别人求援的。

在得到京都被李自成攻破的消息,吴三桂本打算归降李自成,哪知李自成霸占了陈圆圆。试想,自己的女人被别人霸占了,有点血性的男人定不能善罢甘休,又何况一军之帅的吴三桂呢,当听到这个消息后,吴三桂马上掉头回了山海关,并发檄文声讨李自成。李自成听了这个消息也很愤怒,亲自发兵攻打山海关。由于兵力悬殊,吴三桂自己心里也没有底,于是向清兵求援,并许诺了很多好处,清军才发兵支援吴三桂(这里是吴三桂自己向清兵求援的,并不是多尔衮给他好处让他投降)。当吴三桂与李自成打的差不多时,多尔衮才带领一万铁骑上阵,由于前面的交战,李自成方面的军队已经疲劳不堪,这时,那抵挡得住清军的冲锋。李自成大败而归,回去之后匆忙称帝,还没得享受,清军入关,彻底的打败了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