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三家分晋的故事告诉我们,管好下属真的很重要

今天,我们就从《资治通鉴》的开篇讲起。《资治通鉴》的开篇是从周威烈王23年,也就是公元前403年开始记载的,为什么从这一年开始记载,那是因为在这一年发生了一件事,而这件事被司马光认为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也是司马光所认为的春秋和战国时代的分水岭。这件事就是周威烈王分封韩、赵、魏三家的族长为诸侯。

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这个周威烈王,初次分封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国君。

这个周威烈王的名字叫做姬午。

三家分晋的故事告诉我们,管好下属真的很重要

至于这个周威烈王为什么要分封这三家为诸侯,历史上一直是众说纷纭,几种典型的说法有:

1.当时周威烈王为了笼络他们。

2.周威烈王为情势所迫,不这样分封不行。

3.已经成这种局面了,封不封的不重要了。

那么司马光为什么会认为这件事这么重要呢?

这是因为司马光认为这中间有一个"礼"的问题,说起这个"礼"来,有点复杂,它可不简简单单的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礼貌,礼仪这样,这里的"礼",简单说就是指的是"制度"。

三家分晋的故事告诉我们,管好下属真的很重要

司马光认为周威烈王这样做是违背了制度,别人违背制度是别人的事,但是作为制度的制定者带头违反制度,这就告诉了大家,这个制度是可以改变的,那这样的制度谁还会去遵守。

司马光用一大段的"臣光曰"的议论来阐述"礼",也就是制度的重要性,文章很长,就不全文引用了,只引用一些重要的语句吧。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刚才我们所讲的,"礼"到底是什么的问题,这段话翻译成白话就是,臣司马光说:我知道天子的职责中最重要的是维护礼教,礼教中最重要的是区分地位,区分地位中最重要的是匡正名分。什么是礼教?就是法纪。什么是区分地位?就是君臣有别。什么是名分?就是公、侯、卿、大夫等官爵。

三家分晋的故事告诉我们,管好下属真的很重要

司马光这段话翻译成白话就可以看出,它一直在强调这个制度的重要性,而且他在下文中,也讲了如果这些制度被破坏后的结局是什么,我们再来读一段原文。

乌呼!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绝,生民之类糜灭几尽,岂不哀哉!

司马光所讲的意思就是,哎呀,君臣之间的礼纪既然崩坏,于是天下便开始以智慧、武力互相争雄,使当年受周先王分封而成为诸侯国君的圣贤后裔,江山相继沦亡,周朝先民的子孙灭亡殆尽,岂不哀伤!

三家分晋的故事告诉我们,管好下属真的很重要

司马光这段话是他对"三家分晋"这件事的看法。他认为,周威烈王带头破坏周王室制定的制度,那么还有什么人会去遵守呢?既然最后一点顾忌都没有了,那么大家就会完全为了各自的利益的去争夺,那么,在整个周王朝,就没有什么礼义可以讲了,有的就是力量和智慧在争斗了。

司马光这样认为对不对?不好说,现在史学家争论的比较厉害,有的就认为,当时的周威烈王的实力还不如一个普通的诸侯,他又怎么能阻止的了?对此,司马光也在文中有他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即使已经成事实,但是你周王室也不应该去承认!因为,对于周王室来说,剩下的只有道义了,如果道义上再支持他们,那他们合法化了。其实司马光的意思还是指的是,要恪守礼制。

三家分晋的故事告诉我们,管好下属真的很重要

那么我们现代人能从这件事情上,学到什么东西呢?其实我们在这个事情上还真能学到不少东西。

这个故事首先告诉我们,一个制度在制定过之后,就千万不要再去破坏它,即使暂时困难一点,但是也不要开破坏制度的先例。

无论是最为大公司老总也好,或者只有两三个人的小集体,这个法则一样适用,其实它延伸出来的含义就是"以身作则",你如果不带头遵守,那么你还希望谁去遵守,即使大家去遵守,那也是不甘心情愿的,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家分晋的故事告诉我们,管好下属真的很重要

《资治通鉴》中第一个故事三家分晋,就告诉了我们一件事,那就是制度很重要,一旦确立了制度,那就要认真的去遵守,不能朝令夕改,那么就没有人相信你了,一旦失去了"信",可能你的公司或者企业就岌岌可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