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綦江:普通大米變成“牌子貨”第一書記楊翼德的“種糧經”

3月3日,一場春雨過後,天氣略顯陰冷。但在綦江區扶歡鎮插旗村敖家灣,駐村工作隊和村民們一起開院壩會,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氣氛非常熱烈。

這場院壩會主題是討論今年的春耕生產。綦江區委組織部選派駐插旗村第一書記楊翼德詳細介紹今年“獅口饞”大米種植要求後,徵求大夥兒意見,“我們在稻田中養魚,大家賣糧又賣魚,願不願意幹?”

“這麼好的事情,當然願意喲!”楊翼德的話音剛落,現場的村民紛紛把手舉了起來,並用堅定地回答給予回應。

“產業有了,人心齊了。現在大家都信任我們,換在以前,這麼順利是不敢想的。”楊翼德感慨地說道。

去年,插旗村銷售大米4萬多斤,村集體盈利5萬餘元。進入2020年,又銷售大米近萬斤,村集體盈利1.4萬元,取得開門紅。“獅口饞”大米從無到有,在區內外小有名氣,楊翼德和當地村民們是怎麼做到的?


先做品質,再樹牌子

扶歡鎮,因地勢平坦開闊,土地肥美,素有“扶壩”之稱,水稻種植歷史悠久。在插旗村,雖然山坡陡峭、最高海拔達到980米,但依舊有種植水稻的傳統,而高海拔的氣候、優良的生態環境,又給插旗村的高山大米賦予了更佳的口感和營養。

2018年8月底,楊翼德被綦江區委組織部派駐到插旗村擔任第一書記。在一次走訪貧困戶中,楊翼德看到貧困戶運米出去賣,既費力又賣不出好價錢,心中便萌生了打造品牌的想法。

“我們必須有自己的品牌,才能推動產品變商品,實現好東西賣好價錢。”楊翼德將自己的想法在村幹部會議上提出來,大家很有同感。申請商標的想法也得到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很快,村上以合作社的名義向國家商標總局提出了申請。

從此,插旗村的大米有了自己的牌子,叫“獅口饞”。

“肉食動物獅子聞到香味也不思吃肉而饞嘴吃米,不是更能體現我們的米香嗎?”楊翼德興致勃勃地介紹品牌來由。原來,插旗村有一個小地名叫水獅口,村上的合作社名稱也因此取名“獅口農業專業合作社”,楊翼德由此想到這個名字。

經過2018年第一年的營銷實踐,楊翼德發現直接收購農戶的米,品種不一,有的米碎,有的夾雜米糠和石子,品質不夠高。

於是,插旗村2019年啟動“獅口饞”大米的2.0版,即採取統一種子、統一種植標準、統一加工、統一包裝、統一銷售的“五統一”措施,保證大米品質,也推動當地大米零售價從過去每斤2.5元提升到目前5.5元。

今年,楊翼德又得到共青團綦江區委和扶歡鎮黨委政府的支持,在插旗村建設200畝“共青團示範田”,在核心區採用“稻魚共生”技術種植80畝,進一步提升水稻產量質量。

“要想牌子硬,品質是保證。”楊翼德說,插旗村不遺餘力推動大米品質提升,進而不斷唱響品牌。


先合夥,再做事

俗話說,“人心齊,泰山移;人心散,搬米難”。在創建品牌之後,如何激發大家種糧的積極性,成為楊翼德思考的新課題。

“一要團結村幹部幹,二要通過合作社帶動村民們幹,才能把產業做大。”楊翼德坦言,最開始,大家都對大米產業發展信心不足,“農村普通常見的大米,能帶來多大效益?”

2018年10月,楊翼德在媒體打廣告,試營銷大米,每斤售價3.5元,賣了5000餘斤。

合作社以每斤3元的價格收購農戶大米,要承擔送貨上門的物流費用,實際沒有什麼利潤,但是村民賣米從每斤2.5元提升到3元,收入增加了。

“村民收入增加,幹部願意幹,村民也樂意幹了。”楊翼德說,第一年的試營銷,讓大家看到了希望。

2019年春,合作社作出承諾,高於市場價10%收購村民稻穀或者大米,全村34戶村民與合作社簽訂協議,其中包括了7戶貧困戶。

“合作,也是抱團發展。”楊翼德說,村民負責種植,合作社負責營銷,2019年開始,“獅口饞”大米在這種分工合作的基礎上得到推廣。

“我們不管種多少,都有合作社幫我們收,而且還比市場價高,划算。”貧困戶敖裕明算了筆賬,市場上每斤穀子賣1塊4、最高賣1塊5,合作社在家門口按每斤1塊6角5分收,既方便又減少自身的運輸成本。2019年,敖裕明種植水稻5畝,稻穀產量5000餘斤,收入8000多元。

嚐到甜頭後,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合作社種糧,村裡不少撂荒地也被重新利用起來,成為村民們的“致富田”。

2020年,與合作社簽訂協議的農戶增加到60戶,其中貧困戶達15戶,有勞動力在家能種田的貧困戶全部參與了進來。


先營造氛圍,再拓展銷路

“沒人知曉,產品再好也白搭。”楊翼德表示,“獅口饞”大米過去就如同藏在大山深處的瑰寶,雖然健康生態,但不為人知。

伴隨著“獅口饞”大米產業的發展,宣傳營銷一刻也沒有落下。

楊翼德藉助自己在媒體單位工作的優勢,從2018年開始就在媒體上對“獅口饞”大米進行吆喝宣傳,起到良好效果。

2019年4月,隨著市委組織部派駐插旗村第一書記劉曉東、區委組織部增派駐村工作隊員黃豐的陸續到崗,讓插旗村的大米銷售之路更為寬廣。

三個扶貧幹部齊心協力,大米銷售渠道很快打通。去年,劉曉東聯繫重慶建築工程職業學院,拿到了一筆9000斤訂單;黃豐回到自己單位,倡議同事消費扶貧,購買“獅口饞”大米;楊翼德通過綦江區融媒體中心紅螞蟻商城電商平臺,讓“獅口饞”大米通過網絡走上市民餐桌。

“我們的銷售方式主要採取兩種,一種是訂單銷售,另一種是線上銷售。”楊翼德回憶說,去年在稻穀還沒收割前,合作社就拿到了2萬餘斤的訂單,稻穀加工之後再通過線上線下同步發力,“獅口饞”大米暢銷區內外,真正走出大山。

“今年9月,我們又將來一波宣傳,開展摸稻花魚、吃新米等現場促銷活動,吸引遊客進村買米。”楊翼德說,“稻魚共生”生態種植模式,還將帶火村上的鄉村旅遊。

大米賣得好,村集體經濟也不斷壯大,村民們獲得感不斷增強。

“去年,合作社賺錢了,我們對每戶貧困戶分紅270元。”楊翼德介紹,今年,插旗村建設“共青團示範田項目”,預計種糧效益將會更樂觀,貧困戶可以享受買一斤谷種補助30元、種地資助1包價值近百元的複合肥、賣魚分紅、高於市場價10%賣糧、合作社整體盈利分紅等五重紅利。文/陳正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