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2 中國“工筆畫”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中國“工筆畫”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莫建成先生《蓮界清麗無暇圖》 78x560cm4 2011年

“工筆畫”作為中國畫的一個品類,通常被認為是與“寫意”相對立的。然而追溯中國繪畫的發展歷程,我們就會發現,這樣的認識十分狹隘。

一般認為工筆畫始於魏晉,隋唐以後逐漸成為中國繪畫的主流。而通常認為的寫意,大多是基於元代以後盛行的文人畫而言的。我們追尋卷軸畫的起源,往往就會想到戰國帛畫。楚墓帛畫《龍鳳人物圖》、《人物御龍圖》、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非衣》已具有高度成熟的繪畫技巧。如果非要將它們按照工筆和寫意來劃分,它們也可被認為是早期的工筆畫。

中國“工筆畫”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龍鳳人物圖》 戰國 湖南長沙陳家大山楚墓出土

古代繪畫者多為工匠、藝人,跟後世文人作畫不同。古代“工筆畫”脫胎於建築和工藝品,與建築和工藝有著不解之緣。在西漢墓室牆壁上,以及出土的陪葬品中,我們能發現大量的壁畫,繪於漆器、棺槨上的漆畫,以及雕刻在墓室磚塊上的圖畫。這些視覺圖像,組成了唐宋以前的中國繪畫史。

中國“工筆畫”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 南朝畫像磚

從這些中古時期的繪畫來看,它們與後世人眼中的工筆畫也有一定的區別。現在人們對工筆畫的印象多是以宋畫為標準,而且,總把工筆畫和寫意畫作為一個對立面來看。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首先,“寫意”這個詞有兩層意思,不同的意思與“工筆”的關係是截然不同的。“寫意”的第一層意思是作為名詞來解釋,是一種創作技法,從這個層面上看,“寫意”與“工筆”是截然不同;“寫意”的第二層意思是做動詞來理解,是一種藝術表現的觀念,在這個層面上,“工筆”與“寫意”是完全沒有矛盾的。在傳統繪畫中,特別是在宋代之前,“寫意”一直是作為第二種涵義出現,直到文人畫出現,寫意才出現了不同的理解,以至於這個詞的概念經常容易被人混淆。從傳統工筆畫的經典作品中我們就可以明確地看到,在傳統工筆畫中,工筆與寫意是和諧統一的,是以“工筆”為手段,“寫意”為目的,並且認為只有能“寫意”的工筆畫才是好的工筆畫。

中國“工筆畫”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千里江山圖》(局部) 北宋 王希孟

工筆畫享受了兩宋的輝煌後,經歷了文人思潮的衝擊,從此步履艱難。就一般卷軸畫而言,工筆畫被識為"匠氣",畫家因而受到文人士大夫的輕視,遭受冷落。但在民間繪畫中:諸如年畫、刺繡畫屏、瓷器裝飾上的工筆繪畫,卻依然有不少生機勃勃,生趣盎然的作品。整體而言,元明清三代,工筆畫處於衰落階段。

20世紀上半葉,剛剛結束了幾千年封建帝制的中華民族又捲入民族危亡的滾滾歷史風塵之中,新思潮拍岸而來,新文化運動的巨浪衝刷著兒千年的封建文化,也震撼著沉寂的畫壇。陳獨秀的《革王畫的命》一文在《新青年》上發表,被視為摹古不化又脫離民眾的清代繪畫,受到了猛烈的批判,以宋畫為體,融人西方寫實主義手法,刷新了水墨畫的面貌,水墨人物畫的發展出現了新的面貌。一批有識之士在徘徊中求索,為新工筆問世奠定了基礎:任伯年、錢慧安、張大千、徐燕孫的工筆人物畫,雖然囿於傳統題材,但已拋棄了明清以來空虛、呆滯、萎靡之風,復活了中國工筆畫的傳統精神。何香凝、劉奎齡、陳之佛、於非廠的走獸、花鳥繼承了宋元工筆畫的優秀傳統,有的融入日本畫運色和情調的處理,清新典雅,自成一格。

此後中國文藝界經歷了五六十年代的文藝改造。六七十年代的文革浩劫,以及八九十年代的當代思潮。在當下多元文化影響,及傳統文化復興的背景下,工筆畫界也在努力尋求新的道路。潘絮茲先生就曾為振興工筆畫,搖旗吶喊。劉文西長期紮根於陝北黃土高原,創造出深沉渾厚的西北風味的工筆畫。陳白一的工筆畫以鄉土、人情、風俗為特長,長期堅持深入生活,表現出一種撲面而來的清新情韻。

中國“工筆畫”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陳白一 《人約黃昏後》

縱觀工筆畫的歷程,在面對各種繪畫品類時,不應該簡單將某種繪畫標榜為“高”或“低”,不要在欣賞藝術時停留在初淺的成見裡。當用真誠的態度,敞開胸懷去面對藝術時,藝術也將同樣地在你面前呈現它的魅力。(作者:待核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