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曹操與袁紹為何會分道揚鑣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董卓要廢立皇帝,找袁紹商量,袁紹聽了,知道這事肯定不能答應,答應了就是千古罪人了。袁紹就騙董卓說,“這麼大的事情,我袁某人哪裡能做主呢?我叔父是太傅,我找他商議一下。”董卓就說了,“劉氏的後代不足以留著。”袁紹聽了,這話說得也太囂張了吧。袁紹也是有骨氣的,不回答董卓,一句話不說,把身前的刀一橫,做了個長揖,一躬到底,轉身瀟灑而去。離開董卓後,袁紹不敢在洛陽久留,就往現在的河北冀州去了。

當然逃跑的不止袁紹一個,這個時候曹操也在逃離洛陽的路上。董卓要招曹操做驍騎校尉,曹操一聽,那肯定不幹。曹操不願意和董卓這樣的人為伍,就換上便裝,連夜偷偷溜出京城,回自己老家去了。到了陳留,曹操聽聞漢少帝被董卓殺害的消息後,散盡家產,招募士兵。

公元189年黃曆十二月份,正值隆冬,曹操首興義兵,第一個組織軍隊反對董卓的暴政。

第二年公元190年一月份,十一路諸侯形成反董聯盟,推舉袁紹為盟主,這十一路里並沒有曹操。分別是:渤海太守司隸校尉袁紹、南陽太守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騎都尉鮑信。

曹操與袁紹為何會分道揚鑣

董卓聽說關東聯軍反叛自己,做了兩個事情:

第一個事情是把袁紹他們一家留在洛陽的一百多口全給殺了,其中就包括袁紹的親哥哥袁基和叔父袁隗。所以當時關東聯軍聽到這個消息以後無不為袁家感到悲傷,而袁紹、袁術的個人聲望也達到了頂峰。

第二件事情就是將東漢首都洛陽近百萬人口遷移到長安,從洛陽到現在的西安要沿著秦嶺北麓走,並不好走。路上沒有吃的,董卓的士兵又隨意侵犯老百姓,所以這一路上餓死了很多人,屍體堆滿了道路。之後董卓又一把火把偌大的洛陽城完全焚燬,宮殿、廟宇、民宿,沒有能倖免。一場大劫過後曾經繁華如夢的洛陽城二百里的範圍內嫋無人煙。

董卓的行為激起極大的民憤,但是面對董卓強悍的西涼兵,反董聯盟的這十一路諸侯(除了鮑信)各懷鬼胎,沒有一個願意派兵進攻董卓的。只有兩個人,雖然不在這份反董卓聯合軍的名單之內,真正想要挽救國家於危難之中,而起義兵討伐董卓,一個人是孫堅,而另一個就是曹操(其實還有一個是朱儁,但是朱儁的事情寫起來就複雜了,暫且略過)。

曹操與袁紹為何會分道揚鑣

我們中國人講,歲寒知松柏,患難見真情。一個人平時和你關係很好,然而在危難的時候才能看出他是不是你真正的朋友。而在國家遭遇危難,朝廷被奸臣把控的時候,才能看出這個人是不是真正的忠義之士。在公元190年董卓殘害百姓,荒淫無度,禍亂國家的時候,只有孫堅和曹操兩個人把自己的個人利益放下,敢於去履行自己對國家的責任。孔子認為君子“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面臨應到的危難毫不推辭,說的就是曹操和孫堅這樣的行為。

當時各路諸侯分別駐紮在不同的地方,袁紹駐紮在北面的河內,弟弟袁術駐紮在南面的南陽,而張邈、劉岱、橋瑁、袁遺和鮑信駐紮在酸棗這個地方,各個諸侯都懼怕董卓,而不願向洛陽進軍。根據《資治通鑑》的記載,曹操對當時的諸侯說:“舉義兵以誅暴亂,大眾已合,諸君何疑!”曹操說“我們興義兵為國家除去國賊,現在我們大兵已經集合,還有什麼遲疑的呢?現在董卓焚燒洛陽城,劫持天子,人神共憤,這正是上天要滅亡董卓的時候,我們要一戰平定天下,機不可失。”然而這些諸侯沒有一個人行動,都害怕在對抗董卓的過程中損失自己的部隊。曹操非常失望,自己就帶領從陳留招募的幾千名士兵向洛陽進發,只有張邈的部下衛茲跟隨曹操。

曹操在汴水遇到董卓的部將徐榮,曹操的士兵都是新兵蛋子,兵又少,哪裡打得過精銳的涼州騎兵。曹軍從早上戰至日暮,最後被打得落花流水,將軍衛茲在重重包圍中力戰身亡。亂軍之中曹操被射過來的箭射傷,自己的戰馬也受了重傷。這個時候形勢危急,曹操的族弟曹洪看到了,策馬來到曹操身邊,翻身下馬,要把馬讓給曹操,曹操一開始推辭。曹洪對曹操說,“天下可以沒有我曹洪,但是不能沒有您啊。”曹操這才騎上戰馬,曹洪披堅執銳,步行護衛在曹操左右,趁著夜色兩人勉強得以逃脫。

曹操與袁紹為何會分道揚鑣

曹操深受戰傷,身披戰甲,騎馬回到酸棗,遠遠就看見酸棗的營寨內歌舞昇平,反董聯軍不是在喝酒,就是在高歌。曹操想起陣亡的戰友,非常失望,走上前去對諸侯說,“如果讓渤海的袁紹進逼孟津,我們酸棗的聯軍進攻成皋,佔據險要的關隘;而讓袁術從南陽進攻武關,威脅長安,我們深鑄壁壘,聲東擊西,平定天下指日可待。但是現在你們打著興起義兵的旗號,卻在這裡按兵不動,整日高歌縱酒,實在是讓全天下的人寒心啊,你們應該感到羞恥!”曹操說曹操的,可是聯軍內部沒一個人聽曹操,心裡都在笑話曹操,你曹操不自量力,帶著這麼點兵被打了個落花流水吧。

曹操雖然兵敗,對聯軍非常失望,仍然心懷報國的志向。曹操又和夏侯惇一起去揚州募兵,招募了四千兵。可是在回來的路上,手下士兵譁變,大晚上燒曹操的營帳,曹操從睡夢中驚醒,拔出寶劍,趁著火光殺了數十叛軍,其他的叛軍一看打不過曹操,就一鬨而散了,曹操拔劍衝出營寨,遇上夏侯惇,兩個人回來收拾殘兵,只有不超過五百人沒有叛逃。曹操依然不甘心,帶領殘兵駐紮在洛陽北面的河內,希望反董聯軍能早日擊敗董卓。

河內在黃河以北,曹操為什麼大老遠的從揚州帶著士兵要來河內呢?當時曹操對聯軍已經非常失望,但是曹操仍然不甘心,這個時候曹操想起了一個人,這個人名聲非常好,聲名遠揚,不僅如此,這個人還有雄才大略,手裡還有軍隊,更重要的是,這個人還是曹操的舊相識、老朋友。這個人是誰呢?

這個人就是曹操的老朋友、老上司,反董聯軍的盟主袁紹,袁紹這個時候就駐紮在洛陽以北的河內。可是曹操來到河內以後,袁紹忙裡忙外的,但是並沒有南下進攻董卓,袁紹天天在忙啥呢?袁紹先後做了兩件事情。

曹操與袁紹為何會分道揚鑣

第一件事情,就是另立皇帝。董卓廢立漢朝皇帝,袁紹想了,你可以立皇帝,我也可以啊。所以袁紹就聯合一些諸侯準備立一個叫劉虞的人為皇帝。袁紹前去找曹操,曹操就說了,“我們興起義兵,遠近的人民都支持我們,正是因為我們講義。現在皇帝年幼,被國賊劫持,並不是皇帝有多壞,問題出在董卓身上,我們現在另立皇帝,一定是亂上加亂。”所以曹操不答應。

曹操不答應袁紹又去找自己弟弟袁術,這次更離譜,袁紹造謠說,“我們現在這個小皇帝啊,其實不是老皇帝親生的,我們應該另立劉虞為皇帝。”袁術一聽,沒出息,有本事立新皇帝,還不如立我們自己袁家的,你看我,以後自己做皇帝。袁術內心其實早就心懷不軌,想要自己做皇帝,所以假託大義拒絕了袁紹。

袁紹一看,自己的朋友曹操不跟自己,自己的弟弟袁術也不跟自己,沒辦法,直接去找劉虞吧。劉虞這個人是漢朝宗室,為人正直,劉虞生活非常簡樸,自己的衣服破了從來也不換,補一下就行了,繼續穿。劉虞當時是幽州牧,就相當於河北省長,對待人民也特別好,這樣一個人肯定是不會答應袁紹的。劉虞當時就正色回答道,“現在天下大亂,我們皇帝被人欺負,我身受重恩,沒能為國家除掉國賊。現在諸位應當同心協力,怎麼想這麼些歪門邪道的鬼點子,竟然想著造反,另立皇帝。”劉虞義正言辭給拒絕了,袁紹一看,沒辦法,就又派使者找劉虞,“這樣吧,你皇帝不當了,當個尚書,總理國事可以吧。”劉虞一聽,“少來這一套,你再這麼著,我就跑到匈奴去了。”袁紹一聽,這才作罷。

曹操與袁紹為何會分道揚鑣

袁紹在劉虞這碰了一鼻子灰,一看另立皇帝不行,就開始打起自己隊友冀州牧韓馥的主意來了。袁紹當時的職位只是渤海太守,而冀州當時的州牧叫韓馥,袁紹只是暫時借住在冀州。韓馥這個人確實沒什麼才能,也沒什麼主見。當年反董聯軍的時候,檄文發到韓馥這了,韓馥一看就頭大,就問手下,“你看著袁紹要和董卓打起來了,哎呀,你說我們應該幫誰啊。”手下人一聽,怎麼還有這麼窩囊的主公,就說了,“我們現在興起義兵,是為了國家大義,哪裡有幫董卓還是幫袁紹的說法呢!”韓馥一聽慚愧得不行,後來就加入反董聯軍。袁紹這個人名聲太大了,所以後來韓馥就不滿袁紹,暗中減少給袁紹的軍糧供應。袁紹這個人也不簡單,一看韓馥這麼一個人,沒能力、沒主見,但是他佔的地盤特別好,那我給搶過來吧,所以袁紹這個時候打起了盟友韓馥的主意來了。

當時袁紹聽從謀臣逢紀的建議,暗中派人密約北方的公孫瓚來攻打冀州。公孫瓚常年對匈奴作戰,手下騎兵驍勇,號稱白馬義從。韓馥這個人為人懦弱,沒有什麼真本事,聽說公孫瓚要南下,嚇得直哆嗦,不知道怎麼辦。這個時候袁紹派了兩個人勸說韓馥,一個是自己的外甥高幹,一個是韓馥的部下荀諶。荀諶對韓馥說,“現在公孫瓚大軍壓境,後面又有袁紹虎視眈眈,將軍你可以說是凶多吉少了。”韓馥慌了,連忙問,“那你說我該怎麼辦啊?”荀諶說了,“你覺得論寬仁容眾,讓天下人來歸附,你和袁紹比誰厲害啊?”韓馥說,“那當然比不了袁將軍了。”“那臨危決斷,智慧英勇,你和袁紹比誰厲害?”“那必然也是不如袁將軍的。”“世世代代都有恩德,名聲傳遍天下,你和袁紹比誰厲害?”“那我怎麼可能比得過袁將軍呢!”

荀諶就說了,“現在公孫瓚帶領精兵南下,勢不可擋,而袁紹是人中豪傑,一定不願意久居人下,若是這兩個人都來打你,恐怕您沒幾天就會滅亡了。現在袁紹是您的舊交,也是您的同盟,不如就把冀州讓給袁紹。袁紹要是得了冀州,公孫瓚不敢進攻袁紹,自然就退兵了,袁紹也會對你厚待有加。那麼將軍你既有讓賢的好名聲,身家性命也能保全,何樂而不為呢?”韓馥聽了,被騙得是一愣一愣的,覺得說得有道理,就真的把冀州讓給了袁紹。

曹操與袁紹為何會分道揚鑣

曹操在汴水之戰死裡逃生,之後毫不氣餒,去揚州招募新兵,返程路上遇上譁變,被人燒了帳蓬,狼狽逃出,歷經千辛萬苦帶著不多的士兵來到河內,準備和好兄弟袁紹一起南下打董卓。誰知道袁紹不僅不打董卓,還把自己隊友韓馥算計了。曹操在河內每天看黃河東流到海,晚上數天上萬點繁星,真是個英雄無用武之地。我們現在已經不知道曹操當時的心情是什麼樣的了,曹操後來寫了一首流傳千古的詩《蒿里行》,足以形容當時的心情。

《蒿里行》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帝稱號,刻璽於北方。

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在關東有一群義士,興起義兵討伐國賊。一開始大家集合在孟津,想要為國除賊。但是每個人各懷鬼胎,對權力的渴望使得這些人互相殘殺。弟弟袁術在淮南自稱皇帝,而哥哥袁紹在北方想要另立皇帝。野外遍地都有死人的枯骨,方圓千里聽不到雞鳴聲。我想到這樣的場景就非常悲傷。曹操寫這首詩的時候內心一定是非常悲痛,而又無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