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1 《內科學年鑑》:腸鏡檢查能救命,患癌死亡風險可降72%!

《內科學年鑑》:腸鏡檢查能救命,患癌死亡風險可降72%!

腸鏡檢查很重要,預防腸癌有一手!

來源|胃腸病

大腸癌雖然高發,卻是可防可控可治癒

結腸直腸癌是胃腸道中常見的惡性腫瘤,早期症狀不明顯,隨著腫瘤增長表現出排便習慣改變、便血、腹瀉、腹瀉與便秘交替、局部腹痛等症狀,晚期表現有貧血、體重減輕等全身症狀。

結腸直腸癌的發病率近年來不斷上升,已經成為我國高發癌,發病率高居男性癌症第2位,女性第3位。

不過它是目前最可預防的腫瘤之一。它通常起源於結腸或直腸上皮的非癌性新生物“息肉”,潛伏期特別長(5-10年),通過篩查可以早期發現並摘除,阻止惡化成腫瘤。因而對於高危人群而言,早期篩查(主要是結腸鏡)顯得尤為重要。

腸鏡檢查可救命

醫生們認為,及早發現,腸癌是最易治癒的癌症。最近發表於《內科學年鑑》的一項大型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結腸鏡檢查能拯救生命。

《内科学年鉴》:肠镜检查能救命,患癌死亡风险可降72%!

該研究觀察了大約25000位患者,他們所在的醫療體系普遍使用結腸鏡檢查,是50歲及以上的患者的主要篩查方法,因為這個年齡群體的結腸直腸癌患病率處於平均水平。

在這群研究對象中,2002年~2008年期間近20000名患者沒有患癌症。大約5000名患者被診斷出結腸直腸癌,在2010年死於癌症。

研究分析發現,那些死於癌症的患者很大部分都沒有進行結腸鏡檢查。對比過去20年的篩查歷史發現,結腸鏡檢查與死亡率降低61%有關,其中右側結腸癌風險降低了46%,左側癌症降低了72%。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建議每個50~75歲的人都要進行結腸癌篩查,還有那些高風險人士——有家族病史的需要更早開始篩查。不過,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建議76~85歲老人應該諮詢醫生是否要進行篩查。

《内科学年鉴》:肠镜检查能救命,患癌死亡风险可降72%!

篩查的方式有多種形式,比如糞便檢測,“彈性乙狀結腸鏡檢查”,依靠X射線掃描整個結腸的“虛擬”結腸鏡檢查。

不過很多醫生更推薦全套結腸檢查,即結腸鏡檢查。在結腸鏡檢查中,醫生會插入一根靈活、發光的管子來檢查整個結腸,如果發現息肉生長,就能在手術中去除。

哈佛大學醫學院副教授Andrew Chan稱,結腸鏡檢查應該作為患者預防性護理的常規項目。

2001年,結腸鏡檢查被正式列為美國老年人醫保(Medicare)項目,進一步助推了腸鏡檢查的普及。

《内科学年鉴》:肠镜检查能救命,患癌死亡风险可降72%!

雖然美國醫保也是媒體吐槽經久不衰的話題……但還是有點實用的。

我國腸鏡檢查率不及15%

目前每年約有1100~1400萬美國人接受腸鏡檢查,而按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CDC)雄心勃勃的計劃,50~75歲的美國人最好全部能接受結直腸癌的早期篩查。

如果算上其他方法,美國全國範圍的篩查普及率在2015年已達63%,有望在2030年達到80%的水平。

而我國目前尚不足15%!

日本結腸癌發病率很低,而且治癒率高,重要原因就是全民普及腸鏡檢查;美國發病率高,死亡率低,治癒率高,主要原因也是得益於腸鏡的普及推廣。

大量研究證實:腸鏡既能發現病變又能切除,對早期發現結直腸癌的效果已經得到充分認可,而與未做過腸鏡的患者相比,做過腸鏡的患者死亡風險整體下降了61%,尤其是腸鏡更多觸及的左半部分結腸癌患者,死亡風險足足下降了72%!

哪些人是高危人群?

結直腸癌篩查首先要“對號入座”,看自己屬於一般人群、高危人群還是遺傳性高危人群。

一般人群應從50歲開始篩查結直腸癌。也就是說,50歲以上的人,無論男女、無論是否有症狀、無論是否有危險因素,都應做一次結腸鏡檢查。

結直腸癌高發區的成人

我國結直腸癌發病中位年齡為45歲左右,故我國結直腸癌高危人群可定為35歲。

結直腸腺瘤患者

許多研究表明,有腺瘤的結直腸癌粘膜較無腺瘤的正常粘膜癌變的可能性高100倍,而結直腸腺瘤患者在初次發現腺瘤摘除後,有30%-50%的患者日後又將發生腺瘤,因此結直腸腺瘤患者在治療後仍應嚴密隨訪。多發性家族性息肉為一類遺傳性疾病,約有40%的後代可接受遺傳,一般於8-10歲始出現多發性的結直腸腺瘤(大多數為管狀腺瘤,個別為絨毛狀腺瘤),20歲左右時,整個結直腸可佈滿數百個大小不一的腺瘤,如不積極治療,40歲左右可出現癌變。

《内科学年鉴》:肠镜检查能救命,患癌死亡风险可降72%!

以前患過結直腸癌者

約有2.5%-11%的結直腸癌患者根治術後可再患原發性結直腸癌。因此,結直腸癌患者根治術後還應作為高危人群隨訪觀察。

血吸蟲病患者

國外有學者報告宮頸癌放射治療後,直腸癌發病率比一般人群高4倍,所以可能是高危人群。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

本病發生結直腸癌的可能性比正常人高5-10倍,主要危及病變持續活動者,而一時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癌變危險同正常人接近。

結直腸癌患者的家庭成員

大量研究發現,結直腸癌病人家庭成員的結直腸癌發病率高於對照組3倍左右,統計分析表明這主要是與共同的飲食結構有關,而與遺傳關係不明顯。另外,石棉工人、有乳腺癌病史等也應注意患結直腸癌的可能性。

遺傳相關疾病

以下疾病患者及其一級親屬,腺瘤性息肉綜合徵、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錯構性息肉綜合徵、Peutz-Jeghers綜合徵、Juvenile腺瘤性息肉病(綜合徵)、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直腸癌、結直腸癌、IBD尤其是UC或慢性肉芽腫性結腸炎。

其他

免疫法糞便潛血陽性或慢性腹瀉、經常黏液性血便或慢性便秘者。

篩查的方法

大便潛血試驗

大便潛血試驗(FOBT)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結直腸癌篩查方法,採用FOBT進行結直腸癌的篩查能夠使結直腸癌的死亡率降低15%-33%。

不僅可以發現早期的結直腸癌,而且還可以發現一些腺瘤等癌前病變,因此FOBT篩查還可以降低結直腸癌的發病率。一項研究表明,通過篩查人群結直腸癌的累積死亡率下降了15%,其中直腸癌下降達31%。

儘管FOBT簡便、安全、經濟,並且在結直腸癌普查中取了明顯的成功,但是還存在一些不足:

  • FOBT缺乏一定的準確性。高的假陽性率可使一些人接受不必要的結腸鏡檢查。

  • 更重要的是,假仍性結果將使一些有結直腸病變的患者錯誤認為自己是健康的,延遲進行一些更為適當的診斷檢查。

  • FOBT不能像結腸鏡那樣能夠區分息肉或癌,只能作出疑似診斷。

  • 此外,FOBT不被推薦用於結直腸癌高危個體的普查,如具有較強的腫瘤家族史的個體或具有結直腸炎性疾病的病人,對這些人應該使用結腸應該使用結腸鏡進行監測。

直腸指檢

可以發現距肛緣7-10cm處的病變,可以發現80%以上的直腸癌;並且快捷、方便,價廉、無痛苦。但是,對於高位病變無能為力。可作為輔助手段。

乙狀結腸鏡檢查

乙狀結腸鏡可以直視結直腸的下半部分,包括直腸、乙狀結腸和降結腸。由於是內鏡檢查,可以直接觀察到息肉樣病變並給予摘除,對遠端結直腸腫瘤檢測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在95%以上。然而乙狀結腸鏡是一種侵襲性的檢查方法,常使人有不適感,並且不能夠觀察到近端結腸的病變情況,而結直腸腫瘤約有30%發生在近端結腸,且具有增加的趨勢。

儘管乙狀結腸鏡檢查存在一定的侷限性,研究結果顯示,乙狀結腸鏡通過去除結腸癌前病變,從而的降低結直腸腫瘤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方面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

全結腸鏡檢查(金標準)

《内科学年鉴》:肠镜检查能救命,患癌死亡风险可降72%!

全結腸鏡檢查(colonoscpy)作為結直腸癌的普查手段來預防結直腸癌的發生和死亡目前還沒有隨機對照研究,一些間接的證據顯示全結腸鏡檢查是有效的。全結腸鏡檢查在對對大腺瘤的檢出的敏感性上比乙狀結腸鏡或乙狀結腸鏡加FOBT更高。使用結腸鏡進行普查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成本較高、病人有明顯的不舒適感和出現併發症(如腸穿孔)的風險較大(約2/1000)。而且,全結腸鏡檢查需要一定的技術水平。比乙狀結腸鏡檢查難掌握。

基於上述原因,一些學者認為結腸鏡檢查不適合作為大規模人群的一種普查方法,可作為高危人群普查的一種選擇性手段。

氣鋇雙對比鋇灌腸

單對比鋇灌腸(barium enema)對結直腸息肉的診斷價值有限,而雙對比鋇灌腸技術則有了明顯的進步,被認為是結直腸癌普查的一種方法,氣鋇雙對比鋇灌腸與結腸鏡檢查相似,需要進行腸道準備,檢查是安全的,極少發生穿孔,各種併發症發生的可能性約為1/10000。

氣鋇雙對比鋇灌腸發現的息肉狀病變需要結腸鏡檢查進行驗證,並鉗取標本進行活檢。氣鋇雙對比灌腸檢查能夠檢查出大多數進展期腺瘤和癌,但對息肉檢測上不如內鏡檢查敏感,因此儘管結直腸氣鋇雙對比造影對小或中等大小的息肉檢查有較低敏感性,但這並不意味著氣鋇雙對比鋇灌腸檢查是一種無效的篩查方法。

仿真結腸鏡(virtual colonos copy)

是一種能夠觀察到結腸黏膜情況的新的放射診斷技術。Fenlon等研究顯示,仿真結腸鏡對結腸癌的檢出率為100%,對>1 cm的息肉檢出率為91%,對6 mm~9 mm的息肉檢出率為82%,對<5 mm的息肉檢出率為55%。仿真內鏡的結果各家報道差異較大,這不僅與使用機器的軟件的硬件有關係,還與腸道準備的充分與否,以及影像學醫師的經驗有重要的關係。仿真結腸鏡是結直腸癌普查的一種有前景的技術,但是還存在一些實際困難,如費用較高,而且結果需要有經驗的放射學家來分析,因此在成為普查方法時還需要進一步的臨床研究。

糞便DNA檢測

檢測糞便中基因突變體及其表達產物具有可行性和實用性,且取材方便,依從性好,尤其是聚合酶鏈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技術的應用使檢測的敏感性大幅度提高,克服了大便潛血試驗的一些缺點,為結直腸癌的普查開闢了新的途徑。散發性結直腸癌突變的基因主要包括APC(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K-ras、p53、DCC(deleted in colon cancer)、MSI(microsate llite instability)等。

何時開始與結束篩查?

數據表明,35~45歲開始篩查可以延長壽命、降低癌症死亡率,但也可能增加潛在危害,為此,建議:

  • 平均風險人群應在50歲開始行結直腸癌篩查。雖然結直腸癌風險隨年齡增長而增加,但死於結腸鏡檢查嚴重併發症的風險也隨年齡增長而增加。

  • 76~85歲人群應根據基礎疾病進行個體化篩查;

  • 85歲以上應停止篩查。

  • 建議結直腸癌罹患風險較高的患者更早、更頻繁的進行篩查——如果有一級親屬在60歲前罹患結直腸癌,則建議其35~40歲時開始進行結腸癌篩查。

在此特別提醒大家,千萬不要因為“害羞”、怕麻煩、害怕等理由拒絕結腸鏡檢查,一時的不在意可能讓你錯失“自救”的機會!

Effect of a Digital Health Intervention on Receipt of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in Vulnerable Patient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18.3.13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What Is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2017.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