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平龐統法正不死,張任歸降,這些對蜀國有什麼作用?

富元製作


那蜀國人才凋零的局面可以得到極大緩解

法正乃是謀主,是為劉備出謀劃策,把握大局的人,相當於一個弱化版的張良

龐統是專業的軍事人才,極善軍略,軍事才能還在諸葛亮之上,跟諸葛亮四平八穩的用兵不同 ,龐統善於用奇,慣於險中求勝,非要類比的話,相當於曹操一方的郭嘉和戲志才

關平是蜀漢後起之子秀, 在年輕一代將領中堪稱第一,不管是前期勇猛善戰的劉封,還是後期繼承關羽張飛爵位的關興 ,張苞,關索等人都遠不如他,若是關平不死,則肯定會成為蜀漢核心武將,在不斷學習成長下,很有可能達到甚至超過關羽的水平,成為蜀漢後期第一武將

張任是蜀中名將,能力還在李嚴之上,若是歸降則會取代李嚴,成為蜀中本地人才的代表,北伐戰爭中也會領兵上前線參戰,而不會是跟李嚴一樣督運糧草

有這幾人在,蜀漢會再強上一分,不管是出師北伐, 還是據蜀地自保,都多了幾分把握





過盡飛鴻矣


如果關平,龐統,法正不死,張任歸降的話,將沒有失荊州之事,更沒有虢亭之戰敗。以荊州和益州及漢中的力量,劉備將有統一天下的可能。


海闊天空81718


每一位歷史人物都有著各自的使命,或者說,每一位歷史人物的所作所為都決定了歷史的不同走向。


筆炮君來回答,如果關平、龐統、法正不死,張任歸降,對蜀國有什麼作用?


關平:親不親爹不重要,幹就完了


關二爺是不是親爹這事兒,主要取決於你看的是《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

。既然是假設,那我們便拿《三國演義》開刀。


作為關二爺的義子,既然可以成為關羽大大的左膀右臂,隨其征戰四方,自然是有些許本事的。


在《演義》中,關平的高光時刻,便是在襄樊之戰中,與曹軍虎將龐德大戰三十餘回合而不慫。


龐德何許人也?曾與曹操麾下許褚等諸猛將對戰而不敗,曾單挑的魏延頭疼,曾與關羽大戰百餘回合難分勝負,並獲關羽盛讚棋逢對手。


有勇也就罷了,關平還有謀,相比於關二爺的桀驁不馴、目中無人,關平在戰場之上則更懂得察言觀色,也更小心甚微。


如果不是麥城之戰,隨父而亡,則未來必定是蜀國第二代五虎上將中的扛把子。


龐統:不會涅槃的鳳凰



臥龍鳳雛得一者可安天下!於是貪心的劉皇叔把兩人全都收入了麾下,然後負負得正,得天下這事兒就涼了。


除了在赤壁之戰中攪屎棍,收服鳳雛後的劉皇叔,多少也得到了些許好處。那便是堅定了劉皇叔奪巴蜀、取益州的決心。正所謂軟柿子趁早捏,捏完了趁早吃。


如果不是急功近利,如果未死於落鳳坡的亂箭之中,鳳雛龐統在劉皇叔未來的政治生涯中,絕對可以起到與臥龍諸葛相同的作用。


鳳雛協助劉皇叔坐擁巴蜀、漢中等地,臥龍穩守荊州地區,養精蓄銳、一統天下,未必就是痴人說夢。


然而天妒英才,歷史也不允許隨便開掛。


法正:(郭嘉+賈詡)/2的蜀漢版本



史實中,蜀國第一謀臣當屬法正,只不過在演義中,過度神話臥龍先生,而讓這一位有輔弼君主之能的大賢之才被隱沒。


對法正的客觀評價大概為心眼小、報復心強、記性好,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有治世之才。


劉皇叔入巴蜀,有兩條支線劇情,一條是臥龍先生帶著張飛、趙雲;另一條是劉皇叔被龐統、法正帶著。龐統先生一早便領了盒飯,劉皇叔的作戰能力又極其值得廣大同胞同情,所以一路扛著劉皇叔踏入成都的便是法正。


寄給劉璋的勸降書,便是出自於法正之手;定軍山搞定魏軍大將夏侯淵的謀略,便是出自法正之手。


劉皇叔與法正之間的基情更不弱於劉皇叔與諸葛孔明。有史為證:

先主與曹公爭,勢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無敢諫者。矢下如雨,正乃往當先主前,先主雲:「孝直避箭。」正曰:「明公親當矢石,況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與汝俱去。」遂退。

大意為:

劉備和曹操幹仗,劉備不肯撤退,誰勸也沒用;於是法正走過去給劉皇叔擋箭,一時間心疼的劉備大喊,“孝直躲開!” 法正卻說,“您親自在前,何況我呢?”劉備瞬間感動得熱淚盈眶,“孝直我們一起走!”


也正是如此,當劉皇叔因兄弟們的死訊上頭,決定起兵東吳時,孔明先生哀嘆,這件事只有法正能哄好主公了。


然而法正卻如郭嘉一般英年早逝了。


張任:匆匆一瞥的帥才



劉皇叔入西川,打的不是劉璋,而是張任。因其有勇有謀,又具備政治眼光。


先是一眼看破了大耳賊劉備想要奪取西蜀的圖謀,繼而是在雒城防禦戰中打敗劉備軍,並險些生擒了劉皇叔,再是與張飛、魏延等猛將戰而不敗,最為重要的是有一顆“忠心耿耿,寧死不降”的忠君愛國之心。


假設真的歸降於劉備,大後方有了這一鎮宅之寶,蜀國上下大可把精力重點投入到北伐曹魏之中。


可惜忠君者生無二主。


【筆炮君說】


關平、龐統、法正、張任四人,可以將其定位為:

猛將系列:關平

輔國能臣兼隨軍軍師:法正、龐統

護國帥才:張任


當然這一切都是假設而已。


如果是歷史,那沒有如果;如果是演義,那就全看作者的筆桿子和腦洞了。




關注@筆炮君,我們一起吃香的喝辣的,嘮更多的歷史文化嗑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