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 “抗疫”至今,科普戰場取得的成果值得珍視

  (作者張田勘,荔枝新聞特約評論員,學者,媒體人;本文系荔枝新聞手機客戶端、荔枝網獨家約稿,轉載請註明出處。)


“抗疫”至今,科普戰場取得的成果值得珍視

  根據國家衛健委的通報,截至2月2日24時,全國新增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病例2829例,治癒出院病例147例,死亡病例57例;累計確診17205例。

  未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還會發展,但是,情況已經出現了好轉。目前,累計治癒人數已經超過死亡人數,病死率已降低至約2.1%,遠低於2003年的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SARS)和2012年-2015年的中東呼吸綜合徵(MERS)。

  疫情的緩解有多方面的原因。在這次“抗疫”鬥爭中,全社會可以說形成了三個戰場。“第一戰場”是臨床救治病患的醫療戰場;“第二戰場”是對該疾病進行全方位研究的科研戰場;“第三戰場” 針對公眾進行科學知識宣傳的科普戰場。每個戰場都贏得了不小的成果,尤以科普戰場的成果更為顯著。

  這一輪科學知識傳播帶來的第一個收穫是,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個人和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與疫病流行息息相關。目前的研究基本可以認為,2019-nCoV病毒來源於蝙蝠,但是中間宿主還有待確認。無論中間宿主是什麼,大概率與吃野味有關。同樣的,2003年的SARS流行也與野生動物有關。人們開始懂得,嗜食野味沒有任何好處,還極易帶來疾病和災難,人類必須與動物和諧相處,與野生動物保持距離。

  另一方面,通過這次疫情中的科普,公眾對健康和疾病防護知識都廣為關注,積極學習,這為未來的健康生活、疾病預防打下了堅實的科學基礎。

  比如說,北京2月2日下了一場小雪,公眾就詢問,下雪和寒冷天氣是否會抑制或凍死病毒。專業人士很快回應,下雪降溫既有益處,也有不利之處。與公眾的想法相反,天氣越冷,越有利於2019-nCoV這類病毒的生存和傳播。相似的道理是,天氣寒冷,人們容易受涼感冒,實際上,寒冷不是導致感冒的原因,只是寒冷更有利於病毒入侵人體。受寒後,人體呼吸系統黏膜更容易受損,病毒存活時間更長、繁殖更快,進入鼻腔的病毒會有更大的概率感染細胞。

  當然,降雪對抑制病毒傳播也有利。因為降雪可以清潔空氣,雪花可以有效沉降空氣中飄浮的細顆粒物,這些顆粒物往往會“窩藏”吸附病毒和細菌。所以,降雪過後,空氣質量通常都較好,對健康有利。這些知識的傳播和普及,都能幫助公眾在以後的生活中遠離病毒。

  鑑於疫情是目前最受關注的焦點事件,公眾不但可以迅速獲得相關知識,更會第一時間把科學方法應用於實踐。

例如,戴口罩、勤洗手、不去人群集中的地方,對日常用品消毒等等,這些做法都已成為很多人的生活習慣。

  隨著專業人士的進一步研究,未來還會有更多的新發現、新知識應用於疫情防治,這些新知識、新發現並非只是為臨床一線救治病人提供科學根據,也是為公眾提供科學有效的防範疫病知識。而後者或許是更大的收穫。讓更多的人以理性面對疾病,通過科學方式遠離病毒,遠比臨床能救治的病人要多得多。這也是我們應該重視科普宣傳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