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虎牢之战:秦王李世民之天下英雄莫能挡

仁寿四年(公元604年),杨广正式即位,改元大业,这就是史上频繁发动战争,西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修运河、建东都,滥用民力、穷奢极欲,引发全国范围农民起义,而天下大乱导致隋朝崩溃覆亡的隋炀帝。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虎牢之战:秦王李世民之天下英雄莫能挡

隋炀帝杨广

据《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曾评价隋炀帝杨广:"隋炀帝承文帝余业,海内殷阜,若能常处关中,岂有倾败?遂不顾百姓,行幸无期,径往江都,不纳董纯、崔象等谏诤,身戮国灭,为天下笑。""隋炀帝纂祚之初,天下强盛,弃德穷兵,以取颠覆。颉利近者足为疆大,意既盈满,祸乱斯及,丧其大业,为臣於朕。叶护可汗亦大强盛,自恃富贵,通使求婚,失道怙乱,奄至破灭。"

隋无德而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在群雄并起、云谲波诡的局势间,镇守太原兵多将广的唐公李渊,亦抓住时机、占据地利、结交豪杰、招降纳叛欲问鼎天下。公元617年,李渊趁杨广远在江都(今扬州)、群雄并起之际,起兵造反,夺取长安,立杨广的孙子杨侑为帝,尊杨广为太上皇。公元618年,隋炀帝杨广于江都兵变中被叛军所弑,隋恭帝杨侑被迫禅位于李渊,李渊即皇帝位,国号唐,建元武德,定都长安,是为唐高祖。立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与此同时,杨广遇弑的消息传到洛阳,洛阳群臣拥立杨广之孙越王杨侗为帝,史称皇泰主,大权尽落权臣王世充手中。

公元619年,王世充逼迫杨侗禅让,建立郑国,隋朝正式灭亡。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虎牢之战:秦王李世民之天下英雄莫能挡

隋末势力图

正所谓"大野龙方蜇,中原鹿正肥",其时郑国王世充、河北窦建德等势力虎视眈眈,皆欲逐鹿中原。

此不得不说其时之秦王李世民,他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战略家。其从十八岁统帅数万大军南征北战起,攻无不胜,战无不克,也由于其后为皇帝,治国才能杰出,后人往往津津乐道于"贞观之治",而忘记他的赫赫武功。所以在《说唐》这类民间演义话本中,他被描写成知人善任,但武功平平的儒将形象,时时需要手下武将护于左右,而这才有了程咬金月下赶秦王,秦叔宝抱病战尉迟,单雄信割袍断义,尉迟恭御苑护主等脍炙人口的段子。实际据载,李世民不仅善于统御军队,其也是武艺不俗。北征刘武周时,他只带了一名随从甲士到战场旁小山观察敌营,不料被数百敌军围住。他上马便跑,却被敌方骑兵紧追不舍,此时李世民突然勒马转身,大喝一声冲了过来,在众人惊愕之际,拉弓便射,领头的武将措手不及,应弦落马,又刷、刷、刷几箭射倒数人。余众见头领被射杀,秦王勇不可当,皆慌忙退去。此其勇猛可见一斑。

观李世民在战场上的表现,其"英姿盖世,武定四方"。他不仅是卓越的军事指挥家,也是血气方刚的将领,常常在战场上做出一些惊人之举。在和刘武周的大将宋金刚交战时,手下武将纷纷主张速战,他冷静的分析道:"宋金刚孤军深入,粮草不足,然兵精将猛,锐不可当,速战速决对其有利。我军应当闭营养锐,耗其锋芒,待其粮尽,自当遁走,到时我军趁机追击,可保全胜。"在耐心等待了三个月之后,宋金刚果然撤退,李世民立即倾巢出击,一昼夜行二百余里,战数十合,大败宋金刚,其手下猛将尉迟敬德降唐。追击到高壁岭时,由于推进速度过快,辎重和粮草都已经被甩下很远。谋士刘宏基拉住李世民的马苦苦劝谏道:"大王破贼,逐北至此,功已足矣。如此追击不已,不爱身乎?且士卒饥疲,宜在此稍歇,待兵粮毕集,然后再追,为时不晚。"李世民并不下马,正色答道:"宋金刚计穷溃走,军心沮丧,正当一举歼灭。功难成而易败,机难得而易失。若有片刻滞留,使之稍有喘息,不可复攻矣。吾竭忠殉国,岂顾身乎!"于是率领数千精锐骑兵继续猛追,把主力部队完全甩在后面。连续两天不吃饭,三天不卸甲,狂奔数百里,终于在今天山西中部的介休捕捉到宋金刚的主力,一日之内连续突破宋金刚八道防线,杀敌上万。第二天又击破第九道防线,杀敌三千。宋金刚一辈子没见过这么不要命的人,杀得他叫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当他准备组织第十道防线的时候,士气完全崩溃,部下拒绝听命,四散逃跑。宋金刚与百余骑兵逃往突厥,后被突厥抓住腰斩。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虎牢之战:秦王李世民之天下英雄莫能挡

唐太宗李世民

当李世民战胜宋金刚后,至被刘武周围困已久的孤城张难堡时,守将樊伯通、张德政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探子刚刚回来报告刘武周已把唐军赶出了山西,他二人已经准备以死尽忠,没想到第二天秦王就亲率大军兵临山西中部的张难堡,简直是神兵天降。樊、张二人高兴得竟然忘了君臣之礼,象小孩子一样又哭又叫,李世民已经累得连话也不想说,只看着他们表演。直到左右告诉二人秦王已经两天没有进食了,他们才如梦初醒,连忙请罪,伺服秦王进食、洗浴、休息。

收复山西后,李世民又马不停蹄的挥师南下,准备一举消灭王世充。

兵围洛阳欲灭王世充

二月初,唐军步兵、骑兵共五万,已兵临洛阳城下,郑军出城迎击,双方在位于洛阳城西北面的青城宫展开了一场大战。王世充采用了他消灭李密的突袭战术,待唐军刚刚抵达青城宫、立足未稳,就发起猛攻。不过这一次他的对手显然比李密高明许多,李世民尚未扎营,就已经先把防线布置好了。王世充突袭未果,双方展开正面交锋。李世民为了打破僵持不下的局面,亲率数十骑兵从侧翼冲入敌阵,望打乱敌人阵脚。这种战术曾在征西北薛仁杲时发挥过奇效。不过王世充的军事才能非薛仁杲可比,况且他自己就用这招来对付过李密,岂能吃亏?李世民奇袭不成,反而使自己身陷险境,此时坐骑"飒露紫"被流箭射前胸而死,敌军见秦王落马,一轰而上欲生擒。李世民副将丘行恭赶紧拍马来救,射死离秦王最近的几人,把坐骑让给秦王,自己持长刀步战,好不容易才冲出重围。这样,双方的计谋都未能得逞,只能硬碰硬。

此时比拼的已不再是战术,而是在比双方军队的实力和各自的统御水平高低,因在持续的混战中,阵形能否保持良好,兵士能否不惜死战,各因素已导致此战的走向。

李世民遭遇到了他身平最险恶的一场战斗。唐军四次把郑军冲散,但王世充硬是率领众将四次把队伍迅速整合,迎头再战。这是李世民也不得不佩服的,他深知王世充手下的军队有一半是收降李密的农民起义军,整合军队的时间不到一年,竟能经得住自己久经战阵、训练多时的唐军反复冲杀,着实不易。战斗从早晨一直持续到下午,郑军才开始渐现疲态,无法抵抗唐军的冲击。王世充只得下令退守洛阳,李世民本待敌军退却,立即象他在西北扫荡薛仁杲一样,趁势攻入洛阳。但郑军虽然败退,但阵脚不乱,唐军欲攻却无懈可击。洛阳为隋朝东都,城墙坚固,防御严密,李世民强攻不下,于是将洛阳团团围住,再派兵清扫了洛阳外围据点。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虎牢之战:秦王李世民之天下英雄莫能挡

洛阳被围困几个月后,如历史上无数次围城一样,粮源断绝,饥荒蔓延,家家皆有饿死之人,路边尽是倒毙之尸,先吃死人,后吃活人,甚至易子而食,可叹王都洛阳竟成了饿殍鬼城般的人间惨象,在历次改朝换代的战乱中,如这般景象已多的无可估量。我们赞叹李世民的赫赫战功,但有些事情也实是无可回避。

至围城八个月后,洛阳城中三万户人家已经降至三千户,真似十室九空、十不存一。此时,王世充仍在顽强的抵抗,这大大出乎李世民的意料,也更加膺服王世充之能。已经饿殍遍地,还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出城投降,没有出现城内暴动,这样的人才不论治国治军,都是一流的。唐军现在也疲惫不堪,人心厌战,不断发生军士甚至大将逃亡之事,以李世民的统帅才能竟然发生这样的事情,可见情况之严重。李世民不得已颁下强硬军令:"敢言班师者斩!"以稳定军心。

就在此时,糟糕的情况出现。夏王窦建德率十万大军来援王世充。

窦建德出兵十万援郑

实际上,李世民兵出函谷攻洛阳时,王世充就曾请窦建德出兵相助,但被窦建德以抽不开身为由而拒绝出兵。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道理窦建德当然明白。此前,窦建德的中书舍人刘斌曾分析:"现在唐国占据关中,郑国占据河南,我们占据河北,这是鼎足三立相互对峙的局势。听说唐用全部兵力攻打王世充,连头连尾两年时间,郑的形势一天比一天紧急,而唐的围攻毫不放松。唐的兵力强、郑的兵力弱,发展趋势必然是打败王世充,王世充被打败,那么我们就有唇亡齿寒的忧虑。为您着想,不如援救王世充,王世充在里边抵御,我们在外边进攻,打败唐军是一定的了。如果打走了唐军保全了王世充,这是长期保持鼎足三分局面的战略。如果唐军被打败后,王世充也可打败,那么就乘机消灭他,集中我们和王世充的兵力,乘着唐军战败的时机,直向西打,长安就能到手,这是平定天下的基础。"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虎牢之战:秦王李世民之天下英雄莫能挡

战争一开始就出兵,和士气正盛的唐军交战,不论胜负,必然损失惨重,就算赢了,也不见得能从王世充处讨得利益。故不妨先坐山观虎斗,等到洛阳的人都快饿死,唐军锐气也已尽失、疲惫不堪之际,已经扫平徐、孟而无后顾之忧,再挟胜之师灭其双方。窦建德的算盘是在唐军最弱的时候逼迫其和自己进行一场战略性的决战,一举歼灭唐军主力,顺便吞并已经残败不堪的王世充,一石二鸟,趁势一统天下。

此战略可谓之正确,也正是任何战略家处于窦建德此时位置,所能做出的正确选择。局势的发展不仅完全符合窦建德的预料,而且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好消息:北方的突厥趁机南下,蚕食李唐的地盘,使得围洛唐军不可能得到任何支援。从士气上看,窦建德新破孟海公,气势正盛。从实力来看,自古以来河北多好汉,'天下精兵尽在赵代',夏军的战斗力当强于王世充的洛阳军,如刘黑闼的战斗力就可知晓。事实上夏军和李唐曾多次交手,都是胜多负少,当然,没有和李世民指挥的唐军最精锐的主力交手,但此也不失为一方雄师,并不是没见过世面,没打过硬仗的。对于洛阳攻坚战中疲惫不堪的三万多唐军来说,窦建德十万大军的到来的确让人震怖。

秦王思奇策而欲破敌

窦建德出兵的消息传到唐营,李世民立即在青城宫召开紧急军议。其时含屈突通等名将在内的大多数唐军将领认为王世充凭守坚城,难以猝拔,窦建德挟胜而来,锋锐气盛;而唐军腹背受敌,主张暂先退保新安以避敌锋。唯有郭孝恪、记室薛收提出了不同意见:"王世充部下都是江淮精锐,能征善战,只因缺了粮饷,所以困守孤城,坐以待毙。若夏军与之会合,输粮相济,其势益强,则统一大业,遥遥无期。今王世充将败,窦建德又来,看来是天命要让二人双双败亡于此。机不可失,今请分兵继续困住洛阳,大王亲率骁锐,先据虎牢,以逸待劳,定可破灭建德,建德既破,洛阳自克,不出旬月,两贼俱缚。"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虎牢之战:秦王李世民之天下英雄莫能挡

其时,李世民围洛打援之计已决,召军议听取众将意见,只是等人说出此策而已。因此薛收一说,其马上表示了赞成。屈突通等人后出来反对,李世民既然已经表明态度,也就不等诸将开口,自己便先解惑:"王世充兵疲粮尽,上下离心,不必强攻,可以坐克。窦建德新破孟海公,士气虽高,但骄傲疲惫。我军据守虎牢,易守难攻。窦建德若冒险争锋,取之甚易。若狐疑不战,再过数月,我军攻陷洛阳,然后合兵一处,可以轻取建德。若不如此,待夏军入虎牢,两贼并力,其势必强,害莫大焉。吾计决矣!"

屈突通等人还想再争辩,李世民已下定决心不许再言。随后,李世民命由屈突通等人辅助齐王李元吉围困东都,自率三千五百名骁勇向东赴虎牢。也就是说,他要用这三千五百人面对窦建德的十万大军。这也许是人类战争史上兵力最为悬殊的战略决战。

在李世民率军进虎牢的同时,王世充登上城楼,看见烟尘滚滚,一溜兵马向东而去,竟不敢派兵阻拦,他知道这是唐军去迎战窦建德了。他也猜到,李世民必然选择在虎牢关迎击夏军。此时的王世充心思自己的命运,已经完全掌握在别人手中,听天由命般的等待,对王世充这样的枭雄来讲,是不可忍受的。不过当他得知李世民只带了三千五百人前往虎牢关时,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其自认为三千五百人是守不住虎牢关的,他自觉得应该安全了。

率三千余骑急赴虎牢以阻敌

由于夏军推进速度极快,李世民不吃不睡、马不停蹄,日夜兼程经河阳、过巩县,于二十五日下午到达虎牢关时,窦建德已经离虎牢关不足三十里,如果夏军占领虎牢关,从虎牢到洛阳无险可守,唐军就只能从洛阳撤军了。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虎牢之战:秦王李世民之天下英雄莫能挡

为了遏制夏军高速推进的势头,李世民于二十六日就率带领五百骁骑,出虎牢,到城东二十多里处,观察窦建德的营地。沿路分别留下随行的骑兵,让李勣、程知节、秦叔宝分别统领,埋伏在路旁,只带四名骑兵和他一起前去。李世民对尉迟敬德说:"我拿着弓箭,你手握长枪跟着我,就是来一百万人又能拿我们怎么样?"离窦建德营地三里处,李世民等与窦建德的游兵相遇,夏军游兵见李世民盔甲闪亮、英姿卓越,其想不到是秦王,只以为他们是侦察敌情的斥候,正在纳闷间,闻李世民大喊:"我乃秦王也!"说罢,一箭过去,射杀一员敌将。

夏军游兵惊逃回营中报信,"秦王"二字果然魅力不凡,从夏军大营里杀出骑兵五六千人,跟随李世民的人都吓得变了脸色。李世民说道:"你们先走,我和敬德殿后。"于是勒住缰绳慢行,追兵快赶上了就拉弓放箭,每射一箭都杀死一人。追兵惧怕便停止了追击,停一会儿又重新追赶,如此反复,每次追赶上必定有人被杀死,李世民先后射杀了几个人,尉迟敬德杀死十几人,追兵不敢再进逼。李世民再有意徘徊或稍稍后退引诱追兵到埋伏圈内,秦叔宝、程咬金率领伏兵从侧翼奋力冲杀,大破敌军,斩首三百余,活捉夏军大将殷秋、石瓒。

这一战,可谓成果辉煌,但却也可以看出李世民的处境困难。当时自己顶住压力出兵虎牢,如若不胜,局面将会相当被动。其时士卒疲惫,几乎无人相信区区数千兵马能够力敌窦建德十万大军。加上年轻好胜,李世民肩上的压力之重可想而知,所以只能使出这拼命似的战术,其孤身诱敌,望以传奇般的胜利来鼓舞军心。亏无意外,要是此又被射落下马之类,不但成不了英雄,还要落个千秋笑柄。当然,他被几千人追赶,还能回马放箭,且箭无虚发,其箭术之精、胆略之高,远非寻常将领能比,靠的也不仅仅是运气。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虎牢之战:秦王李世民之天下英雄莫能挡

随后,李世民修书于窦建德,其语气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河北、山东,一直就为我所有,却被阁下所夺,还将我皇姑皇妹虏走。但看在你已经恭恭敬敬的把她们送回来的份上,也就不跟你计较了。王世充曾和阁下联合与我大唐为敌,后来又跟你翻脸争地,可见其反复无常。现在洛阳危在旦夕,又用一些花言巧语来向你求助。可笑阁下竟然真的兴师动众,耗费千金之资、粮草无数,来救这样的卑鄙小人,是不是有点不太明智?我今天本来想亲自到阁下大营说明情况,却不料您竟用几千铁骑欢迎我,有失待客之道。更没想到,贵军竟然一触即溃,真是令人遗憾之至。依我之见,凭阁下这点实力,还是趁早带兵回家,方为上策,不然到时候身死他乡、魂归故里,怕是要追悔莫及了。" 这封信的目的,看似激将,实则疑将。李世民素知窦建德为人宽厚,冷静有余而果断不足。这种一看就是想激怒对方的语气,反而让窦建德狐疑不定,迟迟不敢进兵,为唐军赢得了宝贵的歇息时机。

破敌策而设奇计以对

是以唐夏两军在虎牢关对峙了足足一个月。其间,李世民变着法子骚扰夏军,每次都是小胜而归。又派王君郭袭击夏军粮道,俘获大将张青特。眼看夏军士气渐衰,人心思归,进而不获,退又不甘,难以持久。

此时,谋士凌敬向窦建德建议,北渡黄河,甩开唐军主力,进攻山西。唐军密探报于李世民此消息,其大为震骇。唐军主力尽在洛阳,山西空虚,夏军必可势如破竹。占领山西,就可以直接威胁唐的根据地关中。到时唐军将不得不放弃洛阳,回师救援,若王世充率军追击,和窦建德南北夹攻,关中危矣。幸好王世充的说客苦苦哀求,说洛阳危在旦夕,等不到夏王您扫平山西的那一天了。说得窦建德十分犹豫。不过如果虎牢关再迟迟不下,说不定窦会改变主意。李世民决定,不能让窦改变主意而进攻山西,只能孤注一掷主动寻求夏军决战。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虎牢之战:秦王李世民之天下英雄莫能挡

至此,唐军的任务已不在于三千五百人守虎牢,而要三千五百人的唐军怎么去消灭十万的夏军,重点是能否引诱夏军倾巢而决战。此时,唐军密探送来紧急军情:"窦建德计划趁唐军粮草不足,到黄河北岸牧草肥美之地放马,准备袭击虎牢。"这个情报真是久旱逢甘露,李世民听罢大喜,立即定下牧马之计。

五月一日,李世民将战马千余匹,于黄河边放牧以引诱窦建德。窦建德闻讯大喜,第二天即拔寨起兵倾巢而出,从板渚出牛口列战阵,隔着一条汜水便可看见虎牢关。试想十万大军,何等壮观,军阵相接,绵延二十里。从虎牢关上远远望去,便如黄河暴涨、大江横流、满山遍野似一望无际。众将领见夏军声势浩大,都不免有些惊慌,唯独李世民对诸将道:"贼自起山东,未尝遇过强敌。逼城下寨,是有轻我之心。布阵时声音大而杂乱,显然缺乏纪律。我按甲不出,彼勇气自衰。时间一长,士气消退,我军蓄势而发,无不克者。我与诸将打赌,不过中午,必破之矣!"众人半信半疑。

三千余骑破十万夏军于汜水

窦建德见唐军不出,轻敌之心更甚,只派三百骑兵涉过汜水挑衅,在离唐营一里时止。其时战马还未全部运回虎牢,李世民故意与他拖延时间,派王君廓带领两百骑兵手持长槊出战,相互交战,时进时退,不分胜负后各自返营。夏军将领王琬骑着隋炀帝的青骢马,铠甲兵器皆光鲜,远离阵前向众人夸耀。李世民说:"他骑的真是匹好马!"尉迟敬德请求去夺马,李世民制止他说:"怎么能为了一匹马损失一员猛士呢?"尉迟敬德不听,和高甑生、梁建方三人骑马直冲入敌阵,活捉了王琬,牵着他的坐骑青骢马奔回唐营,众人没有敢阻挡。李世民不由得大声赞叹让他去召回河以北的牧马,等他返回才出战。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虎牢之战:秦王李世民之天下英雄莫能挡

窦建德排列战阵,从早晨到中午,士卒们已饥饿疲惫、阵型已散,都坐下争着喝水歇息,其迟疑着欲撤退。见此情形,李世民命令宇文士及带三百骑兵经过窦建德军阵西边向南奔驰,告诫他:"敌人如果不动,你就带兵返回,如果动了,就领兵东进。"宇文士及到窦建德阵前,敌阵果然动了,李世民大喊:"急击勿迟!"此时黄河滩上的牧马也已到达,于是下令全军出击,李世民率领轻骑先出发,大军跟随在后。唐军虽然只有三千五百人,但如秦叔宝、程咬金等猛将就有数十,其余也都是身经百战的骁骑。唐军于是分成八队,向东涉过汜水,直扑敌阵。

偏偏此时窦建德正在召集朝臣议事,他压根没想到数量微弱的唐军会主动出击,只盘算着怎么进攻,所以竟然将主帅大营设在离汜水不足五百米的地方。当听到唐军突然渡水来攻时,朝臣都跑向窦建德,窦建德连忙召骑兵抵御唐军。因朝臣阻隔骑兵过不去,一时间人流混杂,窦建德急命朝臣退下,进退之间,唐军已至眼前。   

唐军三千铁骑踏入夏营一通好杀,窦建德已形势窘迫,后撤靠东山坡。来援窦抗带兵攻窦建德,交战后形势稍不利。李世民率领骑兵赴援,所向披靡。淮阳王李道玄挺身冲锋陷阵,直冲出敌阵后方,又重新返回冲入阵中,几番进出,身上聚集的箭像刺猬毛一样,勇气仍然不减,放箭射人,都应声倒地。李世民把自己备用的战马送给他,让他跟随自己,于是各军大战,战场上尘土飞扬遮天蔽日。

正所谓兵败如山倒,二十余里的大营,防线被突破后,后面的夏军也不知发生何事,只见败兵潮水般的逃至眼前,喊杀声震破天际,后面的夏军想是败了,也跟着转身慌逃。有些跟窦建德征战多年的老兵,经验丰富,还想着列阵坚守。偏偏阵中还有刚刚收降的徐元朗、孟海公的三万多人,无心恋战。特别是孟海公旧部,自生以来只打过一仗,就是窦建德平孟海公时。皆以为打仗就是先逃跑后投降,故一见前军败逃,马上夺路狂奔,挡都挡不住,敌人还没看见,先把自家营垒阵型冲个七零八落。这一下真是黄河决堤,一溃千里,夏军兵马自相践踏,死伤不计其数。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虎牢之战:秦王李世民之天下英雄莫能挡

李世民率领史大奈、程知节、秦叔宝、宇文歆等人将旌旗卷起,冲入敌阵,从阵后而出,打开唐军旗帜,窦建德的士兵回头看见唐旗在阵后飘扬,迅速崩溃,唐军追出三十里,杀了三千多人。夏王窦建德见势不妙,想趁乱逃跑,途中被长枪刺中,逃窜到牛口渚躲避。但此时无论如何东窜西窜,总有两骑穷追不舍。原来他那身宝甲实在耀眼,被唐军车骑将军白士让、杨武威二人看见,知道肯定是重要人物,想抓了领赏。想当年曹阿慲割须弃袍,何等英明果断,汉高祖被项羽追杀,连亲儿子都要推下车去减轻重量,窦建德却连身宝甲都不舍。跑到汜水和黄河汇合的牛口渚,再也无路可跑,想起以前军中流传的歌谣"豆入牛口,势不得久",心里登生绝望之心。犹豫间,杨武威拍马赶到,抬手就是一槊,刺在马腿上。窦建德一个不稳,跌落下来。眼见白士让跟着举槊刺来,慌忙喊道:"莫杀我,我乃夏王。如若相救,富贵与共。"二人听得心花怒放,连忙绑了回营。

李世民正检点敌囚,白士让和杨武威抢着上帐献功,报称拿住了窦建德。李世民大喜,即令将其推入。李世民也不在意,冷笑道:"我自讨伐王世充,与你何干?越境前来,犯我兵锋,今日何如?"窦建德心灰意冷,羞愧难当,哪里还经得住这一番冷嘲热讽,只得低头答道:"今不自来,恐烦远取。"听得李世民忍不住一乐,本想好好羞辱他一番,见他如此沮丧,反倒没了心情,挥手令其押下。前西晋八王之乱后,汉赵帝国的刘聪抓住西晋最后一个皇帝,问道:"司马家个个贵为王侯,却为何如此自相残杀,失了天下?"司马某答道:"司马家的知道姓刘的要做天子,不敢劳您动手,所以先行了断。"相当惨痛,与窦建德的回答有异曲同工之妙。窦建德至此说出这样没出息的话来,真是既可笑又可悲。

此战,李世民以绝对劣势兵力而获得全胜,杀敌万余人,获得俘虏五万余人,擒获敌军主帅,可谓完美。现就五万俘虏的问题,因唐军兵力太少,不要说消化,连看管都困难。在古代战争中,降军数目过多、难以消化时,一般都难逃被屠杀的命运。因为如果释放,就等于给敌方保留了一支有威胁的有生力量。秦赵长平之战,秦军以六十万俘获赵军四十万,秦末农民战争,项羽以六万俘获秦军三万,都是全部坑杀。甚至到了近代,拿破仑远征埃及时,以两万兵降四千卒,也是无法处理,只得全部枪杀。但这一次降卒实在太多,要想一次杀完都不可能,如果分批进行,一着不慎,就会引起暴动。无奈之下,李世民只得将他们就地遣散,这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后来窦建德部将刘黑闼起兵,确实有不少人又重新聚集,继续和唐军作战。但此时五万俘兵,只能释放。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虎牢之战:秦王李世民之天下英雄莫能挡

王世充请降而平天下

处理完降卒后,李世民立即押着窦建德回抵洛阳。时王世充的将领王德仁,放弃旧洛阳城逃跑,而副将赵季卿欲以城降唐。李世民押解着窦建德、王琬、长孙安世、郭士衡等人到洛阳城下,用鞭指着囚车,仰呼城上道:"王世充!你识囚车内何人?"王世充正在城楼逐向下一瞧,果然囚车里闷坐一人,心理顿时凉了半截,只得壮着胆子问道:"囚车内是否夏王?"窦建德道:"不必多说,我前来助你,今先作囚徒,实害我不浅。"说完竟然哽咽起来,王世充流着泪和窦建德接话。于是李世民让被俘的长孙安世等人进城叙说失败的情况。王世充召集诸将商议突围,准备南奔襄阳,众将领都说:"我们依赖的是夏王窦建德,如今夏王已被俘,现今如是突围,最终也无法成功。"众人谓之,其如今唯有开城投降。于是便身穿白衣带领郑国的太子、百官及二千多人到军营门前投降。李世民按礼节接受投降,王世充俯下身汗流浃背。

虎牢关之役,时年李世民只二十四岁。

李世民将智谋、勇猛、耐心、果断等各发挥到了极至,以数千骑兵破十万强敌,一战而擒两王,威震天下,时天下英雄再无人能挡。成吉思汗曾言:"欲安邦定国者,必悉唐宗兵法。"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虎牢之战:秦王李世民之天下英雄莫能挡

大唐秦王李世民十八岁起兵反隋,二十四岁平天下,二十九岁登基称帝,后常以亡隋为戒,注意自身而克制欲望,嘱咐臣下莫恐上不悦而停止进谏,励精图治,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整饬吏治;经济上,薄赋尚俭,为政谨慎;亦致力复兴文教,令隋末动荡之局得以稳定下来。

在军事上,李世民先后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纥、高昌、焉耆、龟兹、吐谷浑等,由是唐朝声威远播,四方宾服。奠下了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年间大唐盛世的基础,史称“贞观之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