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 古人高考,拼的不是实力,是命!

高考已经成了中国人身上的文化印记。在现代,无数学子挥汗如雨,希望改变人生命运;在古代,参加科举选拔,“朝田舍、暮殿堂”,也是读书人的梦想。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古人高考那些事~

古人高考,拼的不是实力,是命!

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开创于隋朝,发展于唐代,完善于北宋,强化于明清,历时一千三百余年。在当时,科举几乎是唯一的出路,是真正的“一考定终身”。中国最早是世袭制,即:奴隶的子孙是奴隶,贵族的子孙是贵族。科举考试作为我国古代一种最重要的考试制度,其重要性相当于今天的高考。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科举考试的成功,意味着拿到了通往官场的火车票。为了拿到这张火车票,考生寒窗苦读,期望以真才实学取得成绩

古人高考,拼的不是实力,是命!

​要想完整的参加科举,你要经过四级考试:考秀才、考举人、考贡士、考进士。也就是:科试、乡试、会试、殿试。

古人高考,拼的不是实力,是命!

古代“高考”九天六夜,常有考生意外死亡

从史料记载看,明朝算是人性化的,考一天休息一天。清朝就比较变态了,三天考一场。科试分三场,合计九天六夜,不考完不能出考场。

​考室每人一间,大小就和公厕的隔间差不多,雅称“号舍”。未来九天,吃喝拉撒睡+考试,全在里面,相当于进入荒野求生模式。经过九天六夜之熬制,方能走出一个举人(这节奏,不死都要残了)。

古人高考,拼的不是实力,是命!

古人高考,拼的不是实力,是命!

更恐怖的是,每个号巷尾部放置的粪桶,经暑气蒸熏后,臭味弥漫,令人窒息。清代陈祖范描写:“过犹唾之,寝处则那。呕泄昏忳,是为大瘥。谁能逐臭,摇笔而哦。”如果不幸落坐在这个粪桶附近的号舍,9天的考试就更难挨了。

超大龄考生蒲松龄

19岁的山东娃蒲松龄意气风发,第一次参加“小高考”(童子试),接连在县、府、道三次考试中夺得第一。作为没落商人之家的儿子,小蒲的梦想是通过科举走上仕途,圆祖辈父辈的梦(他的父亲原来也是读书人,多次复读参加“高考”,但连三本线都上不了)。命运让小蒲尝了一点甜头,但是,直到芳龄48,老蒲屡考屡败、屡败屡考,连个举人都没捞着。63岁那年,老蒲最后一次当了超大龄考生。从此落榜与他无关——不是考上了,而是决定退群,不考了。

古人高考,拼的不是实力,是命!

最牛枪手温庭钧

据《唐书》记载,唐宣宗十二年,新一届全国春季高考隆重举行。主考官沈询早就听说了小温枪替的光辉事迹,于是特意给小温单独安排一个房间,自己跟几个考官坐在前面,目不转睛地盯着小温,看他到底还能耍什么花招。考试中,只见小温不慌不忙,两只手叉来叉去、奋笔疾书,不一会儿就把试卷交到考官手里。沈询事后才知道,“私占授者已八人”,即:小温已在他的眼皮底下帮八个人完成了试卷。“枪替”技艺可谓出神入化,但他也因替考再次名落孙山。

夹带

自古以来就是考试作弊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其手法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后世最常见的方法有将经文藏在衣服鞋袜里的,有索性密写在衣物、身体上的,其他各式随身物品,包括文具、食品、蜡烛等都曾被用作夹带。

古人高考,拼的不是实力,是命!

古人高考,拼的不是实力,是命!

最后,小编祝广大考生考神附体,高考顺利!

古人高考,拼的不是实力,是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