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7 紫砂名壺|石瓢壺的前世今生

在品類多達千萬計的宜興紫砂壺陣營之中,有一些器型是被奉為傳世經典、雖歷經百年仍倍受推崇、為後世紫砂匠人所不斷演繹傳承的。這些器型在紫砂行家眼中,被喻為『跌不破的形』,譬如:掇球、仿古以及石瓢……

紫砂名壺|石瓢壺的前世今生

這其中的石瓢壺,便以其質樸無華兼而典雅端莊的外形與氣質,在紫砂壺的大千世界中享有著令人敬慕的一席之地,明耀今古,長盛不衰。

如同其它傳世名器一般,石瓢之所以為嗜壺之人所愛不釋手,除去它臻於完美的外形表象,也離不開圍繞著它那些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口口相傳的傳奇履歷

紫砂名壺|石瓢壺的前世今生

關於坊間流傳其名的最早出處,便堪稱十足的高大上,因為這則傳聞來自北宋大文豪兼著名茶界達人——「蘇東坡」。

紫砂名壺|石瓢壺的前世今生

相傳蘇子曾因官場失意而謫居宜興蜀山支邊任教。一個偶然的機會,蘇子發現用當地的紫砂陶罐來煮茶味道較之銅器、鐵器更有口感。於是就地取材,依當時金屬吊子的形制模仿了一把既有「流」又有「梁」的砂陶質地的壺來煮茶,命名其曰『石銚』,並在《試院煎茶》中雲:「且學公家作名欽,磚爐石銚行相隨」。這在後人看來,此『石銚』便無可厚非的成為『石瓢』的前世老祖宗了。

紫砂名壺|石瓢壺的前世今生

時光荏苒,白駒過隙。七百年後,一款被命名為『瓢壺』的壺型驚豔亮相於紫砂壺界,並一舉成名,成為了無可取代的壺之驕子,而這一切皆要拜清朝一代文人制壺宗師「陳曼生」所賜。

紫砂名壺|石瓢壺的前世今生

身為著名「西泠八家」之一的陳曼生以書畫、詩文、篆刻造詣之深而名赫於世,而其在製作紫砂壺領域所留給後世的寶貴財富更是堪稱紫砂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不朽豐碑,這其中即包括由他親手設計的經典紫砂壺款式『曼生十八式』,而『石瓢』便赫然在列。

紫砂名壺|石瓢壺的前世今生

這則故事也有著戲劇般的一幕。相傳陳公在宜興做官之時,一日微服簡從,漫遊於舊城街道,忽於轉角之處見一乞丐,面前擺放著一件石器,其形甚異,做為制壺大家的他竟也一時辨識不出。

陳公觀其許久,但見其形狀獨特,似瓜似瓢,雖顯陳舊,卻難掩其典雅古樸的面貌。陳公持器倒置,觀其底部,見竟有「元人邵氏定製瓢器」字樣,不禁大喜過望,立即取紋銀二兩買下。

紫砂名壺|石瓢壺的前世今生

如獲至寶的陳公回到家中,慌忙用水清洗乾淨,仔細一看果不其然為彌足珍貴的元代石瓢,撿漏成功令陳公驚喜之狀溢於言表,而作為資深頂級的紫砂玩家,陳曼生與這把元代石瓢瞬間便情不自禁心心相印起來。於是以這把石器為原型加以完善與設計,配上壺蓋與壺嘴,在經過百餘次的易稿之後,終成壺式,命其名曰『瓢壺』。並在壺身上刻以銘文「不肥而堅,是以永年,曼公作瓢壺銘」,隨後正式入列『曼生十八式』。

紫砂名壺|石瓢壺的前世今生

而至近代,另一位制壺宗師顧景舟在此壺的基礎上繼續加以改良,並引古語「弱水三千,僅飲一瓢」之句,終成「石瓢」。

自此,輪迴數百年,歷盡滄桑,洗淨鉛華過後,石瓢終於修得正果,紫砂壺家族中也多了一位血統高貴、苗紅根正的傳世器型。如今,紫砂匠工們無論聞道於先後,皆以製作石瓢為殊榮、為己任。把製作一把近乎完美的石瓢作為立足於紫砂界、彰顯制壺水準的資質證明。

紫砂名壺|石瓢壺的前世今生

如今,經過數輩紫砂人的不懈努力與有益嘗試,石瓢已經衍生出了數十種品類,包括高石瓢、矮石瓢(漢棠石瓢)、瘦瓢(子冶石瓢)和滿瓢(景舟石瓢)等等,皆各具特色,自成一家,成為一顆顆石瓢家族中的耀眼明星。

紫砂名壺|石瓢壺的前世今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