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2 宰相穿便衣视察民情,却被老翁一眼认出,只因当时官员的一个习惯

寇准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以刚直足智留名青史,主要就职于宋太宗和宋真宗两朝,官职最高时位居宰相。寇准出身于名门望族,因祖上在西周武王时期任司寇一职时屡立大功,所以被赐以官职为姓。

宰相穿便衣视察民情,却被老翁一眼认出,只因当时官员的一个习惯

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十九岁的寇准考中进士,从此踏入仕途。凭借着大胆进谏的魄力和为国为民的正直性格,寇准一次次得到宋太宗赵光义的赏识。赵光义曾评价寇准说:“朕得寇凖,犹文皇之得魏徵也。”有人曾给宋太宗敬献宝物“一通天犀”,宋太宗得到宝物后令人加工成两条犀带,一条自用,另一条则赐给了寇凖,足见宋太宗赵光义对寇准的喜爱与赏识。

宰相穿便衣视察民情,却被老翁一眼认出,只因当时官员的一个习惯

宋太宗死后,儿子赵恒继位,是为宋真宗。在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军大举南下,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避免了北宋过早的灭亡。在抗辽的过程中,寇准一边指挥作战,一边还要同主和派周旋。由于辽军孤军深入,一月之后便粮草不济,所以形势十分有利于宋军。但是宋真宗畏惧辽军声势有心议和,主和派有皇帝撑腰后渐渐压倒了寇准。最终,宋辽议和,代价便是在战局有利于宋的情况下依然要每年向辽朝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史称澶渊之盟。

宰相穿便衣视察民情,却被老翁一眼认出,只因当时官员的一个习惯

作为真心为国为民的朝廷命官,寇准是一个极为务实的人,他深知久居庙堂之上并不能真正了解百姓的疾苦,所以经常会便衣出去视察。一天,寇准同往常一样换上青衣,戴上小帽,打扮成普通人模样外出视察民情。寇准走走看看,不时和百姓交谈,询问一些底层的生活状况和近期的社会问题。由于寇准隐藏身份,所以一路下来得到了很多平时看不到听不到的信息。

当寇准与一个老翁攀谈时,对方虽然年纪比寇准长很多,但是却表现的极为谦恭。寇准以为自己的身份隐藏的很好,便说道:“老先生,我只是一个穷书生,您长我许多,我应该对您谦恭才对,请您随意一点吧!”谁知老者却笑着说:“相公的身份别人不知,但是我却一眼就看出来了啊!”寇准疑惑道:“还望老先生赐教!”老者仍然谦恭的说道:“我刚才看你通过小巷子时左顾右盼,生怕碰到什么东西一样,若非久戴长翅帽的官员,哪里会有这样的习惯呢?”

宰相穿便衣视察民情,却被老翁一眼认出,只因当时官员的一个习惯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长翅帽是什么?它是宋太祖赵匡胤发明的一种官帽。相传宋太祖上朝时发现大臣们喜欢交头接耳,即不利于朝堂纪律,又担心大臣议论自己,所以便发明了这种“长翅帽”。长翅帽是在普通乌纱帽后面加上长翅,以铁片和竹篾做骨架,帽子两边各穿出一尺多长,这样的设计虽然不利于行动,但是却使得官员上朝时为了不互相碰到帽子而隔开很长距离,巧妙的解决了大臣交头接耳的问题。而且由于长翅越长越不稳,所以只要头部有轻微的晃动,长翅便会把人体的动作放大,这样谁交头接耳宋太祖都可以看的一清二楚。

宋太祖刚发明长翅帽时,长翅只有一尺多长,但是后来却发展的越来越长。假如两个人并排走在街上,估计能把街拦完。所以宋朝官员在戴久了这种帽子后,都会担心帽子太长不小心被碰到。也正是因为如此,老者才能一眼认出身着便衣的宰相寇准!

宰相穿便衣视察民情,却被老翁一眼认出,只因当时官员的一个习惯

寇凖年轻时曾写过这样一句诗“到海只十里,过山应万重。”但是谁也没想到这句诗竟一语成谶,成为寇准最后的结局。寇准在宋真宗时期蒙冤遭贬后,被派往南部海滨城市雷州赴任。雷州在当时极为偏僻,寇准到任后传授农桑、兴修水利、传播中原文化、讲授天文地理等等,为雷州的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到任一年后,已经62岁的寇准忧劳交加,病卒于雷州,而雷州距离海岸只有十里,但是距离寇准的家乡确有万里之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