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 別抱怨高考,古代的科舉也不是瞎鬧的!

自隋朝大業四年(607年),隋煬帝以“策”取士以來,直到1905年清政府正式廢科舉。中國古代科舉考試的演變趨勢,應了一句老話:“把複雜的東西搞簡單,那是能耐。”複雜的科舉,考法越變越簡單,就是為了考能耐。

別抱怨高考,古代的科舉也不是瞎鬧的!

考法最複雜的,當屬唐朝,包含門類竟達五十多個,但真正分量極重的,就是兩類考試:“明經”與“進士”。好考一點的是“明經”,也就是基礎知識考試,核心環節是“貼經”,就是找經典古文,遮住句中關鍵字詞,讓考生填出正確的。跟英語完形填空差不多。難考的是“進士”,主要考詩賦,另外還有“論議”,也就是議論文寫作。還有“對策”,是考時事政治問答,最後考“經義”,也就是默寫古文。從技術含量說,“進士”的難度大得多。成敗關鍵是“詩賦”環節,不但考文采,更得看考生日常的作品和名望。所以說“明經”考試,唐朝人叫“三十老明經”,也就是說這考試簡單,三十歲考上都算沒本事。說“進士”考試,卻是“五十少進士”,也就是說這門考試太難,五十歲能考上,就算年輕有為了。後來名垂青史的唐朝詩人裡,“進士”考試落榜的,一抓一大把。典型如杜甫,寫詩寫到了“詩聖”級別,照樣考不上。

別抱怨高考,古代的科舉也不是瞎鬧的!

別抱怨高考,古代的科舉也不是瞎鬧的!

別抱怨高考,古代的科舉也不是瞎鬧的!

宋朝的科舉改革,一是制度環節,確立了三 年一次的州試——省試——殿試的三級環節,也就是考生們要經過秀才——舉人——進士的晉級道路。最後一關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這個制度改革,一直被沿用到科舉制度結束。二是考生範圍擴大,不再看門第出身,兩宋329年,中榜者九成以上是平民百姓子弟。還有一些影響到今天的改革,如“糊名法”今天還在用,只是稱呼換了:高考密封閱卷。考試內容上,宋朝改革更大,“貼經”給廢了,新增了“經義”,也就是寫議論短文。參考書目包括《詩經》《周禮》等儒家典籍,可謂考試範圍廣,知識含量大,書寫難度高。兩宋一百一十八次科舉考試,有時考詩賦有時考經義,有時兩樣全考,總的趨勢,是詩賦越考越少,經義越考越多。考試的難度,自然也越來越大。

別抱怨高考,古代的科舉也不是瞎鬧的!

別抱怨高考,古代的科舉也不是瞎鬧的!

宋朝的“經義”考試,後來幾經變化,終於在明清時代,到達了難度的頂峰,成為公認的科舉最恐怖考試模式:八股取士。所謂八股取士,也就是考試寫八股文。這是一套嚴格到極致的寫作規範:全文分成八個部分,從內容到篇幅都有苛刻的要求。主題更有嚴格限制,每一個觀點,都得遵循大儒朱熹的名著《四書章句集註》,連修辭手法也有規定,文章的後四個部分要分四段,每段必須有兩段對偶排比句子。如此苛刻規矩,好比雜技表演裡的走鋼絲,多邁一小步,就是萬丈深淵。這樣恐怖的考試方式,不管是當時的親歷,還是後來的旁觀者,說起來都是一把辛酸淚,明朝人有詩形容得最形象:三場辛苦磨成鬼。雖說誇張,卻也有理,這麼個折磨過程,且不論中榜與否,全程咬牙熬過來的,就真不是一般人。看看明清的牛人就知道,大儒王陽明,大改革家張居正,大英雄鄭成功,大名臣曾國藩……有一個算一個,全是從這場辛苦的折磨裡熬過來的。他們後來留在煌煌史冊上,被冠以“大”字的種種能耐,更是從這看似簡單,其實艱辛無比的煉獄中,實打實考出來的。

明清時期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四級,即府縣考、鄉試、會試和殿試。首先是府縣考試,錄取了叫入學,又叫縣學生,就是人們常說的秀才,是科舉功名中最低級的一等。鄉試一般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一次,由於是在秋季舉行,所以又稱秋闈。參加鄉試的是秀才,鄉試考中後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讀書人中舉後就有了做官的資格,所以被人們稱作“老爺”。“范進中舉”是人們熟悉的一個文學故事,出自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小說對范進中舉繪聲繪色的描寫有助於我們瞭解古代鄉試的情形。會試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在京城舉行,所以會試又稱為春闈。參加會試的是舉人,取中後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殿試是皇帝主試的考試,參加殿試的是貢士,取中後統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