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5 山東本“越人”故地

山東本“越人”故地

會稽山

近人錢穆、張公量、楊向奎諸先生均考證“會稽山”本在泰山附近,禹封泰山,禪會稽,後南遷為越山之名。考“會稽”之意,《越絕書》《水經注》等皆注為“茅山”。“會”乃山之意,上古音koobs>koods,相當於泰語kood“阜丘嶺”。“稽”者,槍矛意,上古音klii,泰語krii>c-rii“刀槍”。故古書所謂“茅山”者,應為“矛山”。大禹崩於會稽,實則在泰山附近,不會遠至浙江。

諸暨

諸暨本在臨沂,後南移浙東。諸暨本大彭之別封,《國語 鄭語》:“彭姓彭祖,豕韋,諸暨,則商滅之矣。”

濰水

濰坊之名來源於濰水,童書業、顧頡剛等先生曾考證濰水南遷為淮水,濰 上古音Gwi,淮 上古音gwril,皆從唯聲,音甚近。

姑蔑

魯之姑蔑南移至浙之龍游。《左傳 隱公元年》“盟於蔑”,注:姑蔑,魯地。《路史》謂原在兗州。又《左傳 哀公十三年》杜預注:“姑蔑,越地,今東陽大末縣。”考”末“上古音maad,”蔑“meed,音近,而泰語hmod”終了“跟漢語”末“音義皆近,故”蔑“應引申指邊境義。”姑“則是百越語中常見的地名詞頭,如”姑蘇“,”姑“上古音kaa,侗臺諸語ka-詞頭非常發達。

無棣、無鹽

”無“亦為百越語中一常見詞頭,上古音ma,吳越地名中有無錫、蕪湖,而山東有無棣、無鹽等。泰語中冠ma表尊稱,意為君、主子、老爺。隱公八年有魯卿無駭卒後才申請命氏,生前終身只稱無駭,《公羊》《穀梁》怪之以為”貶“。無駭貴為司空,執政為卿,何至於貶而不氏,想來是因為”無“字本為尊稱,沿夷語舊習即無需加氏。另,冀東遼西有地名”無終“,亦可認為是越人沿海北上之遺蹟。

夫於、夫鍾

《左傳》中,有兩處以”夫“字為詞首的地名,都在山東。夫於在濟南於陵縣北,今山東長山縣,即隋末農民起義地之一的長白山。”於於“兩字古來通用,”夫於“則相當”於陵“。《桓公十一年》”公會宋公於夫鍾“,夫鍾在今山東寧陽縣北境,縣東南有龔丘城,隋代改名龔丘縣。考“夫”乃越語“山”意,《左傳哀公元年》“吳王夫差敗越於夫椒,”杜預注:夫椒,吳縣太湖中椒山。”“夫”上古音pa,相當於今侗臺諸語的“石山”,壯語:pja,布依語pja,泰語pha,傣雅語pha。今廣西地名多有“岜”字,也是放在山名地名詞首,古今同律。另,“龔”“鍾”兩字上古音甚近,龔klong,鍾kljong,故”夫鍾“=”龔丘“。“夫於”改“於陵”,“夫鍾”改“龔丘”,“丘”“陵”二字都是山,不過把語序按照漢語語法倒置過來而已。

萊、夷

山東多以“萊”“夷”構成的地名,如萊州,東萊,夷維(晏子,萊之夷維人)等。《越絕書》:“習之於夷,夷,海也。宿之於萊,萊,野也。”此為古越語正式記錄。“夷”上古音li,泰語“海”da?-lee,“萊”上古音rww,泰語rai“旱地、園地”,傣語hai,壯語rei。郭沫若先生認為九黎就是九夷,《左傳》杜預注:黎,東夷國。黎,上古音rii,夷li,音極相近。今壯傣語支各族的自稱,與“黎、夷”二音變化相似:

黎族:hlai,tlai,thai;泰族:thai

《越絕書》稱越國人稱呼在越國工作勞役的齊國人為“多”,多上古音k-laai>taai,都與今壯臺自稱相同。

綜上所述,雖然例子不多,不過反映出的清晰的越語(即今侗臺諸語祖語)特徵可以從側面說明山東全境在周人東征以前有大量越人居住,甚至可以說本是“越人故地”。所以先秦史籍中廣泛記載的居住在山東徐泗一帶的“東夷族“很可能和侗臺諸族同源,即夷越同源,這在考古發現中也有證明。周人東征後建立的齊魯等國,上層應是漢藏人(周人),普通百姓應有大量東夷百越成分。另外要注意的是,這裡說的”夷越同源“主要指文化語言上,山東的”越“和吳越及其他南方“越”在遺傳、體質上的相關性待考。

參考:鄭張尚芳《“蠻夷戎狄”語源考》《古越語地名人名解義》《古吳越地名中的侗臺語成分》

山東本“越人”故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