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1 嘉慶皇帝才能雖不如祖輩 但他剷除和珅的手段超過了康熙雍正

清代前期從順治到嘉慶朝,朝廷內君臣之間、皇子之間、皇族貴戚之間的爭鬥幾乎沒有停止過。而且,除了乾隆帝之外,另四朝皇帝全都有剷除權臣而立威的經歷。

不妨看看這四朝皇帝剷除權臣,誰幹的最為精彩。

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順治(福臨),六歲繼位,由叔父睿親王多爾袞等攝政。

多爾袞自恃功高,目空朝野,根本不把少年皇帝福臨當回事。“凡一切政事及批票本章不奉上命,概稱詔旨,擅作威福,任意黜陟”,把權臣的專權霸道演繹到了極致,幾乎成了沒有正式名分的“皇帝”。

嘉慶皇帝才能雖不如祖輩 但他剷除和珅的手段超過了康熙雍正

(劇照)

年少的順治帝,面對這位“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的霸道無禮,基本無可奈何。但天不佑奸,多爾袞在順治七年十二月在關外行獵時意外受傷病死,這才給了順治揚眉吐氣的機會。

順治帝懲治多爾袞,雖然是在多爾袞死後,但下手的狠勁卻絲毫不差。他親政伊始,在順治八年二月二十一日,也就是多爾袞剛死一個多月,便不顧一個月前曾親自為多爾袞追封過“義皇帝”的尊稱,斷然下令將多爾袞“削爵、撤廟享、罷諡號、黜宗室、籍財產人宮”追論多爾袞罪狀昭示中外。

有史料記載:多爾袞死後還被憤怒的順治帝下令毀挖墳墓,掘出屍體,用棍子打,以鞭子抽,砍掉腦袋,暴屍示眾。

順治八年二月,順治帝又下令處死諂附多爾袞而握有實權的大學士剛林、祁充格,八月殺掉固山額真、吏部尚書譚泰,十月令阿濟格自盡,沉重打擊並消除了多爾袞派的餘孽。在根本上穩定了政局之後,順治九年正月,福臨諭內三院說:“以後一應奏章悉進朕覽,不必啟和碩鄭親王。”三月又下令:“罷諸王貝勒貝子管理部務。”從而大權集於一身,當上名副其實的滿清皇帝。

順治帝的兒子玄燁即著名的康熙皇帝,他也是童年繼位。長成少年並親政後,面對專權橫行的輔政大臣鰲拜,上演了頗具戲劇色彩的“智擒鰲拜”,幾乎沒費什麼周折,就剷除了霸道多年的權臣。

隨後繼承康熙帝位的雍正皇帝,應是清王朝的鐵腕政治家。他對權臣年羹堯是先撫後懲,欲擒故縱。直到年羹堯忘乎所以、惡名昭著時予以一舉拿下。

不過,雍正剷除年羹堯時,手段足夠強硬。史料記載,雍正三年(1725年)四月,他下旨解除年羹堯川陝總督要職,命他交出撫遠大將軍印,調任杭州將軍。

年羹堯調職後,內外官員紛紛揭發其罪狀。雍正便以俯從群臣所請為名,盡削年羹堯官職,並於當年九月下令捕拿年羹堯押送北京會審。

嘉慶皇帝才能雖不如祖輩 但他剷除和珅的手段超過了康熙雍正

電視劇中,曾有年羹堯在途中連續接到層層加重處罰聖旨的劇情,讓人看得解氣。

雍正三年十二月,朝廷議政大臣向雍正帝提交審判結果,給年羹堯開列92款大罪,請求立正典刑。雍正說,這92款中應服極刑及立斬的就有30多條。但念及年羹堯功勳卓著、名噪一時,“年大將軍”的威名舉國皆知,如果對其加以刑誅,恐怕天下人心不服,自己也難免要背上心狠手辣、殺戮功臣的惡名,於是表示開恩,賜其獄中自裁。

年羹堯的親信餘黨和家眷,同時受到不同懲處。

雍正朝之後,又經歷了乾隆朝六十多年,嘉慶皇帝繼位接班。此時,朝野勢力最大的權臣當屬鉅貪和珅。

嘉慶帝剷除和珅,展示了他出色的政治手腕,幹得非常縝密和精彩,也是他一生唯一的政績亮點。

史料介紹,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太上皇乾隆駕崩於紫禁城養心殿。嘉慶帝在乾隆死的當天開始親政。

在辦理父皇乾隆大喪期間,嘉慶帝採取斷然措施,懲治權相和珅。之前和珅曾竭盡全力限制嘉慶,培植任用自己的親信,實則自作聰明,作繭自縛。

嘉慶帝顒琰當皇子時,被定為儲君。和珅密知此事,於乾隆公佈嘉慶為皇太子的前一天,專門送給他一柄玉如意,暗示自己對嘉慶繼位有擁戴之功。顒琰笑在臉上,恨在心裡。

嘉慶對和珅的懲治,動作乾淨利索,寬嚴適當,十分成功。

乾隆一死,和珅立即失去了靠山。正月初四,嘉慶帝發出上諭:解除和珅死黨福長安的軍機處大臣職務,命和珅與福長安晝夜守靈,不得擅離,切斷了他們與外界的聯繫。

隨即,嘉慶下旨削奪了和珅的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步軍統領、九門提督的軍政大權。 正月初九,將和珅、福長安打進刑部大獄。查抄和珅家產,並會同審訊。正月十一,宣佈和珅20大罪狀,考慮到他曾任領班軍機大臣,為了朝廷體面,賜他自裁。

嘉慶皇帝才能雖不如祖輩 但他剷除和珅的手段超過了康熙雍正

(劇照)

嘉慶帝懲治和珅案沒有株連,也沒有擴大化,這是他穩定局勢的高明之處。但他只把和珅當作個案處理,而沒有把“和珅現象”當作制度弊端進行必要的整改,這是他的政治短見。

清代此間的一百多年五朝皇帝,只有乾隆帝沒有上任除奸的記載。而且,乾隆帝為了緩和皇族權貴之間的矛盾,還大膽地把順治、康熙、雍正時期懲處的皇親國戚案件平反了許多,寬恕了他們的後人。

當然,道光朝之後,滿清朝廷也不是風平浪靜,到了晚清,則是太后取代了皇帝,把大清推向了滅亡。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可點擊欄目右上角的提示“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聲明:文中配圖均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