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义盛局”老缸现身唐山东缸窑(组图)

“义盛局”老缸现身唐山东缸窑

见证唐山陶瓷文化历史

“义盛局”老缸现身唐山东缸窑(组图)

“义盛局”老缸现身唐山东缸窑(组图)

环渤海新闻网消息 (记者 杨文进)日前,我市民间收藏家马连珠先生在东缸窑下村拆迁后的一个院落里,发现一口被遗弃的带有“义盛局”字样的老缸。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唐山市历史学会理事黄志强先生认为,唐山缸窑粗瓷生产始于明代,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但保留下的带有字号的唐山老缸非常少见。因此,马连珠先生发现的这口带有“义盛局”字样的老缸,非常具有收藏和研究价值。

这口老缸高约1.05米,口径约0.8米,底径0.55米,内外施釉,口沿处有两个“义盛局”墨彩印制的标记(图①)。老缸的下部断裂,是用水泥粘结修补后,其下部被埋入地下一直当作水缸使用(图②)。

山东山西移民

带来烧制缸盆的技艺

据悉,明代永乐年间,来到唐山的山东、山西移民在陡河沿岸的义丰社、桥头社定居后,除种田为生外,还带来烧制缸、盆的陶瓷技艺。陡河沿岸的弯道山一带,以及开平、古冶等地有着丰富的陶土和釉土资源,陡河为陶瓷原料加工、坯料成型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唐山又盛产煤炭,这些自然资源为陶瓷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移民们利用农闲时节建土窑烧制陶器及缸、瓮、盆等粗瓷产品,用来交换其他生活物资。原来的老地名也逐渐被东缸窑、西缸窑的新地名所代替。到了清朝末年,东、西缸窑已有20多家生产大缸等粗瓷产品的陶瓷作坊,其中的“义盛局”是由山西移民田氏人家在西缸窑创办的一家陶瓷作坊。民国时期,义盛局已在胥各庄河头、天津等地开设缸局(销售大缸等粗瓷产品的店铺),产品畅销华北及东北地区。

今年已经年逾八旬、缸窑一带仍健在的义盛局最老的供作窑工(揉泥工)王立生介绍:因为老缸制作工艺难度大,成品率低,东、西缸窑各窑场很少烧制,所以一般为定制产品。义盛局的老缸,没有定货是不烧制的,并且与用户约定,烧制的老缸出现一尺以下的裂痕,修补后以正品计价出售给用户。

唐山陶瓷文化的

一个历史见证

义盛局除了烧制各种大缸外,还烧制盆、碗等日用瓷产品。到民国后期,由于战乱,民不聊生,义盛局日渐衰落。1948年12月12日唐山解放后,义盛局并入由西缸窑各窑场组成的唐山第三陶瓷生产合作社。据《唐山陶瓷公司志》中“一九四九年西缸窑瓷厂情况调查表”记载:当时的义盛局经理为田世瑗,流动资金折合玉米200石,共有职工19人,碗窑1座,盆窑1座,月产碗2000支(每支为15个),盆1400套(每套3、4、5件不等)。由此可见,到了解放初期,义盛局已经停止生产大缸类产品。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义盛局并入唐山德顺隆窑业厂。1966年8月,唐山德顺隆窑业厂更名为唐山第六瓷厂。

黄志强先生认为,马连珠老师发现并收藏的这口老缸,口沿上已印上两个“义盛局”的标记,说明这是烧制出来的正品老缸。在搬运过程中,老缸不慎损坏成了废品,义盛局的缸师傅将其修补后拉回家中自用,并流传至今,成为唐山缸窑陶瓷文化的一个历史见证,非常难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