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 长城,是个防御工程吗?

传统观念总是说,秦始皇修长城,就是为了防御北方的匈奴。

长城,是个防御工程吗?

长城

可是到了在今天,再细看秦始皇的万里长城时,就会萌生两个疑问,第一个疑问,是秦直道修得很奇怪,一条宽阔的大道,直挺挺的,就连接在长城后面,还一直延伸到帝国的首都咸阳。虽然秦军自己用起来方便,可如果匈奴的骑兵,一旦突破了长城防线后,匈奴人完全可以沿着秦直道,很方便的冲到到秦国的首都城下,秦国人又不傻,可为什么会把秦直道给修成这样?

这第二个疑问,就是秦长城的长度。如果要防御匈奴的骑兵,那只要在平原地区,或者是山区的通道位置,修建些必须的城墙就可以了。可秦始皇为什么要让长城绵延不绝,就连在大山大岭的地区,秦始皇也一定要修上长城,这不是浪费吗?

要弄明白这两件事情,还先得从匈奴说起。

在秦始皇没有统一六国之前,匈奴人的生活,一直都过得很滋润。

在当时,中原所有的大国,都没有把匈奴人,视为真正的敌人或是对手。就是那些北靠匈奴,屡遭到匈奴入侵的燕、赵等国家,也还把军事和外交的重点,放在同族的中原国家上。这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和匈奴人作战,目的只是保护粮食和财物,可是中原的同族国家作战,打的却是国家的生死存亡。

所以,当燕国人在修长城时,率先修筑的,就是南边的长城。等国家的安全形势改善了,再腾出手来的,修筑的北面,抵御匈奴的长城。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迫于秦国的巨大军事压力,当时的中原诸国,眼睁睁的看着大半个富裕的河套地区,都逐步沦入匈奴人手中。于是,匈奴人活得更加幸福了。

接下来,秦始皇统一了中原,匈奴人的生存环境,立即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因为此时的秦始皇,开始有计划的,逐个肃清帝国边境上的隐患。

秦帝国的西相对安全,秦国是解决了西面的隐患后,才开始横扫六国的。秦帝国的东面是大海,秦始皇派了一个姓徐的,鬼鬼祟祟的道士,带着一般小孩,去帮自己求仙,然后,就悄无消息了。而秦帝国的南边是南越,秦始皇派了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五十大军去平定岭南,战局对秦国很有利。

剩下的,就是北方的匈奴了。

此时,在北方的匈奴,还不能构成对秦帝国的真正威胁,把游牧民族的军事行动,说成是对帝国的骚扰,可能更确切一些。

来自北方的匈奴,要对中原王朝形成的真正威胁,还要等到秦始皇死后十年以后,到了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才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马铺山)。

面对匈奴不停的骚扰,秦始皇深感愤怒,作为一个准备千秋万载,永统帝国的君 王, 在秦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上去迎击匈奴。

长城,是个防御工程吗?

秦始皇

这三十万精锐的秦国部队,可不是吃素的,秦军的战况,在初期成效明显,大军渡过了黄河,占据了阳山,还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接下来,自榆中(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到阴山地区,在大军新占领的土地上,秦国一共设置了三十四新的郡县。为充实这些郡县的人口,秦帝国还组织了大规模的移民。

接然后,居然就没有然后了。在随后的时光里,蒙恬和他率领的三十万大军,竟然陷入了碌碌无为的境地。后世的史书中,对这段无聊的过往,只留下一句记述:暴师于野十余载。翻译成现代的大白话,是说此后,蒙恬的大军在漠北大地,勤奋的晃荡了十多年,可就是徒劳无功。

真是没办法,匈奴人以骑兵为主,奉行的战法,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可怜的中原步兵(骑兵只占少数),他们可以打赢对匈奴的每一次会战,可就是无法实现大规模的歼敌。

这也怪不得蒙恬,此时的中原人,还需要再等等,要等到卫青、霍去病那样的天才将领横空出世以后,才能实现对游牧民族的完美打击。此时无计可施的蒙恬,就只能带着大军,继续“暴师于野”。

这也是前面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为什么修秦直道时,根本不考虑匈奴骑兵的反击,因为秦军根本看不起匈奴军,在秦始皇眼中,匈奴兵龟缩得像阴沟里的老鼠一样,按照无论秦直道怎么修,就是把大路直接给铺到草原上,匈奴人也不敢“南下牧马”。

二、

牛叉归牛叉,而严酷的事实,是秦帝国单纯依靠军事,无法取得对匈奴的彻底胜利。难道,事情就只能这样算了?

当然不是,因为秦帝国还远不止这点本身,经过调查和分析后,秦人终于发现:即使是游牧民族,尤其是强大的匈奴骑兵,也要依靠农业的供养。

这是因为,在夏、秋季节的时候,游牧民族的确可以依靠畜牧业,靠挤牛奶、吃公羊,活得很潇洒。但是,在冬、春之季,如果没有农业的粮食补充,游牧生活就会变得异常艰难,完全靠宰杀羸弱的动物度日。若再不凑巧,遇到了严酷的冬天,当牲畜大量死亡以后,对畜牧业来说,此时若还没有农业的支持,那就是灭顶之灾了。

农业,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可若畜牧业的发展,很难脱离农业。若真的脱离的农业的支持,在同样面积的草场,可维持的游牧人口数量,会大幅减少。

明白这个道理后,秦始皇开始修长城了。

长城,是个防御工程吗?

秦长城

此时秦帝国的新长城,和原先的燕赵长城相比,模样虽然差不多,但长度却大为延伸,无论高山,还是深谷,统统都被长城连为一体。连绵不绝的长城,彻底断绝了,匈奴和秦国间的任何交流。

秦长城不仅是一条连续、完整的军事分界线,而且这条分界线,还彻底隔断了农业和游牧的民间商业和走私。此时的秦长城,已经不是燕赵长城时,单纯的军事防御功和警报功能。

秦长城建成以后,所以农业区域生产的粮食,只要没有秦帝国的官方许可,一粒粮食,也不会流落到游牧地区。

既然在军事上,解决不了匈奴问题,那就通过经济限制,来加以实现。

三、

很多人只看到了长城的防御作用,认为长城代表的,是一种消极防守,但是,只要切换到经济的视角,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在长城的背面,还隐藏着一个强大的经济攻势。

长城的真实含义是替代,通过粮食来替代战争。秦始皇在陷入僵持,军事上无法胜利的时候,转为通过经济手段,对游牧民族加以打击和限制。

长城不仅是个军事设施,同时也是经济施压的推手,战争的延续和替代,而这个替代原理,也重新定义了,秦长城的作用和意义。

秦始皇的长城,本身就是进攻的武器,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秦始皇,居然还是个懂经济的高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