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網絡亂象“毒害”未成年?

新華社濟南10月23日電(記者楊文 邵魯文)近日,山東濰坊市民莊先生15歲的兒子在玩手機時,給短視頻平臺某主播打賞47000多元。近年來,部分手機APP隨意打賞、誘導消費、內容涉黃等問題頻發,導致未成年人使用家長手機打賞主播,沉迷網遊、直播等事件時有發生。

2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專門增設“網絡保護”專章。相關專家認為,修訂草案體現了保障和引導未成年人安全、合理使用網絡的原則,助力未成年人健康上網。

有些APP仍在“毒害”青少年

記者近期調查發現,部分手機APP在青少年使用上仍存在漏洞,未成年人打賞鉅款、遊戲操作誤扣費、社交APP涉黃並允許青少年隨意註冊等現象頻出。多位家長表示,手機遊戲、直播、短視頻等APP層出不窮,但不少應用在對青少年群體的保護上,不僅缺乏有效約束,還存在誘導青少年參與或消費等情況。

江蘇宿遷家長李先生向記者反映,家裡9歲的孩子在使用家長手機玩遊戲“皇上吉祥2”時,短短几分鐘內扣取1000多元費用。原因一方面是孩子自身誤操作;另一方面,遊戲內常常出現“點擊下注100%保本”“充值50元包贏3場”等背後暗藏“陷阱”的誘導性提示,由於青少年自身缺乏判斷力,常常被提示誘惑,加上沒有金錢損失防範意識,很容易導致短時間內大量扣費的現象。

此外,不少家長告訴記者,在手機上發現部分社交APP存在涉黃問題。記者在應用市場以關鍵詞“交友”搜索,發現不少打著“同城約會”名義的軟件,註冊時大多不需要填寫年齡等信息,並能跳過身份驗證環節。記者選擇一款“同城愛陌約”APP以男性角色登錄後,即有“女性”用戶發來大尺度的照片和曖昧話語,想要回復還必須充值。一位家長說,曾發現自己的孩子下載或使用過類似軟件,“嚴重影響了學習生活。”

青少年安全上網為何難?

齊魯師範學院教授滕秀芹說,以下幾方面的原因,導致青少年上網安全缺失。

——一些不法機構靠青少年賺錢。某手機遊戲開發商程序員沈威合(化名)告訴記者,當前,大多數軟件都通過下載免費、遊戲中“內購”的方式賺取收益。內購指通過充值使用戶獲得付費道具或更多遊戲機會等增值服務。但一些專門面向青少年開發遊戲的開發商,為賺取更多利益,不僅不在遊戲中設置防沉迷模式,還通過誘惑性提示、大量付費道具等方式刺激青少年購買,同時很少設置退款、申訴渠道,一旦青少年出現誤操作,即便家長髮現,想退錢也十分困難。

——青少年模式缺失。滕秀芹說,當前不少軟件仍然沒有開發青少年模式,對青少年的保護是空白。記者在應用市場下載了10多款直播和短視頻軟件發現,不少中小型視頻APP並沒有青少年模式,如“青瓜視頻”“刷寶短視頻”等。此外,平臺上多次出現主播衣著暴露、視頻含危險動作等不當內容。

——技術甄別能力不足。多位業內人士表示,當前,不少APP在對青少年群體防沉迷系統的技術甄別上還存在不足。在一些直播和短視頻平臺上,用戶不開啟青少年模式,以遊客身份即可觀看所有視頻內容。“一些應用開發商推出的青少年模式存在應付現象,技術甄別能力不足導致保護存在盲區,使對青少年的保護手段成了‘擺設’。”

專家呼籲:多方合力,共建青少年信息安全保護體系

21日,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其中專門增設的“網絡保護”,對網絡保護的理念、網絡環境管理、網絡企業責任、網絡沉迷防治等作出全面規範,力圖實現對未成年人的線上線下全方位保護。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今年8月30日發佈的《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54億,其中19歲以下網民佔比超過20%。滕秀芹說,近年來,網絡貸、交友騙局、過度打賞主播等問題給青少年個人和家庭都帶來了危害。相關部門要加強對互聯網信息、網絡服務提供商的監察力度,形成健全的“黑白名單”制度,對於不符合要求,被列入“黑名單”的APP,應禁止在各渠道上架。同時,應積極引導行業自律,讓應用開發商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保護青少年健康上網。

草案規定,網絡產品和服務提供者應當避免提供可能誘導未成年人沉迷的內容。齊魯師範學院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李偉說,為青少年健康發展提供綠色的“網絡淨土”,主管部門應繼續指導APP開發商完善青少年模式,提升青少年模式在互聯網應用中的覆蓋率。此外,相關企業還要進一步提升技術能力,保證青少年瀏覽內容健康的同時,不會因特定操作而出現手機被扣費、青少年模式失效等情況。

山東大學社會學教授王忠武說,在加強監管、完善技術保障的同時,學校和家庭要各自擔起責任,家長要提高日常關懷,做好示範;學校也要促進教育內容多元化,加強是非辨別教育、理性消費教育,培養青少年健康的消費觀、價值觀。“家庭、學校以及有關社會組織應當相互配合,多方合力共建青少年信息安全保護體系,預防和干預未成年人沉迷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