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比利時欺負葡萄牙的這段歷史,很少人知道

在遙遠的非洲,有一條河叫做剛果河,它是僅次於尼羅河的非洲第二長河,養育了非洲最大的盆地——剛果盆地。

有意思的是,剛果盆地懷抱的兩個主要國家,它們都叫「剛果」,沿著剛果河隔岸相望。剛果河以西的剛果(布),佔地34.2萬平方公里,擁有150多公里長的海岸線。剛果河以東的剛果(金),它的面積差不多是剛果(布)的七倍,海岸線卻僅有37公里,也沒有一個像樣的港口。

如果你有興趣翻閱一下非洲地圖,會發現,靠近剛果河的入海口,還有一塊狹小的區域,它面積不足8000平方公里,還沒有半個北京大,海岸線長度卻不遜於剛果(金)。

這塊區域叫做卡賓達(Cabinda),是非洲西岸另一個國家安哥拉在剛果(金)的一塊小小飛地。正是由於它的存在,才把剛果(金)幾乎「圍堵」成了一個內陸國。

比利時欺負葡萄牙的這段歷史,很少人知道

非洲西海岸地圖,可以看見被剛果(金)隔開的安哥拉與卡賓達地區(紅色區域)。圖片來源:Profoss

如此奇怪的國界,背後隱藏的是葡萄牙在剛果河流域的貿易與殖民歷史。

01.

從天而降的禮物

15世紀末,地理大發現時代開啟。歐洲的探險家們紛紛從大西洋起航,去尋找富庶而神秘的東方。

為了開闢前往印度的航線,葡萄牙航海家迪奧戈·康(葡萄牙語:Diogo Cão)率船隊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途中,他們偶然發現了匯入大西洋的剛果河口,以及河岸邊的古老剛果王國。

剛果河沿岸地勢平坦開闊,除了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以外,還有為數眾多的奴隸可供買賣。

很快,葡萄牙人和剛果王國建立起密切的聯繫,他們將大量的象牙、礦產、黑奴運往歐洲和美洲,同時為剛果帶去了槍支彈藥、先進的技術和宗教等新鮮事物。

比利時欺負葡萄牙的這段歷史,很少人知道

剛果盆地景觀

隨著在剛果勢力的穩固和深入,葡萄牙人的胃口也越來越大,逐漸把侵略的觸角伸向了剛果王國以外更廣闊的地區。1575年,葡萄牙人由剛果南下佔領安哥拉地區,建立了「羅安達」(Luanda)這座城市。羅安達就是今天安哥拉的首都。

而就在剛果河口,也就是今天的卡賓達地區,有一個實力弱小的恩哥約王國(N'goyo),為免遭剛果王國的侵略,恩哥約主動尋求葡萄牙的庇護,成為了葡萄牙王國的一部分。

對於葡萄牙,這可以說是一個從天而降的禮物。卡賓達地區可以建立港口,方便葡萄牙人從事貿易和運輸。在此後幾個世紀中,卡賓達與安哥拉都作為葡萄牙的西非殖民地而存在,它們之間沒有什麼隸屬關係。

比利時欺負葡萄牙的這段歷史,很少人知道

葡萄牙殖民地分佈圖(1415-1999年)

當邁進工業時代的西方各國普遍崛起後,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非洲自然也未能倖免。

1876年,法國遠征軍進入剛果,佔領了剛果河以西的大片區域。同樣對剛果河流域覬覦許久的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Leopold II)緊隨其後,他積極資助探險家深入剛果河沿岸的內陸土地,企圖將其變為自己的永久私有財產。

很顯然,長期從剛果及周邊地區貿易中賺取大量利益的葡萄牙不樂意了。但是,面對來勢洶洶的法國和比利時,國力衰落的葡萄牙無力阻撓它們的侵襲。

不過,因為拉攏了英國做「後盾」,葡萄牙依然牢牢佔據著剛果河口這一出海航行的命脈。

02.

由分隔到一體

針對剛果河流域的具體歸屬,法、比、葡三國各不相讓。此外,其餘歐洲國家也都試圖從中分一杯羹,各國的矛盾和紛爭此起彼伏。為了消弭爭端,和平瓜分剛果河乃至整個非洲,著名的「分贓大會」柏林會議於1884年召開了。

比利時欺負葡萄牙的這段歷史,很少人知道

1884年的柏林會議(Berlin Conference),名為解決剛果河流域問題,實則討論了列強瓜分非洲的一般原則。

柏林會議後,剛果正式被劃分為兩個國家。剛果河以西為法屬剛果,即今天的剛果(布);而在剛果河以東,利奧波德二世如願建立了「剛果自由邦」,將其據為私產,也就是如今的剛果(金)。而葡萄牙,則繼續保有了對剛果河口和安哥拉的統屬權。

然而,利奧波德二世雖然如願以償,「合法」取得了對剛果內陸的控制權,但同時面臨著一個重大問題:剛果自由邦沒有出海口。

而比利時又是一個國土面積狹窄、資源匱乏的國家,沒有非洲出海口,非洲豐富的資源就無法運到比利時,比利時工業經濟的發展將會大大受阻。

為此,利奧波德二世又開始發動美、德等國的支持,力圖讓葡萄牙在壓力之下,將剛果河口割讓給比利時。

他成功了。

這樣一來,卡賓達和安哥拉中間就被硬生生地分開,兩個葡萄牙殖民地只能隔剛果河口相望了。

1885年,《希姆拉布科條約》(Treaty of Simulambuco)規定,其他各國承認卡賓達是葡萄牙的被保護國。

比利時欺負葡萄牙的這段歷史,很少人知道

▲1885年《希姆拉布科條約》的葡萄牙代表吉列爾梅·德·卡佩羅(Guilherme de Capelo),該條約也正式規定卡賓達為葡萄牙的保護國。

此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安哥拉和卡賓達依然作為獨立的殖民區域,直接隸屬於葡萄牙管轄。但隨著國力的不斷衰落,葡萄牙為了減少統治成本,將卡賓達於1956年劃為了安哥拉的一部分。

葡萄牙的這一舉動,為日後「卡賓達是否屬於安哥拉」的爭議埋下了伏筆。

03.

本土之外的「聚寶盆」

20世紀60年代,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氛圍日益高漲。在反殖民、反侵略已成為世界潮流的情況下,葡萄牙仍然堅持殖民政策,將安哥拉視作自己在非洲的「海外省」,激起了安哥拉人的強烈反抗。

隨著安哥拉的獨立運動發展壯大,葡萄牙日漸疲於應對,同時因自身面臨的財政危機和國際輿論的譴責,1975年1月,葡萄牙籤署了「阿爾沃協議」,結束對安哥拉的統治。同年11月,安哥拉本土在十多年的抗爭之後終於獨立建國。

比利時欺負葡萄牙的這段歷史,很少人知道

安哥拉國徽

葡萄牙從非洲撤出後,卡賓達也渴望建立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因此在1975年8月,卡賓達宣佈成立卡賓達共和國。

然而,這個小小「國家」的聲音卻沒有被國際社會所接納。不久,剛剛建國的安哥拉便直接派兵經由剛果(布)進入卡賓達,將其併入了自己的國土。

可憐的卡賓達國家政權才剛剛誕生,就被無情扼殺在搖籃之中。

在卡賓達人看來,自己從來就不屬於安哥拉,是殖民時代的葡萄牙把兩個地方強行湊到了一起。如今葡萄牙的統治不復存在,卡賓達理所當然應該恢復「自由身」。

可是,安哥拉始終堅稱卡賓達是自己國土的一部分,不管卡賓達如何反對和抗爭,它也絕不允許卡賓達獨立出去。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安哥拉這樣做的理由很明顯。這個貧窮而落後的非洲國家,經濟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石油出口,而它一半多的石油儲量都集中在卡賓達這塊小小的「飛地」。因此,安哥拉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放棄這個豐厚的「聚寶盆」。

比利時欺負葡萄牙的這段歷史,很少人知道

卡賓達人一直希望聯合國出面幫助獨立,圖中旗幟上寫著:「卡賓達不是安哥拉」。 ©JEAN CLAUDE NZITA

直到如今,卡賓達要求獨立的呼聲依然沒有停止,它與安哥拉本土的鬥爭也還在繼續著。

卡賓達的未來將何去何從?

如果向前追溯幾個世紀,回到它的歷史源頭,我們能否找到讓這片地區走向和平與進步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