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4 尼姑进宫一年,就为皇帝生下儿子,她的儿子却成宋朝少见的明君

​众所周知,在宋仁宗时期,文人政治发展到后世无法企及的高度。范仲淹、欧阳修、包拯、韩琦等名臣成为这一时代舞台上的主角,司马光、王安石、苏轼、苏辙也在宋仁宗朝崭露头角。


当然,历史发展并不总是符合理性逻辑的,北宋文人社会的和谐,并没有保持很长时间,最终成为历史上的“昙花一现”。每当人们回忆起“庆历士风”,心中都有一丝复杂的感情。

尼姑进宫一年,就为皇帝生下儿子,她的儿子却成宋朝少见的明君

包拯剧照

宋仁宗为当时和谐文人社会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宋仁宗是个有着极强角色意识的君主。他时刻关注着自己的社会形象,使自己尽量符合公众的要求,这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情。在封建专制的体制下,一个理想文人社会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还要取决于君主的素质。

宋仁宗的个人素质,直接影响了他的执政风格和政治素质。他虚心纳谏、鼓励直言,使文人的参政意识增强,他恢复和设置了殿中侍御史里行、监察御史里行等职位,从政治制度方面保障了士人表达反对意见的权利。

尼姑进宫一年,就为皇帝生下儿子,她的儿子却成宋朝少见的明君

苏轼剧照

庆历三年,王拱辰任御史中丞期间,遇到事情敢说话,从不畏惧权贵,得到了宋仁宗的赞许;王素、欧阳修、蔡襄等人“言事不避,并改章服”;在欧阳修出外时,宋仁宗也曾鼓励他不以内外为念,要积极向朝廷建言。

由此可见,宋仁宗对台谏之臣有着极大的期待和好感,他虚心纳谏的形象被后世所接受和认可。正是宋仁宗的这种姿态,为当时和谐文人社会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宋仁宗对文人和文官制度表现出的尊重,在宋朝君主中很少见

纵观宋仁宗朝的大臣, 大都能做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而后来的皇帝执政时,很少再见到如范仲淹这样的实例。

尼姑进宫一年,就为皇帝生下儿子,她的儿子却成宋朝少见的明君

范仲淹剧照

范仲淹在千古名作《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成为庆历士人政治伦理的标志。

宋仁宗对文人和文官制度表现出的尊重,在宋代君主中并不多见,这成为后世文人政治的美好记忆。正因如此,有人把北宋庆历年间和唐朝之贞观、开元年间,当作君臣关系最融洽的美好岁月。

苏辙应制举,在文章中攻击当局。是否录取苏辙引起考官们的争议,但宋仁宗说:“求直言而以直弃之,天下其谓我何!”他坚决主张录取。

尼姑进宫一年,就为皇帝生下儿子,她的儿子却成宋朝少见的明君

宋仁宗剧照

这件事情,一方面说明宋仁宗十分在意自己的形象,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具有优秀政治家的胸怀和涵养。宋仁宗的一言一行,深刻影响了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心态。

宋真宗使北宋失去了除旧布新的最好时机

反观宋仁宗的父亲宋真宗,他在北宋各位皇帝中受到了仅次于宋徽宗的责难。他十多年的装神弄鬼,消耗了国家的大量财富。更严重的是,他并未能对宋初立国之时存在的弊端加以变革。

这一时代本来是有可能大有作为的时代,因宋真宗的个人素质,使北宋失去了除旧布新的最好时机,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尼姑进宫一年,就为皇帝生下儿子,她的儿子却成宋朝少见的明君

宋仁宗剧照

有关宋真宗和宋仁宗这对父子,还有一则有趣的故事。宋仁宗的亲生母亲李宸妃曾在寺庙当尼姑,后来因为机缘巧合进了皇宫,开始伺候宋真宗洗漱和起居。

皇帝见她美貌,便宠幸了她。第二年,李宸妃生了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宋仁宗。因此有很多学者认为,李宸妃和她的儿子宋仁宗,都是改写宋朝历史的人,宋仁宗成年后成为宋朝少见的明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