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 如果大唐第一名将王忠嗣犹在,“安史之乱”只是一场闹剧?

历史上,能够善始善终的武将,极少。即使他们在保家卫国、开拓疆土上,为朝廷立下赫赫战功,满腔的愤懑与无奈,却终究斗不过厄运。

唐代的这名将军,虽以骁勇善战而闻名,但却被称为“儒将”,他为唐朝政权的巩固和安边抚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有他在,席卷唐朝半壁江山,导致生灵涂炭的“安史之乱”,或许只是安禄山、史思明的臆想罢了。唐朝,也不至于分崩离析得如此迅速。

发生的已发生,历史不不会重来。

这位堪称中华民族军人典范的大唐将军,他叫王忠嗣


如果大唐第一名将王忠嗣犹在,“安史之乱”只是一场闹剧?

大唐名将王忠嗣(公元705-749年)

将门虎子,初显身手

王忠嗣,生于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原名王训,山西祁县人。

父亲王海宾官至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以骁勇善战闻名军中。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唐与吐蕃发生战争。王海宾任唐军先锋率部英勇作战,接连击败吐蕃军队,屡立战功,以致引起了别的将领妒忌。

在与吐蕃的武街大战中,当王海宾领军与占优势的敌军激战需要支援的时候,其他将领却故意按兵不动。结果,王海宾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战死沙场。

王海宾捐躯时,王训年仅9岁。唐玄宗感其父为国阵亡,将他收养在宫中,并赐名忠嗣(意为忠良之后)。

刚进宫时,因不习惯周围环境,加之怀念亡父,见到玄宗便伏地痛苦,玄宗好言相抚,以汉朝霍去病的事迹勉励他,又让他陪自己的儿子忠王

李亨练武学艺,遂与忠王自小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忠嗣初长成时,雄毅寡言,有武略。

一次,玄宗与他谈论用兵之道,忠嗣应对从容,纵横捭阖,玄宗当面赞许他“尔后必为良将”。

果然,王忠嗣不负玄宗所望,在以后的岁月里,很快脱颖而出,成为无人可以与之比肩的一代名将。

开元十八年,18岁的王忠嗣离开宫廷,被任命为兵马使,随河西节度使萧嵩镇守河西(今甘肃武威)。

三年后,当萧嵩准备回朝时,王忠嗣认为自己“三年未立寸功,无颜见天子”,于是不顾唐玄宗针对他而特下的“以其年少,有复仇志,诏不得特将”的禁令,请求率精兵数百突袭吐蕃。不料正逢吐蕃首领赞普正在玉川举行大阅兵,部下们见状纷纷要求撤退,但忠嗣不仅不撤退,还一马当先,提着大刀杀入敌阵。此一战,斩首上千级,俘虏四千余人,缴获牛羊上万头,赞普仓皇逃命。

如果大唐第一名将王忠嗣犹在,“安史之乱”只是一场闹剧?

王忠嗣率部杀入敌阵

此堪比霍去病800骑兵夜袭匈奴之战,王忠嗣的勇猛程度可见一斑,其也因此一战成名。

萧嵩向朝廷奏报他的战功,唐玄宗非常高兴。

再战吐蕃,以功授将

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萧炅为河西节度使,会同陇右节度使杜希望、剑南节度使王昱,兵分三路,分道进击吐蕃。

杜希望特意请求调王忠嗣随军出征。作战中,忠嗣果然骁勇异常,唐军长驱直入,大败吐蕃,攻取新城(今青海门源),在黄河东岸修筑盐泉城防守。

当年秋,吐蕃在黄河西岸地区集结了三万人马,向盐泉城展开反扑。面对来势凶猛的吐蕃大军,唐军寡不抗众,首战唐军失利,“师人皆惧焉”,全军上下士气低落。

关键时刻,能够反转不利局势的人,叫关键人物。此时,王忠嗣就是这样的一个关键人物。

他主动请缨出击,集合起兵精锐,冒着密集的箭雨,果敢地向吐蕃阵地发起进攻。看到王忠嗣身先士卒,冲入敌营,左劈右砍,其部下也个个奋勇向前,砍倒了数百人,竟使吐蕃的战斗队形大乱。

一直在观战的杜希望见王忠嗣的敢死队破坏了吐蕃人的防线,马上趁机率全军发起进攻。王忠嗣的悍勇大振士气,终于以寡敌众,大败吐蕃。


如果大唐第一名将王忠嗣犹在,“安史之乱”只是一场闹剧?

王忠嗣率部视察前线

战后论功,王忠嗣升为左金吾卫将军。

果敢善战,终结突厥

王忠嗣不但勇猛过人,而且用兵打仗果敢慎战。

他在战争实践中注重了解敌情,见有机可乘,方兴师出兵,故每战必胜。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突厥发生内讧,突厥余众拥乌苏米施为可汗。唐玄宗遣使令其归顺大唐,遭到拒绝。于是,已担任朔方节度使的王忠嗣奉命率大军进驻碛口(今内蒙古二连浩特西南),对突厥进行战略性威慑。乌苏米施可汗大为恐慌,上表请降。

突厥表面上请求归附,实际上却迟迟不见行动。于是王忠嗣结营于木刺、兰山,以探虚实,知其不是真心归附,随后向玄宗进献 《平戎十八策》。一切准备就绪后,王忠嗣施行反间计,遣使说服拔悉密、回纥、葛逻禄三部酋长,向突厥发起进攻。结果,乌苏兵败逃遁,国中大乱。此时,王忠嗣才从容出兵,“取其右厢(突厥以其亲属分掌东、西兵,称之为左、右厢)

以归唐。”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王忠嗣趁突厥大乱之机,再次出兵北进。这次唐军的打击重点是实力较强的东方部落。朔方军进军神速,直抵萨河内山,一路势如破竹,攻势凌厉,一举击破突厥东部军事力量。至此,曾经称雄北方一百余年的突厥汗国终于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这场前后延续达百年的战争,最终以大唐帝国的胜利而告终。

佩四将印,控制万里

终结了突厥后,唐玄宗更是倚重王忠嗣。

到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已掌有河东(今山西太原)、朔方(今宁夏灵武西南)两节度使帅印。从朔方到云中(今宁夏灵武至山西大同一线)数千里的大唐北部边境,都由王忠嗣率兵镇守。

次年,唐玄宗命王忠嗣替代唐将皇甫惟明兼任河西(今甘肃武威)、陇右(今青海乐都)节度使。

这样,王忠嗣就“佩四将印,控制万里,劲兵重镇,皆归掌握。

一人佩四镇将印,控制万里边境,其掌握总兵力达26万之多,这在大唐帝国的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王忠嗣掌管边塞四镇,主张“以持重安边为务”。他曾经对人说:“国家升平之时,为将者在抚其众而已!吾不欲疲中国之力,以徼功名耳”。他这样做并不是麻痹大意,丧失警惕。他仍经常注重军事训练,妥善保养军械,采取多种措施建设边疆,加强军备,充实边防,随时补充兵源。

他在朔方至云中长度达数千里的边境上修筑了一系列城堡。有的地方以前唐军筑有旧城,他便派人加以修复,继续使;有的地方地势险要,若无旧城,便派人据险修建新城。 坚固的城防连绵不断,其作用相当于万里长城。这种做法不但能够达到军事目的,而且由于施工量小,可以防止士兵过于劳累,又节约政府财政,因此王忠嗣得到上下一致拥戴。


如果大唐第一名将王忠嗣犹在,“安史之乱”只是一场闹剧?

大唐边塞驻地之一,月牙湖

王忠嗣修筑城防,不但改变了过去庞大的唐军与灵活的游牧军队打游击屡屡失败的的窘境,加强了边疆防务,而且还为大唐帝国向外开拓了边境领土达数百里。

从此,万里边塞烽火不举,人民安居乐业,“自国初以来,未之有也”。

谗言加身,雄才早逝

王忠嗣任河东、河西、陇右和朔方四镇节度使,手握重兵,举足轻重,却引起了“口蜜腹剑”的当朝宰相李林甫的妒忌。《资治通鉴》记载:

李林甫以王忠嗣功名日盛,恐其入相,忌之

王忠嗣若入朝为相,一方面李林甫的权力必将被削弱,另一方面王忠嗣从小就和太子李亨一起长大,如今又手握重兵,是太子李亨集团军事力量的重要支持者。

而当初唐玄宗欲立忠王李亨为太子时,李林甫曾极力反对,二人就此结下怨恨。

一旦太子李亨在王忠嗣的扶助下羽翼丰满,对李林甫十分不利。所以,李林甫处心积虑,定要除掉王忠嗣,其根本目的还是在于削弱太子李亨的势力。


如果大唐第一名将王忠嗣犹在,“安史之乱”只是一场闹剧?

李林甫(剧照)

李林甫,在等待时机。

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十月,极喜边功的晚年唐玄宗,诏问王忠嗣夺取吐蕃占领的石堡城(今青海西宁市西南)方略。

王忠嗣久在边境,对石堡城的情况了如指掌。其依山而建,地势极为险要,易守难攻,只有一条山道通往城中,要攻克此城,必须付出极大的代价。

王忠嗣一向以持重安边为已任,接到玄宗的诏书后,便上言说:

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若顿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然后事可图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请休兵秣马,观衅而取之,计之上者。

他给玄宗的策略就是主张静待时机。然:“上意不快。”意愿受阻的唐玄宗对此很不高兴。

这时将军董延光为了迎合上意,自请带兵攻打石堡城,玄宗立即批准,并诏令王忠嗣分兵相助。王忠嗣不得已而出兵,但对此举存有异议,故相助不力。

王忠嗣曾对部将李光弼说:

今以数万之众争一城,得之未足制敌,不得亦无害于国,故忠嗣不欲为之。今受责天子,不过以金吾、羽林一将军归宿卫,其次不过黔中上佐。忠嗣岂以数万人命易一官乎!

意思是说现在我们拿几万士兵的生命去争夺一城,得到了它,不足以制服敌人,失掉了它,也不会有害於国家。所以,我王忠嗣不想这样做。现在为此事即使受到皇上责罚,不过就是当一个金吾、羽林将军,返回宿卫京师;再不然的话,也不过贬为一名黔中上佐而已。我怎能忍心拿数万人的性命换取一个官职呢!

由于得不到王忠嗣的有力支持,唐军强攻未果,使得董延光怨愤不已,便将责任推到王忠嗣身上,说他“沮挠军计”,配合不力。

李林甫认为除掉王忠嗣的时机到了。

他趁机指使其爪牙济阳别驾魏林诬告王忠嗣图谋不轨,在担任河东节度使时就曾扬言:“早与忠王同养宫中,吾欲尊奉太子。

玄宗闻讯大怒,虽不相信王忠嗣会谋反,但还是将其召入朝中,交付御史台、中书省与门下省共同审问。

由于李林甫等极力疏通,三司会审后,王忠嗣被判死罪。

当时曾为王忠嗣部下的哥舒翰也被征入朝,代王忠嗣为陇右节度使,玄宗对他十分赏识。哥舒翰入朝时,有人劝他多拿一些金帛去救王忠嗣,哥舒翰说:

若直道尚存,王公必不冤死;如其将丧,多赂何为!

于是就只身背了一个行李包裹入朝。

当得知王忠嗣被判死罪,哥舒翰坚持认为王忠嗣冤枉,并请求用自己的官爵来赎王忠嗣的罪。玄宗走入宫后,哥舒翰随后叩头,声泪俱下,为王忠嗣申冤。玄宗受到感动,最终开恩免除了王忠嗣的死罪,与天宝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被贬为汉阳郡太守。

王忠嗣满腔忠心却蒙受不白之冤,身居显位却突然被流放僻地。并非天不如人意,而是人间过于险恶。

天宝八年(公元749年),王忠嗣在抑郁的心境中暴病而亡,终年四十五岁。

同年哥舒翰奉命率军攻打石堡城,果不出王忠嗣所言,最终以死伤数万人的代价占领石堡城。

王忠嗣的冤死对大唐王朝的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死后仅6年,席卷大唐半壁江山,使唐朝由盛而衰的“安史之乱”爆发,此后,大唐再也未能恢复元气,同时导致了西域的丢失。


如果大唐第一名将王忠嗣犹在,“安史之乱”只是一场闹剧?

安史之乱,导致西域丢失

从这次失去西域以后的1000年间,汉族政权再也没有掌控过这片土地。

有学者认为,如果王忠嗣不被贬黜,“安史之乱”就没有爆发的可能;如果王忠嗣不早死,而重新被重用,“安史之乱”也不过是一场瞬间既逝的闹剧而已,盛唐的局面有可能延长50-100年。

这说法不无道理。

王忠嗣在任时,对安禄山的种种做法和形势预判洞若观火,很早已经对安禄山有预案、有防备,所以安禄山对王忠嗣可谓忌惮到极致。但由于有李林甫暗中帮忙,借助唐玄宗帮忙搬走了这块“障碍”。

王忠嗣死后,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后来成为当时唐朝实力至大、势力至强的藩镇,从而发动“安史之乱”。若王忠嗣犹在,以安禄山的实力,根本不敢反。

然而历史就是历史,它允许我们去假设和猜测,但不是可以随意装扮的小姑娘,历史已不可再重来。

信哉!斯言!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参考文献:
《资治通鉴》卷215、《旧唐书.王忠嗣传》、《新唐书.王忠嗣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