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郭曉蓓:後疫情時代 數字經濟與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

2020年的春節,新冠病毒不僅影響了全國人民春節的生活,更對中國經濟造成一次至今仍為結束的衝擊。這場變革裹挾著所有企業作出選擇——數字化,這不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一道生死題。從表面上講,此次疫情不僅改變了大多數人的生活和企業辦公方式,更是一場關乎效率、關乎數字化轉型的變革攻堅戰。

郭晓蓓:后疫情时代 数字经济与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

數字經濟迎來爆發式增長

數字經濟是當前世界各大國競爭的高點。根據中國信通院測算,2018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了4.73萬億美元,位居全球第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全社會對於數字化發展的共識進一步提高,將會極大促進我國數字經濟發展。

第一,“宅經濟”催生在線經濟新形式。一是新零售有望迎來發展契機。根據歐睿統計,今年春節期間京東、美團、餓了麼、盒馬鮮生等頭部公司訂單量爆發式增長,叮咚買菜APP更是在大年三十當天實現訂單量三倍增長,原因在於電商獲客成本低,消費習慣集中養成,品牌效應強。傳統電商類似大型超市的購物模式,而網絡直播通過與消費者一對一網絡互動,再現了商場的導購場景。此外,AI、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運用將促進網絡3D購物、自助結算以及無人超市的應用,更加匹配人們的個性化消費需求。

二是在線醫療成熱門產業。春節前夕至今,大量移動醫療平臺都上線或者擴大了在線診療、在線諮詢的運動,使用平臺優勢蒐集更多專業醫生為公眾提供問診等服務。而除了這些平臺企業,另有大量公立醫療機構也開發了線上免費問診平臺。根據易觀千帆監測數據顯示,2020年春節期間,互聯網醫療在線問診領域獨立APP日活最高峰達到了671.2萬人,最大漲幅接近160萬人,漲幅31.28%。經此一“疫”,在線醫療將受到更多關注。

三是在線教育滲透率將顯著提升。由於疫情蔓延,教育部提出了“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教”的指導意見。線下停課後,大量培訓機構轉向了線上。好未來、新東方等大型機構藉助現有的線上平臺可以直接轉換,而松鼠AI、作業幫等小型培訓機構則尋求與線上教育提供商合作。此次疫情間接培養了人們接受在線教育的習慣,對在線教育的普及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亦是拉低獲客成本、提升盈利水平的機遇。預計未來雙師教育、在線直播等會成為更受歡迎的教育場景。

四是移動辦公應用將迎高速增長期。受疫情影響,不少企業不得不迅速“求變”,以期度過難關。2月10日,上海、深圳、北京等多地企業在這一天覆工,企業微信數據顯示:後臺服務器請求上漲超10倍。實際上,遠程辦公由來已久,如釘釘、企業微信,很多企業早就在使用,技術早已成熟。此前遲遲未能普及,主要是受傳統管理哲學以及實踐中團隊協作問題的挑戰,今年如此大規模、普遍性遠程辦公尚屬第一次。此舉促使遠程辦公正加速成為一種工作模式,並有可能在一些領域實現常態化,遠程辦公應用也將迎來高速增長期。

第二,傳統行業加速數字化轉型。根據歷史規律來看,每次危機的發生幾乎都意味著傳統模式的替代。企業家在看到挑戰的同時也會更積極地擁抱變化,給商業帶來改變的契機。2003年非典,部分巨頭抓住機會開始崛起,開啟了近20年的中國的電子商務黃金時代。本次疫情的緊迫性、嚴峻性甚至長期性讓各行各業從思想上開始重視創新,包括制度上的創新、體系上的創新和手段上的創新,這種全民“居家隔離”的意義不再培育用戶“線上”下單的習慣,而是有望推動“線下”商業模式變革。

一是製造業加速智能化、數字化轉型。短期內,疫情將影響節後返工,訂單減少、物流阻隔等對工業生產都存在一定影響,從而對我國製造業生產和銷售帶來衝擊。這次疫情將對推動產業互聯網平臺發展,提高傳統企業的數字化經營帶來重大積極影響。當C端購物以趨近成熟與飽和,這次改變更多會在生產的B端,生產製造以及種養殖業的產業數字化進程受疫情影響將會提速,產業互聯網、人工智能、VR等新技術將得到更廣泛應用。預計此次疫情將會倒逼產生一批無人工廠、無人車間,可以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人工短缺,應對疫情期間生產工作。此外,5G技術的成熟將會加速虛擬世界變成現實。以聯想武漢工廠為例,手機生產線物料進場、貼片焊接、包裝運輸等都已實現自動化。雖然疫情不可避免地帶來短期生產滯後,但讓各行業真正看到通過加強信息化和智能化生產體系的建設十分重要和迫切,將加速製造業升級進程。

二是汽車行業商業模式加速變革。2020年是中國汽車產業變革的關鍵一年,疫情所帶來的“淡季”不僅是假期的延長,也是整個行業尋求突破的關鍵時機。乘聯會最新數據顯示,2月前半月的零售同比下降92%,跌幅創歷史最高紀錄。不過,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就像硬幣的正反面。疫情對車市造成了沉重打擊,但是也讓更多經銷商意識到了加速數字化轉型的必要性。突然暴發的疫情倒逼經銷商去轉變營銷模式,探索新的獲客渠道。近一個月來,主動諮詢線上展廳、3D交互看車、多重場景實時溝通等數字化工具的經銷商明顯增多。數據顯示,截至2月9日,已有超過1.5萬家經銷商開通汽車之家智能展廳服務,較春節前增幅高達568%,為用戶和經銷商搭建了線下之外的另一座溝通橋樑。

三是傳統影視娛樂產業面臨數字化轉型。危機是產業升級的外部契機,而技術創新才是產業升級的真正動力。伴隨5G、AI以及數字生成技術的成熟,新的娛樂內容的生產方式已層出不窮。比如憑藉AI生成技術,通過文本快速生成音視頻的能力,影視製作公司可以基於拍攝計劃,讓演員按照劇本要求在線提交基本聲音、視頻素材,後期就交給後期團隊生成虛擬的演員形象,完成在劇中的表演,大大節省線下拍攝、製作費用。又比如,在5G網絡技術和AI能力的加持下,分佈式實時錄製正在走向現實。眾所周知,5G網絡的超高速率、超低延時以及超大數量的終端聯網支撐,讓跨地域甚至跨國的同步直播成為可能。在之前,國內運營商與華為聯合舉辦的5G多地合奏演唱會,也成功證明了多地同步完成演出的技術可行性。

後疫情時代,數字經濟呼喚數字金融

資金是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要素,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需要數字金融給予支持,原因在於:

一是數字經濟產生的信息更豐富更多維,有利於消除信息不對稱。金融機構是以信息不對稱管理為立足點的機構,數字經濟本身的豐富信息可以讓金融機構獲得足夠的有效信息,從而改變原有的服務方式和業務模式,比如對無抵押小微企業的貸款。但是,由於傳統金融機構的業務信息處理模式只能對抵押物等有限信息有效處理,還無法通過對海量大數據處理來獲取價值信息,形成了較大的信息處理瓶頸。

二是數字經濟信息變化快,週期短,和“慢節奏”的傳統金融信息處理速度不匹配。數字經濟下需求特點是“急、快、短、頻”,比如企業資金需求,常常是一週,甚至一兩天之內就要求滿足需要。而傳統金融機構主要依賴客戶經理等,人工進行貸前調查,貸中審批,貸後的定期走訪。信息更新的週期長,速度慢,難以和數字經濟匹配。也難以有效防範數字經濟裡的業務風險。

三是數字經濟信息傳播快,關聯影響更為明顯,傳統金融機構“單點式”風險防範模式難以應對。數字經濟上下游以及關聯主體之間的影響會迅速傳遞開來,成片、成圈、成線的影響相關企業和個人。而傳統金融機構主要依賴單個主體的資產、經營狀況以及相關信息掌握來防範風險。這種“單點式”風險防範模式在數字經濟下會顯得非常被動和無力。

數字金融應運而生,厚積而薄發

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正在創造一個個神奇故事。我國幾家新興金融巨頭的崛起表明,金融一旦與技術結合,便會迸發出無盡的力量。可以說,數字金融是在互聯網金融的基礎上延伸而來的新一代金融服務,所觸及的分類整體上與互聯網金融沒有太大的差別。數字金融本質是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它既是新的金融業態、也是金融業持續發展的延續。當今世界,信息化建設進入以數據挖掘和融合應用的新階段,數據資源蘊含的巨大潛能不斷釋放。在傳統經濟遇到增長困難的背景下,以技術和平臺為核心的新經濟卻顯現出勃勃生機。我國BAT(百度、阿里、騰訊)、TMD(頭條、美團、滴滴)發展充滿活力就證明了這一點。

事實上,我國很多金融機構把信息化、智能化作為提升競爭力和轉型的重要工作,積極確立數字化轉型的戰略,構建數字金融生態下的核心競爭力,打造品牌、客戶、管理和信息方面的綜合競爭優勢。可以預見,誰重視和發揮數字金融的潛能和優勢,誰就在未來發展中更加主動。以全國性商業銀行為例,採取的主要措施有:

一是利用金融科技重塑銀行體系,推動全面數字轉型。較多行把智慧銀行、智能銀行作為數字化戰略目標,比如建設銀行把金融科技作為三大戰略之一,對內打造協同進化型智慧金融,對外拓展開放共享型智慧生態。招商銀行提出了“邁向3.0階段的經營模式”的階段性戰略,實現零售金融3.0數字化轉型,重塑批發業務經模式等;平安銀行全面推進AI BANK建設。

二是建立開放性銀行。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要建立與外部合作伙伴的廣泛連接。比如,招商銀行建立“雲+API“,打造開放型IT架構,2019年上半年累計發佈API130個;浦發銀行探索實踐API Bank開放銀行專營路徑;中信銀行開放銀行項目接入21個合作方等。

三是重塑技術架構。傳統的切片式技術架構不能滿足數字化銀行發展的需要,較多商業銀行進行重塑。比如,工商銀行向核心業務系統與開放式生態系統“雙核驅動”的IT架構轉型,打造人工智能、生物識別、區塊鏈、物聯網等企業級金融科技平臺;建設一體化協同研發平臺;招商銀行搭建面向企業的統一數字化中臺;興業銀行推進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金融基礎服務平臺建設,雲原生、分佈式、MASA架構全面落地;浦發銀行構建大運營支撐平臺等。

四是佈局線上線下一體化金融。為落實全行互聯網金融中長期發展規劃,民生銀行自主研發了FIREFLY PaaS移動金融研發平臺,全面支撐手機銀行5.0、微信銀行、直銷銀行、全民生活等APP,打造“千人千面”的個性化、定製化貼身服務,為客戶帶來了更好的金融生活體驗。

五是加強金融科技人才隊伍建設。郵政銀行制定兩年科技隊伍建設目標計劃,2019年末總行信息科技隊伍規模翻一番,2020年末全行信息科技隊伍規模翻一番;交通銀行全面啟動FINTECH管培生、金融科技萬人計劃、存量人才賦能轉型三大工程。

中小銀行方面,由於資本、規模、人才、科技等方面的限制,在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和大銀行相比分化比較明顯。但是,這兩年,中小銀行已從觀望狀態走了出來,更加重視金融科技的佈局和落地,更加深入思考如何差異化、本地化實現數字化轉型,已經從“我要做”轉變到“全面做”,呈現可喜局面。

以杭州銀行為例,實行以新模式、新技術及新場景助力數字化轉型,構建新時代智能金融的銀行樣板,鑄就數字金融。採取的主要舉措包括:創新多維度客戶評價機制,發展“牛大管家”和“神機營”兩大線上財富管理業務平臺;圍繞數據、信用及抵押三大方向,積極探索小微業務線上線下結合的業務模式;對內著力提升數據治理水平,加強數據質量的源頭治理;對外與浙數文化開展數據合作。聯合阿里雲及CityDO等生態合作伙伴建立金融科技創新實驗室,探索金融科技公司化運作模式,推進金融服務的多樣化、個性化和精準化。

多力齊發,促進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

突如其來的新型肺炎疫情像一個放大鏡,把我國商業銀行的數字化轉型成果呈現在人們的面前:多家銀行快速升級企業網上銀行、手機銀行、微信銀行和銀企直聯平臺,加快產品開發,滿足疫情期間的投資理財需求,比如在手機銀行裡推出了“在家辦”類似服務平臺,客戶足不出戶就能通過銀行APP線上辦理開戶、轉賬、還款、投資、理財等多項金融服務,將客戶經理、網點負責人等通訊錄鑲嵌進手機銀行裡,隨時隨地響應客戶需求。

此外,通過免費數字技術輸出、公共服務平臺搭建、線上自動化審批等方式也為抗疫做出了銀行人的新貢獻。一方面是通過在線音頻、視頻、數字公文等方式,將客戶和項目的盡責、評審、放款等環節搬至線上,建立數字化的應急綠色審批通道,快速設立專項信貸,實現全行一盤棋的多級聯動,較好滿足了防疫科研攻關、保障物資生產、運輸等機構和企業的資金需求。另一方面,建立自動化的中小企業線上服務系統。比如建行惠懂你”APP智能服務,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生物識別等技術,能夠實現額度試算、預約開戶、貸款申請、支用還款等全線上信貸業務流程;民生銀行供應鏈金融信融E產品N+N融資模式,能做到線上申請、智能審核、多維度校驗放款、遠程開戶、線上協議簽署,並實現最終自動化審批放款。

疫情期間,銀保監會也兩次發文,“鼓勵積極運用技術手段,在全國範圍特別是疫情較為嚴重的地區,加強線上業務服務,提升服務便捷性和可得性。”“要加強全國範圍特別是疫情嚴重地區的線上服務,引導企業和居民通過互聯網、手機APP等線上方式辦理金融業務。”不過,通過這次疫情也要看到,較多商業銀行的數字化轉型還處在初步發展階段,還存在服務面窄、業務單一、服務質量較低等問題,還需要從客戶經營方式、組織文化理念、數據治理與運用方式等方面加快轉型步伐。但是,數字化金融服務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以整個銀行的數字化轉型為基礎,涉及到組織架構、數據治理等多個環節。全球諮詢公司埃森哲研究發現,2019年中國只有9%的企業數字化轉型成效顯著,大多數企業數化轉型難以取得進展主要原因是在關鍵環節沒有取得突破。我國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重點要抓住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轉變客戶經營方式。我國商業銀行提出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已經20多年了,但由於外部市場同質化需求旺盛,實際異化為以產品為中心,關起門來設計好了產品,直接拿到市場推銷。這種模式在外部需求旺盛、同質化規模較大的時有效,但在客戶需求日益個性化的情況下難以為繼,必須加強三個方面,轉向以客戶為中心:

一是增強洞察和聚焦客戶需求的能力。要建立專門的市場研究隊伍,研究社會、經濟、行業、區域等發展趨勢,洞察市場客戶需求先機。同時,將銀行所有的客戶接觸點變成客戶需求信息的收集點,加強業務辦理過程中的動作、行為、聲音、圖像等多方位的結構和非結構化數據採集。整合客戶信息,建立統一視圖的客戶信息體系,加強客戶數據多維度的挖掘分析。保持自己的長期戰略定位和定力。

二是重塑有情感號召力的品牌形象。要改變千篇一律的傳統品牌形象傳達實力和穩重做法,根據市場目標客群特點,重塑有情感連接的品牌形象。比如而新一代年輕人是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土著人,穩定已不是他們選擇的首要因素,他們的品牌選擇更注重情感釋放、自我表達、精神自由的追求等內涵。

三是全面優化客戶體驗。要改變以往銀行單純以AUM(管理客戶金融資產)為客戶分層的管理思維,從專業和人文情感兩方面滿足客戶需求。重視客戶的個性化需求,要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深入挖掘和動態捕捉客戶需求,根據客戶自身的特徵為客戶定製個性化的金融服務和非金融服務。同時,要重視客戶服務的自主性和參與性。要加快渠道融合,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發展,確保客戶在所有渠道的服務一致體驗。

第二,轉變組織文化理念。一是要融入平等、包容的創新文化。打破以往層級制的“條條框框”束縛,積極對標互聯網公司,以項目製為抓手,跨條線跨層級組建靈活的敏捷組織/柔性團隊。建立機制,讓“聽得見炮火的士兵呼喚炮火”,把決策權交給用戶和一線員工。要改變以往創新因風控而瞻前顧後、停滯不前的局面,構建專業的從客戶角度思考問題的新型風險管理文化。

二是建立開放、賦能的共享文化。商業銀行要主動走出去,利用數字技術和外部第三方進行合作,共同打造客戶在生產、生活、商務活動中觸手可及、無所不在的服務。同時,改變以往銀行“一廂情願”單一輸出思維,主動和第三方合作者一起,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和服務優勢賦能合作者,共同打造更為優質的服務,提高客戶的整體服務體驗。

三是打造和諧、共生的生態文化。要充分應用數字化技術建立員工成長的新模式,鼓勵企業多梯次數字人才隊伍成長,打造良好的數字人才成長環境,實現與員工共生成長。要擔當國之重器的責任,把自身發展好,與社區、實體經濟和社會形成良好的共生文化。

第三,轉變數據運用方式。一是要把數據作為銀行的核心資產來管理,加快數據治理,進一步健全組織體系,夯實數據基礎,提升數據質量。加快業務用例管理和數據分析平臺等建設,打造高水平數據專業團隊,大力促進大數據規模化應用。二是要實現數據運用和業務發展的深度融合。要從戰略高度確定需要重塑的傳統業務和數字化的新業務路線圖,明確數字化目標,以業務價值為中心,建立有效機制,通過不斷迭代升級,逐步改變原有的營運模式,推動數字技術和業務深度融合。三是加強數據安全管理,科學規範數據運用,加強金融消費者保護。

最後需要指出,數字金融的本質是通過大數據、互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手段與傳統金融服務的融合創新,雖然改變了金融交易的載體、渠道、技術和效率,但沒有改變交易對象、支付、資產定價與交易的功能,沒有改變金融業的風險屬性。此外,數字本身是中性的,不合理的運用也會導致各種風險甚至犯罪。正因如此,監管機構既要對數字金融的發展持包容、開放的態度,也密切關注其發展中的問題,把握監管與創新的平衡,強調數字金融治理和合法經營,促進規範發展。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研究員,高級經濟師、高級工程師,多家核心報刊、新媒體專欄作家或特約撰稿人,專注於產業升級、數字經濟、金融科技。)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