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二战时日军鼻子下面为何要留一撮毛?难道就是为了时髦吗?


二战日军的外观标志,不是罗圈腿就是仁丹胡,时不时髦不确定,但历史典故还是有的,延伸一些还可以在中国找到祖宗。

日本平安时代(公元794年-1192年),当时有两位大臣由于政由不一,关系闹的特别紧张,时不时爆点冲突。这两人分别是:大伴近茂、藤原重安。这个时代的日本人学习来自中国的八字胡,为示区别,大伴近茂让手下把两边上翘部分剃除,然后一个正正方方的鬼子造型就在千年前出现了。

唐太宗李世民的八字胡,看起来多威武,日本人改的一塌糊涂。

由于藤原重安实力强劲,下令除大伴近茂外,其他人只要投降都可以免死,不过这些武士比较有恋旧全部战死。这种精神得到尊重,后来的日本人为了学习这种武士道精神,于是就慢慢开始留起了一小撮胡子,不过主流造型还是八字胡。

直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崇尚欧美,主张脱亚入欧的日本人,在结盟对象中找到一个强有力的伙伴--德国。大家都知道,有些人就是欠揍,打的越狠对方就感觉越服气。日本人就这样,做为老牌资本主义强国,值得日本学习的地方很多,包括这一小撮胡子。

德国部队、民间都有一种”卫生胡“的时尚造型,顾名思义,就是为了卫生而修剪。流行版本是这样的,一战期间,酷爱留着大胡子的日耳曼人发现戴上防毒面罩很不方便,为了增加防毒效果和行军打仗的便利性,就把胡子修理一下成了正方的”卫生胡“。

其次,由于日常卫生需要,比如吃东西不至于到处粘起来,所以有必要进行一点修剪。诸如卓别林、希特勒等大腕的加入,立刻到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既然西方啥都好,这么留胡子肯定也是有道理的,所以日本人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学习德国,终于把这一小片卫生胡给发扬光大了。另一方面,由于抗战期间日本人习惯性四处张贴仁丹广告(情报用途),这种胡子也叫仁丹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