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 貼門神,喝屠蘇酒,造華勝,唐人春節是滿滿儀式感

站在中國歷史的時間軸上回望,我們發現,唐人,是極具狂歡特質的一群,他們喜歡鬥雞走馬,喜歡擊節踏歌,喜歡戶外群娛,喜歡聚眾而樂,而唐人這種奔放的狂歡特質 突出的體現,便是在歲時節俗上。中國的歲時節俗有著悠久的歷史,深厚的積澱,如果說先秦是萌芽發韌期,漢代是初步定型期,那麼到了"海內雄富"的唐代,隨著天下大理,物殷俗阜,自由開放的唐人已經在傳統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了節日的文化內涵,擴容了節日的娛樂項目,在這其中,唐人的春節尤其值得一說。


貼門神,喝屠蘇酒,造華勝,唐人春節是滿滿儀式感


春節的諸多節俗,均起源於中國人驅邪祀神祈福避兇的民間心理,而進入唐代,隨著王朝的富庶太平,人們已經逐漸將傳統的社祀變成了狂歡的引子,在辭舊迎新的時刻,以古老的習俗為載體,盡情釋放自己歡樂的情緒。除夕這天,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院,祭祀祖先,懸掛桃符,吃團圓飯,燃放爆竹,當然,在沿襲這些古老儀俗的同時,唐人也在做著自己的改變,而這些歲末年俗的改變,很多都和唐朝皇帝的推動有關。比如將唐朝開國功臣秦叔寶、尉遲敬德作為驅鬼的門神,據說是因為唐太宗夜夢鬼魅於寢殿呼號,遂叫秦叔寶、尉遲敬德把門,鬼魅頓消,於是唐人便在歲末將秦叔寶、尉遲敬德畫像貼於門扉,以震鬼邪,後漸成風俗;還有除夕掛鐘馗像的習俗則和唐玄宗有關,傳說玄宗夢見自己被顯靈的鐘馗救治,於是命畫工吳道子依影畫圖,並詔告天下:"烈士除妖,實須稱獎。因圖異狀,頒顯有司。歲暮驅除,可宜遍識。以祛邪魅,兼靜妖氛。"由此, 鍾馗便成為民間鎮宅驅邪的鬼王,每到歲末,都被唐人貼掛供奉。而除此之外,唐以前每到歲末都進行的驅儺儀式,在唐代也有了變化。


貼門神,喝屠蘇酒,造華勝,唐人春節是滿滿儀式感

<code>驅儺擊鼓吹長笛,瘦鬼染面惟齒白。/<code>
<code>暗中崒崒拽茅鞭,倮足朱褌行慼慼。/<code>
<code>相顧笑聲衝庭燎,桃弧射矢時獨叫。/<code>
<code>——孟郊《絃歌行》/<code>


很顯然,最早出現在《周禮》中的驅儺儀式,在歷經千年的演變之後,已經由最初的莊嚴肅穆嬗變為孟郊筆下的唐人狂歡。戴著儺具的舞者在滿城的爆竹聲中,做著各種誇張的動作,而驅趕他們的唐人們則一路"桃弧射矢"、"相顧笑聲",用開心的戲謔驅走鬼魅,驅走一年中的最後一天。

除夕過去,伴著次日的朝陽,早早起床的唐人將繼續以滿滿的儀式感迎迓新年的第一天——元日。元日即正月初一,在唐代又被稱作"歲日",這一天,皇帝要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賀,作為新年伊始的第一天,君臣都格外重視,朝賀的場面也最為隆重,"壽色凝丹檻,歡聲徹九霄。御爐分獸炭,仙管弄雲韶",這是包言記錄下的元日盛大的百僚朝會;"文武千官歲仗兵,萬方同軌奏昇平。上皇一御含元殿,丹鳳門開白日明",這是張祜筆下元日宮中堂皇煊赫的儀仗……宮廷的氣氛如此隆盛,民間的烈度更是有增無減,在《荊楚歲時記》中,我們大致可以通過荊楚地區的風俗,窺見人們的元日儀軌:

<code>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闢山臊惡鬼。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下五辛盤。進敷於散,服卻鬼丸。各進一雞子。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凡飲酒次第,從小起。/<code>


貼門神,喝屠蘇酒,造華勝,唐人春節是滿滿儀式感

《荊楚歲時記》成書於南北朝時期,事實上,承襲了漢魏以來元日風俗的唐人們,也一直都在這些複雜而繁瑣的儀式中度過新年的第一天,文中提及的椒柏酒、桃湯、屠蘇酒、膠牙餳、五辛盤、敷於散、卻鬼丸、仙木這些元日習俗之物,如今早已淡出了人們的春節生活,但這樣的儀式感卻以文字的形式固定成了永恆。這裡尤其需要一提的是元日唐人飲屠蘇酒的風尚,唐人韓諤在《歲華紀麗》中雲:"俗說屠蘇,乃草菴之名。昔有人居草菴之中,每歲除夜,遺閭里藥貼,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於酒樽,閤家飲之,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其人姓名,但曰屠蘇而已。"從這則記載看,屠蘇酒當為一種藥酒,因為這位在元日分給鄉鄰藥酒用以除病祛疾的世外高人結廬而居,其廬以"屠蘇"自名,遂以 "屠蘇"命名此酒。唐人元日喝屠蘇酒是有講究的,一般都是家人中年紀最小的先喝,依次排列,年紀最大的最後才喝。在唐人看來,小孩過年是長了一歲,值得祝賀;而老人過年則是生命又減了一歲,最後喝,以祈長壽。"不覺老將春共至,更悲攜手幾人全。還將寂寞羞明鏡,手把屠蘇讓少年",唐人大年初一全家飲屠蘇酒的這種習俗,從顧祝這首《歲日作》中,我們可以找到清晰的對應。


貼門神,喝屠蘇酒,造華勝,唐人春節是滿滿儀式感

元日之後,接踵而至的一個重要日子,便是人日,董勳《問禮俗》載:"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這便是正月初七為"人日"的由來。這一天,最忙的要數家裡的女性們,因為人日的習俗是"剪綵為人,或縷金薄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華勝又稱綵勝,是用紙或金箔剪成人形或花鳥之形,貼在屏風上,也可戴在頭髮上,說到底,這個習俗就是為突出一個新字,彰顯出人日裡"人"的精氣神兒,而裁剪這些祈福之物的又多為女性,所以人日這天當然也是唐代女性比拼手藝的好光景。"奼女矜容色,為花不讓春。既爭芳意早,誰待物華真。葉作參差發,枝從點綴新。自然無限態,長在豔陽晨",當張九齡將人日的喜慶氣氛化入這首《剪綵》詩中,我們看到的,是唐代女性對鏡貼花黃的歷史倩影,是她們心靈手巧的時空見證。


貼門神,喝屠蘇酒,造華勝,唐人春節是滿滿儀式感

是的,這就是喜歡出新喜歡熱鬧的唐人在春節的影像。爆竹聲中,煙火起處,唐人在弘揚傳統的基礎上,也在用新興新設的春節習俗,增添著年的笑聲,豐富著年的味道,並用近三百年時間,將其中大部分春節習俗打造成為後人沿襲的標本,在海內歡歌之時,繼續將唐人的狂歡精神附著其上,瀰漫其中。

本頭條號"唐詩宋詞有風雲”已簽約維權騎士,嚴禁盜用,違者必究;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