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7 大清帝國:最關鍵的時候選擇了最壞的結果

中國近代國運似乎不佳,總是在最關鍵的歷史關頭,選擇了最壞的結果。

清末新政,即使在今天看來,也還是有看點:以憲政為目標,有清晰的時間表。如果朝廷能審時度勢,著眼於解決民生問題,推進憲政,中國和平轉型為君主立憲的幾率很大。

大清帝國:最關鍵的時候選擇了最壞的結果

但在這關鍵的歷史關頭,碰到了載灃。

載灃是攝政王,相當於皇帝。這位滿清權貴,沒有洞察世界大勢的眼光,卻滿腦子迷信暴力的思想。

1909年,載灃想撤去呂海寰督辦津浦鐵路大臣的職務,讓徐世昌接任。此時張之洞已經重病在身,但聽聞此議後,認為萬不可行,於是帶病入宮勸諫載灃。

載灃聽了張之洞的陳述後,不以為然:這是直隸紳士們的意思。張之洞辯解道:紳士的利益和普通民眾的利益是不同的,此舉為了紳士的利益損害民眾,恐怕會激起民變。

載灃撂下一句狠話:怕什麼,有兵在!

張之洞不由得感嘆:不意竟聞亡國之言。

雖然張之洞感嘆“怕什麼,有兵在”是亡國之言,但在載灃的心中,這卻是最真實的想法:想當年,祖宗入關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遍佈全國的反清暴動都被鎮壓下去了;太平天國波及大半個中國的烽火都被鎮壓下去了。現在大清的軍隊比以前更加強大,還怕你幾個老百姓造反不成?還怕你孫中山那幾個毛賊不成?!你們那幾個毛賊能掀得起什麼風浪!

但歷史就是這樣弔詭:遍佈全國的反清暴動沒有掀翻大清,有上百萬軍隊的太平天國沒有掀翻大清,沒有組織、沒有準備、倉促起事的幾個新兵反而把貌似強大的大清給掀翻了。

大清帝國:最關鍵的時候選擇了最壞的結果

迷信暴力,迷信暴力就可以維持江山萬萬年是近代很多當權者的通病。中國近代總是在最關鍵的歷史關頭,選擇了最壞的結果,原因就在於當權者迷信暴力,講道理講不贏了就用槍桿子發言。

他們不是著眼於根據天理人情來解決問題,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生活,而是相信把提出問題的人解決了,問題就沒有了。

例如有些人讀了《法國大革命》,不是思考如何從政治、經濟、社會的各方面把發生大革命的根源清除掉,如何通過改革避免革命,而是得出結論:法國之所以發生大革命,是因為當時的路易十六太仁慈了,殘暴的路易十五時期反而不會發生大革命。所以要避免大革命的發生,就應該更狠,更殘暴,更肆無忌憚地使用暴力。

大清帝國:最關鍵的時候選擇了最壞的結果

不過,歷史是無情的,當載灃說出“怕什麼,有兵在”之後不到兩年,貌似強大的大清就灰飛煙滅了。

滅亡比人們預料的要來得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