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0 呂思勉<<中國通史>> 中國政治史

第二十章

正確的年代來源於1.正確2.不斷的記載

現代發掘考古,人類使用的工具分為: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

第二十一章

古代的開化

古代皇帝有所謂德號和地號,伏羲,神農都是德號(事業),在今天山東東南。扶桑,日出之地,扶桑國指日本。父子相傳,家天下。

第二十二章

夏殷西周的事蹟

夏的根據地在安徽西部,而逐漸遷徙河南。

商代都城在河南黃河兩案。

周朝在山西向東進

第二十三

春秋戰國的競爭和秦國的統一

古代中原:河南,山東的大部,河北,山西小部。

燕,齊,趙,韓,魏,秦,楚。

秦朝統一的原因:1.西垂開化較晚,風氣誠樸。2.引人耕種,自己的人民參軍,增加了軍力。3.法家政策,抑制貴族勢力,人民有邀功的機會。政治,經濟,文化上本有統一之勢,剛好秦朝運氣好。

第二十四章

古代對於異族的同化

中國民族以同化力聞於天下,漢族很早是個農耕民族,習慣居於平地,其所遇見民族就居住地而言有二:住在山地的成為山戎,多以農業為主,但不如中國進步;一種居於平地,大約是草原上,以畜牧業為主,古稱為騎寇;

文化高-->同化附近民族-->漢族疆域擴展-其他民族散向四方,帶去中原文化;這是中國文化的擴展路徑,古代中國同化異民族的真相。

第二十五章

古代社會的綜述

分工-->合力來征服自然,隨利益衝突產生競爭-->征服-->階級-->才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國家。

內部無矛盾,外部無競爭為孔子所謂大同;孔子的小康和現代的小康社會意義一樣嗎?

第二十六章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

古代阻礙平天下最大的力量是列國的紛爭,秦朝統一後取消封建。郡的設立本來是軍事上的控制點。

1.取消封建(中央集權)。2.接觸武裝。3.統一人民思想,政教合一(焚詩書,為學習法令如今天普及法律概念)。秦始皇未意欲盡滅儒生,乃因有人誹謗秦始皇。

未解決問題,階級造成的內部矛盾:應利害一致,讓底層人民有機會意見即民主。這個人大代表制度,優化稅收制度,平衡資源,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秦朝滅亡的原因:1法家改革後失權階層伺機報復和復舊的希望;2.秦始皇沿襲舊習慣虐待人民滿足自己的奢適(建造阿房宮,到處巡遊;3.統一雖然適應歷史之勢,但當時的人並不認同,認為是反常之態。4。大多數人民的貧困得不到上層的理解和寬容,易被煽動,埋下了禍根。

第二十七章

秦漢間封建整體的返動

史記中含有傳說,陳勝,吳廣起兵於安徽宿縣。韓信的封建思想不認為皇帝可以任意廢除和殺掉諸王侯,所以願意尊漢高祖為皇帝的原因。

第二十八章

漢武帝的內政外交

西南蠻夷,南蠻夷。

秦朝鋪下道路,夯實根基才有漢朝的繁榮。漢朝打敗匈奴:因國力懸殊大,非戰略勝利。通西域源於奢適之心,希望各國朝貢之目的。

真實的漢武帝可能:任人唯親,紀律鬆弛,窮兵黷武,魚肉百姓,殘暴無比,沉溺女色,賦稅重,祈求長生。

第二十九章

前漢的衰亡

漢武帝沉溺女色,感情衝動,無深謀遠慮。趙飛燕,環肥燕瘦。

第三十章

新室的興亡

五德始終,金木水火土。

學術轉折: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天下安,被封為金科玉律。

第三十一章

後漢的衰落

外戚和宦官是後漢亂之源頭。宦官和閹人是兩件事,宦字的初意是在機關中學習,後變為在貴人家中專事伺候人的意思士,刑法氾濫後士大夫可能受宮刑。天生閹或貪慕權勢自宮後進宮,能力和品格好的可以為宦官,宦官成為閹人的代名詞。

良好教育之人遇事訴於理性,其餘大多數人和這一部分出於一定範圍以外的行為,還是受習慣和傳統思想的支配。

無條件加以承認即迷信,給迷信以一種力量的為宗教

上流社會中,受過良好教育,理性發達,不容此等迷信控制。下流社會中各種迷信逐漸結合,形成後世的道教。

第三十二章

後漢的分裂和三國

三國的分裂由兩種心理造成:1.封建的餘習,各忠其君,人心不聚。2.南方風氣的強悍

第三十三章

晉初的形勢

中國自視其國為天下,國家觀念本不甚發達

第三十四章

五胡之亂(上)

N/A

第三十五章

五胡之亂(下)

N/A

第三十六章

南北朝的始末

N/A

南方彪悍

第三十七章

南北朝隋唐間塞外的形勢

中國人握有東西洋航權的時代。

此時代的關係:精神方面,印度佛教為最大;物質方面則西南洋一帶,香藥,寶貨和棉布等輸入中國頗多。

第三十八章

隋唐和唐朝的盛世

胡華和漢化

第三十九章

唐朝的中衰

胡字是匈奴的專稱,後轉移為一切北族,再後來移為西域白種人的專稱。

安祿山雖有強兵但無政治方略

第四十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

沙陀雖號稱突厥,其形狀屬於白種人。

第四十一章

五代十國的興亡和契丹的侵入

內爭引外患

1.外國文明低,完全被同化。2.相反的情況下,我們在異族做大長。3.若與其相當,被異族所用,造成他們的強盛。

關於私德:小信

第四十二章

唐宋時代中國文化的轉變

文化截止西洋文化影響以前,分為三個時期:1.先秦。兩漢的諸子之學。2.魏晉南北朝,隋唐時代的玄學和佛學。3.宋元明大時代的理學。

宋學不適宜於競爭,招外侮。宋學好作誅心之論。

第四十三章

北宋的積弱

急需富國強兵

第四十四章

南宋恢復的無成

民族主義在上流及下流社會中

第四十五章

蒙古大帝國的盛衰

蒙古國是時代的幸運兒,對手太弱突顯蒙古的強大。

第四十六章

漢族的光復事業

N/A

第四十七章

明朝的衰落

封建,私心重引內爭。鄭和下西洋是外交方面沿襲元代的規模,並不是為了尋找建文帝。政治敗壞:1.用刑殘酷。2.宦官專權。

第四十八章

明清的興亡

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摧毀文化和屈服的標識。鄭成功代表漢族在臺灣。

第四十九章

清代的盛衰

清兩度開化,比較狡猾。焚書,文字獄,四庫全書,篡改書籍。中國國情:農業民族不適宜於向外侵略。乾隆皇帝自稱十全老人。

清朝的衰落起於乾隆:本性奢侈,留下江南,耗費無數。貪官曆治大壞,未重用漢族人才。

第五十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

宗教是上層建築,生活基礎不變未能改變我們的生活,反而要適應未的生活。

入侵者物力強,文化低被我們同化未改變我們的生活。我們對西人畏懼心理的原因:1.這個軍事上是畏懼海盜的,因航海技術低。2.中國雖發明火藥,卻未能製成槍炮,船舶比我們的高大。3.西人來的是冒險家,比較暴橫,又傳教增加了中國人的畏忌心理。基督教順從中國風俗,不禁止祭天,祭祖,崇拜孔子等。

第五十一章

漢族的光復運動

中流社會中的人:行動有方策,行動力弱,可傳遞正確的歷史知識到後代。下流社會中國人:行動能力強,缺乏智識,沒方策,易失敗。太平天國,天地會等。

第五十二章

清朝的衰亂

應付叛亂都是舊手段,清朝對漢人不敢任用過重。驕奢淫逸,賣官,無所不為。

第五十三章

清朝的覆亡

中等階級以舊文化為淵源,維新,下等階級以西洋文化,辛亥革命。

第五十四章

革命途中的中國

人心所向,人口,文化大國,資源豐富,有光明前途

1918.9.30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