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夜讀|楊絳《我們仨》: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1997年3月4日,楊絳送走了女兒錢媛。

1998年12月19日,錢鍾書先生去世了。

從此,"我們仨"走散了,家不成家,只是臨時的客棧罷了。

那個留在客棧收拾殘局的人怎麼辦呢?她"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於是有了《我們仨》。

夜读|杨绛《我们仨》: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一、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

對孩子而言,夢可能是童話,是幻想,是插上翅膀在雲端飛翔。

可對老人而言,夢卻是珍惜,是不捨,是離別之際的執手相看淚眼。

1.萬里長夢緣何起

那一天,楊絳先生做了一個夢——她和先生錢鍾書走散了——正是夜幕降臨的時候,在荒無人煙的曠野。

老人們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西方心理學說,夢是人的潛意識的一種表現形式。夢雖是虛幻的,可是夢中的分別是那麼突然,比起現實,夢中的焦慮卻更深切,環境更深沉,心境更孤悽。於是,她"惶急中忽然醒了",看到先生"睡得正酣"呢。

雖是恍然一夢,可那痛太深切,雖醒來,亦久久不能釋懷。她講給先生聽,錢鍾書先生卻之說"那是老人的夢",原來"他也常做"。"老人的夢"是人生步入黃昏,對即將到來的夜幕的恐懼嗎?或許更多的是害怕再見不到眼前人吧。

因為那一句埋怨"怎麼不聲不響地撇下我自顧自走了",於是有了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怎捨得"不聲不響"?怎麼能"自顧自"……

夜读|杨绛《我们仨》: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2.舟船驛站話別離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李白《憶秦娥》

這一場漫長的別離,地點選在了古驛道,那名字"如灞陵道、咸陽道等",不能不讓人聯想到李白的《憶秦娥》。"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尚是生離,"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已是死別。

在第二部分《我們仨走散了》中,處處都是象徵的意象。

在這場漫長的夢中,鍾書接到一通毫不客氣的電話"開會"去了。他選擇了"沒人要的水道"。那水是什麼河?別人走了什麼路呢?如果這一切隱喻著生命的告別,水或許就是忘川吧。別人都走了奈何橋,喝了孟婆湯,而他獨獨選擇了乘舟擺渡。傳說忘川上有一個擺渡人,只渡有緣者。乘渡船過忘川的人可以不忘前生。不知道楊絳先生是否也知道這個傳說呢?然而"作者不必然,讀者何必不然",九微寧願作此理解,許他們三生三世不忘前塵的情緣。

這一路上,鍾書乘船,"我"住客棧,日落前必須返回。是不是很像"陰陽兩隔"?而那舟行的目的地是人生的"永宅",生者不過是人世間的過客,一切的居所不過是客棧。

阿圓的人生最先走到了重點,於是她的"病好了"。鍾書叫她"回家去",不是三里河,也不是西石槽,"回她自己家去"。於是女兒拉著孃的手,說:"娘,你曾經有一個女兒,現在她要回去了……"

"這一路上長亭短亭都已改建成客棧了"。長亭連短亭,何處是歸程?

夜读|杨绛《我们仨》: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3.夢中幻影照現實

一夢已隔山河,再夢恍若隔世。情深自是無語,情熾反見心傷。——溫左琴教授的論文《題記》

有人說楊絳先生感情剋制,能夠用平和的筆觸書寫女兒和丈夫的先後離世。可我卻分明看到痛徹心扉的哀傷,和不願面對的痛苦。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為引子,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多是回憶的甜蜜日常,唯獨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觸及那痛徹心扉的別離。可是在此部分的開頭,她說:"這是一個'萬里長夢'。夢境歷歷如真,醒來還如在夢中。但夢畢竟是夢,徹頭徹尾完全是夢。"她用夢給這段痛苦包裹了糖衣,完成了自我保護的隔離。

1994年,錢鍾書先生生病住進醫院,夢中則是一個惱人的電話將他叫去"開會"。錢鍾書先生纏綿病榻,夢中則是臥在船上,多半時間都是昏昏入睡的。後來女兒也病了,於是在夢中他們腦門"熱辣辣的"。"鍾書手背上有一塊青紫",也是長期打吊針的痕跡。後來女兒也病倒了,奔波於兩個病人之間的楊絳在夢中化作一個"夢中夢",女兒和先生一天天病重,楊絳先生從一個輕靈的夢,一天天變成了沉重的噩夢。一直到女兒"回家"了,艄公艄婆擺渡著鍾書走了……

還記得夢中的船號嗎?311,那正是錢鍾書先生的病房號。

二、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

如果幸福的家庭有個模範的話,錢鍾書先生一家應該可以算是了。對於這一點,楊絳先生很自豪,他說"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為是我們仨","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

夜读|杨绛《我们仨》: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1.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

一個家庭幸福的秘訣,被楊絳先生一語道破:"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世俗總以為,男人要當家裡的頂樑柱。可是錢鍾書先生偏偏是個除了做學問,生活能力極差的人。在妻子生產住院期間,他常常"做壞事",打翻墨水瓶,弄壞門軸,砸壞點燈……楊絳先生總是一句話,"不要緊,我會修",讓他放下心來。

如果以為錢鍾書先生事事要靠妻子,則又走入另一個誤區。楊絳先生怕鬼,走夜路總要錢先生陪著。做菜如果有活蝦,需要剪掉須和腳,也只得錢先生出手。楊絳先生生產期間,十指不沾陽春水的錢先生還學會了燉雞湯,"剝了碧綠的嫩蠶豆瓣,煮在湯裡,盛在碗裡",端給她吃。

多數時候,女兒總是最需要保護的一個。可是當錢鍾書先生因為工作要"住到城裡"的時候,卻囑咐女兒"好好照管媽媽"。於是懂事的女兒會細心地把煤球裡貓屎摳乾淨,因為媽媽怕觸摸貓屎。

三個人,每個人都做著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都真心地為"我們"付出。這才是"我們仨"。

2.好的生活需要經營

錢鍾書先生曾經評價楊絳先生為"最賢的妻,最才的女"。要贏得這樣的讚譽並不容易。所幸本書是楊絳先生的第一視角,可以管窺她經營家庭生活之道。

眾所周知,最初錢鍾書先生的父親並不滿意這樁婚姻,後來因為看了二人的通信才接受了這個兒媳婦。但婚後如何經營才是家庭和睦最關鍵的地方。

首先,從巴黎回國的楊絳經常帶著女兒去婆婆家"做媳婦"。也就是"帶些孝敬婆婆的東西,過去看望一下,和妯娌、小姑子說說話"。楊絳先生是很愛惜時間的人。在英國的時候,錢鍾書先生來客人害她"犧牲三兩個小時的閱讀,勉力做賢妻"都會讓她"心裡暗暗叫苦"。想必"做媳婦"於她而言也不是什麼輕鬆差事,可那是她的"本分",她並沒有"暗暗叫苦",只是本本分分地做了。

其實,楊絳先生的經營之道與家教是分不開的。當時,錢鍾書先生正在清華教書,父親大人卻向讓他到藍田當英文系主任。楊絳認為從道理來講,在清華尚不滿一年,應該教下去。她想為此事爭執一下,將這打算告訴了自己的父親。父親用"沉默"的方式引啟了她的深思——"一個人的出處去就,是一輩子的大師,當由自己抉擇,我只能陳說我的道理,不該干預;尤其不該強他反抗父母"。這或許是二人恩愛多年的秘訣吧。

夜读|杨绛《我们仨》: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3.知識分子的堅守

錢鍾書和楊絳先生是純粹的知識分子,有著知識分子的氣節和堅守。

新中國成立的時候,許多人逃跑了,他們卻不。並不是沒有去處,也不僅是捨不得父母親人,更重要的是他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文字,愛祖國的語言。""是倔強的中國老百姓,不願做外國人"。

工作中,有人在背後"捅刀子",錢鍾書先生總是豁達地說,"不要愁,他也未必能隨心"。楊絳曾經翻譯過英國詩人蘭德的詩《生與死》:我與誰都不爭,與誰爭都不屑(I strove with none, for none was worth my strife)。或許這句詩詮釋了他們的心境。

三、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在甜蜜的回憶中,楊絳先生又重溫了"我們仨"溫暖。但是回到現實,我們仨"那麼輕易地失散了"。面對死神,人是如此渺小無力,童話裡都是騙人的,人間也沒有永遠,那忘川彼岸才是"永宅"。

"以前當作家的寓所,成為旅途的客棧。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人生如夢,如夢幻泡影。

在楊絳先生的心裡,"我們仨"何嘗分開過?這一場離別不過是一場夢。

(LKX)

夜读|杨绛《我们仨》: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