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在没有炮兵雷达的时候,是怎么判断对方炮兵在哪的?

三只萌新工作室


没有炮兵雷达的时候,有经验的炮兵可以通过停声音大致判断出炮弹来袭的方向和炮弹落点,但没办法准确判断敌方炮兵的距离,所以还需要及时派出炮兵侦察员,就是集结号里赵二斗干的那个活。炮兵侦察员找到敌方炮兵后,对地方炮兵阵地进行测距,然后根据自身坐标和己方炮兵阵地的坐标,可以通过三角函数快速计算出敌方炮兵阵地相对己方炮兵阵地的方位和距离,然后引导己方炮兵进行反击。所以定位敌方炮兵的三要素:网格地图,侦察员,带测距功能的观察镜。反击的时候可以告诉炮兵方位和距离,也可以直接把应该覆盖地图上哪几个格子报给炮兵。



德国的SF.14.Z 炮兵侦察镜

加拿大士兵使用的炮兵侦察镜

炮兵使用的地图,是一种网格化地图,覆盖时一般时可以报格子坐标来覆盖


不过这对炮兵观察员本身的素质要求还是比较高的,而且人毕竟不是100%可靠的,对方的炮兵如果隐蔽的好,实际作战中没法准确找到对面炮兵阵地的情况也不是没有。

今天炮兵雷达已经普及,定位起来已经方便多了。现在除了炮兵雷达,还有一种技术,就是麦克风阵列定位法。通过在不同位置部署麦克风形成的被动声源定位系统,可以较为准确计算出炮弹的飞行轨迹和落点。美国也拿这种技术用在装甲车上,来定位敌方狙击手的方向。

可以侦测炮弹来袭方向和落点的被动声源定位系统


宣仔


1949年1月间,东北野战军某炮兵部队的侦察连长,带着一个报务员、一个炮兵见习参谋、一个侦察兵组成“炮兵观察小组”,在总攻之前潜入天津城区进行观测,为东野炮群指示方位,这就是最原始的判断敌人炮兵位置的观测手段,结果同志们打野救人去了,嗯,这就是《解放·终极营救》。



片中关于炮兵观察的军事专业展现出三个要素,第一是观测小组要爬楼登上制高点,这是炮兵观察的基本条件,同样敌人的炮兵也是如此(小组成员因此直接被轰掉楼下一个),以保证视野开阔。第二是望远镜稍微业余了些,要用专业的“炮队镜”。第三就是得有电台或者步话机,随时跟后方炮群进行联络,报告坐标和炮击效果。


先说炮兵雷达,它的准确称谓是“炮兵侦校定位雷达”,也有的产品称为“反炮兵雷达”,基本原理就是通过雷达反射波,根据敌方炮弹的落点和轨迹,来计算和追踪其发射阵地的位置,为己方的炮火反制提供精确坐标资料。炮兵雷达甚至可以判断出对方火炮的口径,一般用于定位15公里到30公里范围的重炮(榴弹炮或者火箭炮等)阵地,误差半径在8到12米左右。



最早研制炮兵雷达的是美国,大约在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左右开始,越战时投入实战,基本上越军大口径榴弹炮一开火,就会被美军炮兵定位雷达捕捉到大概位置,然后美军的重炮和飞机就一涌而上进行打击,因此战场效能还是不错的。但是炮兵定位雷达也有缺点,那就是近距离是盲区,同时不能观察到炮击效果从而及时修正,还是需要人力观察和炮兵校射飞机来辅助。


所以在炮兵雷达没有问世的二战时期,主要还是依靠炮兵观察员的肉眼搜索和小型炮兵校射飞机的巡航,而炮兵观察员最专业的家伙什当然就是“炮队镜”。炮队镜是由两个单目镜筒组成的,为了防止观察员遭敌火力袭击,一般设置成为双筒的潜望镜,这样观察员便可以躲在战壕或者掩体里面,从容地搜索和定位敌方炮兵阵地。



当然,炮队镜也可以成为司令部人员观察战场、搜索目标和侦察地形的专业用具,二战影视中的苏德两军高级指挥官,大多用炮队镜观察敌情,既安全又清晰,放大倍数可在8到16之间。炮兵则主要用来观察和测定敌炮阵地、观察射击效果和测定弹着点偏差量等等,至于炮队镜太专业的密位啊、仰角啊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我军在战争年代装备的炮队镜较少,主要原因是对手也比较落后,尤其是日本人把“九三式八倍炮队镜”那是当成宝贝的,即便投降之前也多半毁掉了,所以东野剿获的也不是很多。“九三式炮队镜”又被称为“重观炮队镜”,是日军山炮和野炮兵重观测车的制式装备,全重29斤,质量也相当可以,一直到抗美援朝时我军还在使用。



八路军缴获的第一架“九三式炮队镜”,是陈赓将军的386旅在1939年2月的“香城固伏击战”中得手的,当时干掉了日军一个步兵中队和一个炮兵中队。至于炮兵校射飞机,解放前我军肯定没有条件装备的,苏德两军战场上配备很多,那毕竟是现代化的大炮兵战争。日军的炮校飞机则主要配备给了正面战场的野战部队,比如第11军、第23军等等,因为八路军也没什么炮群可以侦察。


为了弥补肉眼观察、炮校飞机两者之间的盲区,日军在抗战时期还使用了观测气球,观察员站的更高、看的更稳定,这本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产物(法国人发明的),但鬼子欺负中国军队没有制空权,所以也敢放胆使用。比如1937年淞沪会战的时候,日军炮兵就升起了观测气球,用以对中国军队的炮兵阵地进行观察和测距,这玩意虽比较古老,但是它一般升起在日军阵地的后方,尽管其防护能力特别之差,但普通的步机枪射程都不足以干掉它。



后来在日寇进攻南京时,就在城外升起了几十个气球(编有专门的气球中队)观察南京城的部署,日寇凭借着气球观察得到的准确信息,再指挥炮兵开火,所以炮弹就像长了眼睛一样射向抗日军队的阵地。这就是我们技术和装备落后的结果,同样是这玩意,在1939年的诺门坎战场上,鬼子只要升起来就会遭到苏军飞机的射击,那么大一个薄皮氢气球,飞机扫射非常轻松,所以日军后来都不敢用了。


现代科军事技的发达,侦测敌方炮兵阵地就更简单了,高空有卫星、低空有无人机、地面有相控雷达,再加上先进的计算机(测算+火控)系统,定位和测距非常简单迅速,炮兵阵地那是无处遁形的。


度度狼gg


如今无论自行火炮还是牵引式火炮都非常强调机动性,行进间急停射击,打一炮换一个地方,从目标获取、火力协调、射击到撤离阵地不超过3分钟。

之所以这样苛刻,是因为现代炮兵反击速度实在太快了。在各种炮位侦察校射雷达、移动目标侦测雷达和先进计算机加持下,反炮兵火力5秒之内就能定位目标,1分钟内炮火就覆盖过来。

再像以前那样慢悠悠的开炮、转移阵地是万万不行的。

不过现代炮侦雷达虽然反应速度快,极大的改变了炮战面貌,但也不是完美无缺、包打天下的装备。因为:

1、雷达受各种自然环境限制,如地形、雨雪雾霾等天气影响,定位精度仍然不足,不能满足精确射击要要。

对近距离迫击炮定位还比较精确,如瑞典“亚瑟-A” 反炮兵雷达对迫击炮定位精度在8*12米范围内,炮火覆盖就能摧毁目标。

▲瑞典爱立信研制的亚瑟反炮兵雷达

但对远距离榴弹炮、加农炮、火箭炮等目标,炮侦雷达的定位范围就较为宽泛,大于炮阵地范围,达不到精确射击要求。

2、各种身管火炮都有冷炮发射问题,身管、发射药在适应过程中导致首轮发射弹着点散布较大,难以直接命中目标,给对手留下躲避时间。

再加上飞行距离越远,炮弹受风速、重力、地球自转等因素影响越大,弹着点散布也越大。

所以在敌方炮兵快速机动情况下,首轮炮击杀伤程度有限。敌方自行火炮完全可以在极速射后1分钟内转移到200米之外,从而远离反击炮火覆盖。

▲美国TPQ-37型远程炮位侦校雷达作战示意

3、己方炮兵射击时还要时刻提防对方反击。尤其炮侦雷达是个非常拉仇恨的家伙,是对方重点清除和打击的装备。

炮侦雷达属于主动雷达,容易受干扰和攻击。敌方可以用雷达干扰机干扰,也可以用雷达侦察机交会定位测定坐标,发起火力反击。如果打不着敌人反而被敌人反击成功,那就亏大了。

▲无人机搭配反辐射导弹

所以直到今天,想消灭敌方一个炮兵群也不轻松,在没有炮侦雷达的年代就更加困难。二战时,在战术合理的情况下压制敌方一个炮兵连也要上百发炮弹,摧毁一门炮更需要几百发炮弹才行。

如1941-1944年间,苏军和德军在列宁格勒打了三年艰苦炮战,用尽了各种装备和战术。为了消灭德军2门170毫米火炮,苏军用8门130毫米铁道炮发射了300多枚炮弹,才摧毁1门。其难度可见一斑。

▲一战时德军的弹幕射击计划图

那没有炮侦雷达的年代里,炮兵又如何进行反炮兵作战呢?

没有先进科技,就用人力、战术和大量弹药来弥补。一、二战时期,仅发现敌方炮阵地就要大量人力和复杂战术,精度还不高,需要大量火力覆盖来压制和摧毁。

1、光学侦测。

光学侦测适用于近距离炮战。在目视通视的情况下,安排多个观察员用望远镜、炮队镜等光学观测设备监测敌方开火时产生的浓烟、炮口闪光等现象,再通过交会定位确定敌方阵地,引导己方火炮攻击。

▲莫斯科保卫战中的苏军观察员

一条光测基线建立后,正面宽度约6-10千米,侦察距离约10-15千米。

光学侦测距离近,受天气影响大,复杂地形及丛林地带中效果不佳。敌方多门火炮同时开火时,观察员也来不及分辨目标,无法定位,所以要和其他方式配合使用。

2、声测侦察。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侦测方式,直到今天仍在很多国家使用。

它是被动侦测方式,不发出任何声音,只用拾音器或大喇叭接收敌方开火时产生的脉冲声波,通过量取多个声测站接收声音的时间差,经过一系列计算得出火炮坐标。具有作业隐蔽、抗干扰能力强、不受能见度限制、能侦察隐蔽物后方的敌人火炮等优点。

▲列宁格勒保卫战中苏军的听音装备

整个声测站由多个声测哨和计算中心组成,各声测哨间相距约1000米,用有线电缆连接起来。声测阵型展开后正面宽度约10千米,对迫击炮侦察距离3~5千米,对加农炮、榴弹炮侦察距离15~20千米,定位精度约100-300米。

声测侦察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就出现了,一开始用于反炮兵作战,后来又应用到防空领域,监听敌人飞机。

当时的侦测设备很原始,各种各样的大喇叭就像大耳朵一样,看起来颇有喜感。二战中,美军有75%的反炮兵侦察是通过声音侦察方式实现的。

▲像两个大耳朵

后来声测设备不断完善,从早期的有线连接变成无线连接,计算中心也由人力改成计算机。反应时间大大提高,确定目标时间缩短到5~15秒。

80年代后,各国又积极开发新型声测器材。美国研发的“帕尔斯”声测器材,使用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处理信号,能同时监听多个目标,并在显示器上将敌方炮阵地坐标标出来。未来,声测侦察仍将发挥重大作用。

3、航空侦察。

地面侦测终归受地形、环境、距离、视野等各方面限制,航空侦察就能很好的弥补缺点。它极大的拓展了侦察范围,提高准确性。现代无人机能侦察 40-50千米外的敌方炮兵阵地。

一、二战时期没这种技术,各国就用大型气球载人侦察,也为己方火炮校射。

▲载人气球

新兴的飞机也加入到侦察阵营中来,是其重要任务之一。苏德炮战中,苏军用伊尔-2炮兵校射飞机侦察德军火炮。对必须要摧毁的重点目标,还直接从空中打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伊尔-2飞行坦克

4、日常观察和判断分析。

战场上,双方都对敌方仔细观察,从任何蛛丝马迹中推断炮阵地方位。如重型火炮群体型庞大,需要平整坚实的地形部署,不可能出现在陡峭山坡、松软湿地和沙滩中。

炮群需要大量物质、弹药补给,通常会依托公路构建。若某天观察员发现公路附近人员、物资异常调动,就有可能是敌人在新建炮阵地。

▲紧靠公路的火炮阵地

另外,从一些隐蔽地形和植被变化也能发现敌方观察所和炮阵地迹象。甚至通过弹坑大小、散布,也能推断敌方火炮种类、口径和大体发射位置。这些工作需要平时大量培训和练习才能完成。

但就算有众多设备和战术,反炮兵仍然不容易。

因为“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敌人不会呆在那里让你猛炸,他们也会进行各种伪装和防御,如:

1、构筑各种混凝土和土木工事,将火炮和人员藏在其中。炮火来袭时,人员躲避。大炮钢筋铁骨,不怕冲击波和破片打击,除非准确命中,否则很难摧毁一门火炮。

▲防御工事

就算被炸伤,修复一门火炮也不算困难。只要人员伤亡不大,火力点随时可以复活。

2、布置假阵地、制造烟雾、利用伪装物掩盖真正的射击点。真假阵地同时开火,用声音、烟雾和闪光混淆对方判断。

多门火炮同时开火时,光学侦测、声音侦测都会因环境恶劣和数据急剧增多而无法给出准确坐标。和风漫谈原创,禁止抄袭。

3、构筑多个备用阵地,火炮在其间机动转移。反击速度稍慢一点,敌方就转移到下一备用阵地去了。

▲各种打击体系

综上,战场上反炮兵非常困难,很多时候只是压制射击,需要大量弹药支持。没有炮侦雷达的年代,每一次反炮兵作战都需要周密计划、精确部署,再加上优秀指挥才能取得战果。

纵然今天有先进雷达,反炮兵仍然是一项系统、复杂、多单位协作的任务。炮兵是技术兵种,指挥、侦察、射击各环节都需要大量专业人才,是当之无愧的“战争之神”!


和风漫谈


很多人回答是靠声音来辨别,其实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很多人都相信这件事情的。

在1913年一个德国军官申请了利用麦克风阵列侦测炮兵方位的专利。

在数公里的范围内放置多个麦克风,统一进行录音,然后播放出来,用秒表计算不同的麦克风所接受到的炮声时间差,然后再利用三角定位法来判定对方炮兵阵地的位置。


听起来似乎很合理,而且在一战和二战期间德国也一直在用这个方式搜索盟军的炮兵。

在一战结束后,1920年的时候法国甚至也按照这个专利做了自己的炮兵侦测系统。

现在还在博物馆里面摆放着呢。

但是问题点在于,当时的技术很难分辨出炮声和回声,并且计算的精度也达不到测定精确距离所要求的测量精度。

而炮兵阵地的范围其实都并不大。

精度差了几百米根本对人家的炮兵阵地没有任何威胁,所以啊在二战中期德国和盟国也就完全不用这种技术来侦测对方的炮兵阵地了,而是直接派侦察机去找炮兵阵地。发现炮兵阵地后,侦察机会呼叫己方火炮进行射击,这时侦察机再根据弹着点的偏差不断的给后方信息,让后方修正火炮射击方位。


直到二战结束后,50-60年代,电子技术、晶体管的出现才让电子设备可以精确的测定炮弹声音的定位数据。然而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炮兵定位雷达就被制造出来了。

也就没必要用其他的方式再侦测炮兵阵地了。


军武数据库


火炮是战争中非常重要的压制性武器,它的破坏力极强,利用火炮对敌方阵地进行轰炸,可以大大提高战争的胜利几率。当然,有了火炮就会有反火炮作战策略,双方会想尽各种各样的办法摧毁对方的火炮阵地,这样才能大大提高自己的优势。在摧毁火炮阵地时,炮兵雷达是很重要的装备。

炮兵雷达能够在对方发出火炮之后,根据对方火炮的参数以及弹道,精准地计算出对方火炮阵地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引导我方火炮进行准确的攻击,摧毁敌方火炮阵地。但是炮兵雷达并不是一直存在的,如果没有炮兵雷达的话,又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判断炮兵在哪的呢?

一、侦察兵侦查

第一种方法便是侦察兵。这也是最原始、最传统的侦查方法。在作战之前,先派出侦察兵潜入到敌方的控制区域内,探测敌方火炮阵地以及其他的作战和准备情况,再将探测到的数据传回到我军。这样在作战的时候,就能知道敌人内部的具体情况,提高作战胜利的可能性。虽然这种方法比较传统,但是也要求侦察兵有极强的单兵作战能力,以及侦察能力和渗透能力。与此同时,侦察兵的任务也极其凶险,稍微不小心可能就有去无回。

二、老兵的经验与侦察兵的测量相配合

此外,一些老兵也能够凭耳朵和经验,大致判断出敌方火炮阵地的位置和方向,但是无法确切地测量出距离敌方炮火炮阵地到底多远。这时候侦察兵就要出场了,侦察兵可以在找到敌方的炮兵之后,利用己方坐标和敌方坐标,以及三角函数等,来测量出我方火炮阵地与敌方火炮阵地的距离,以此引导炮兵进行精准的攻打。当然这个对有经验的老炮兵要求也挺高,并不是人人都能担任的。

三、空中侦查

再一个方法是空中侦查。在飞机没有出现之前,空中侦察就已经开始用于作战了,那个时候主要借助气球将人升到空中。或者在气球下面放个篮子,供人乘坐,类似于今天的热气球。自从飞机开始用于战争之后,就赋予了它侦察的重要任务。

侦查时也不只是侦查对方的火炮阵地位置,还会侦查武器装备、作战人数等。

甚至可以测量出敌方火炮的落地点,以此修正我方的作战策略和炮兵射击。在一开始,火炮阵地都比较固定,因此利用航空侦察来侦测对方的火炮阵地还是挺有优势的。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航空侦察的弊端也越来越暴露出来,面临着很大的威胁和挑战。

四、卫星与无人机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卫星和无人机也逐渐开始用于侦查。卫星在侦查敌方的火炮阵地时,具有较强的精准性,而且覆盖面积比较大,数据的可靠性比较强。无人机也是很重要的侦查手段,无人机运作灵活,而且隐蔽性比较强,可以与侦察兵相配合。

战场是瞬息万变的,作战手段和作战武器也是不断发展的,虽然说炮兵雷达能够在摧毁敌方火炮阵地上起很大的作用,但是并不是说离开了炮兵雷达就无法摧毁敌方的火炮阵地。武器装备是重要的作战要素,但是不是唯一重要的作战要素。即便没有炮兵雷达,也可以用其他的各种方法来探测火炮阵地。

五、不断发展的战场与装备

如今这个年代什么东西都发展得很快,火炮也是如此,现代自行火炮可以实现随打随走,因此阵地也不是固定的,一些比较落后的侦测方法已经没有用了。这大大提高了火炮的生存几率,以及勘测的难度。同样地,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技术装备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的战争已经不像古时候一样,只靠拼蛮力拼计谋了,作战武器在很大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战争的进程。尤其是二战时期,有些战争之所以悬殊,除了人力因素还有武器装备。落后的武器装备对上先进的武器,几乎就没有胜利的可能了。因此我们在看一些抗战剧的时候也会看到,战争胜利之后剿灭敌人的武器装备都要上交给军队。

就算是在现代,各个国家也从来没有轻视过对武器装备的开发与研究。就像我们国家,虽然我们爱好和平,但是也会利用先进的武器装备武装军队提升战斗力,我们的装备并不是用来作战的,这是保证我们国家利益的一个重要举措。


闲来读史


没有炮兵雷达的情况下,侦察对方的炮兵阵地,一般是两种办法,一个是看,一个是听。


设立炮兵观察哨是最基础的侦察手段,使用的就是这些炮队镜

、方向盘、望远镜。
无人机或者原来的炮兵校射飞机也是用来看的。

先说看的,看就是在阵地的前沿大量设置观察哨,使用望远镜、炮队镜还有方向盘一类的观察器材,用眼睛看,主要是观察炮兵发射的特征,比如火光烟尘什么的。观察哨一般设在高地上,这样便于观察,当然观察哨有的是设置在敌后,那样就是侦察兵的活了。

除了观察哨,还有空中侦察,这也是看,就是从空中看,一开始的时候是用气球,把人放在气球的吊篮里边,升到空中去看,后来就是使用小飞机了,象苏霍伊一开始就是给苏联炮兵设计了一个苏-2炮兵侦察飞机,除了观察对方的炮兵阵地,还可以观察炮弹的弹着点,修正炮兵的射击。当然还有各种专业的侦察机,没事给地面拍照片什么的。


声测器材。
美军的声测站。

除了看还有听,就是声测,利用火炮发射的巨大声响来发展对方的炮兵阵地,这种声测系统通常是和观察哨布置在一起,使用声测站来进行测量。声测在有雾霾的时候比比较好用。

这些办法是炮兵侦察比较老的手段,现在看还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手段,现在空中看还包括了无人机的照片,而且现在无人机可以实现实时的图像传输。声测现在用的比较少了,不过这些手段都是被动手段,自己不发射无线电波,侦察的隐蔽性好。


红色手电筒


▲在雷达扫瞄范围和距离内,出现任何目标,都能快速被锁定。

能工巧匠不用尺子也能打桌子,这是因为心里有把尺子,工具都是人类造。对于军事来说,再高级的装备,都来战争实践的产物,比如反炮兵雷达。有了它,对方只要一开火,就会暴露。雷达依其弹道,能迅速准确地测算出其距离和方位,并自动装定好射击诸元,开火即可实现压制。

▲炮兵指挥车内部

没有炮兵雷达的时候,要用人工来测算,速度自然没有雷达快,再神的老炮兵,也跟不上计算机,装备雷达正是与时俱进的结果。有雷达也要预防雷达被炸毁的时候,人工测算到啥时也少不了。

▲炮兵测地作业,边观察并把数据传送给炮阵地。

过去的炮兵射击,分为阵地和前观两大块,二者加在一起,就能加快诸元测算。很厉害的观测兵,能预估预判对方有可能部署炮火的位置,再通过观察,即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找到敌方炮阵地。这样往往对方还没有开火,或准备开火时,即被我方炮兵反覆盖。所以装备雷达,只对瞬时出现的炮阵地有意义。换个说法是,就是装备了炮瞄雷达,也只能是一个辅助工具,不能把雷达看得太神了。

▲没雷达就不打仗了吗?照打不误。

炮兵作战,有了先进的装备,作用是大,但不能过度依赖装备,这就是人们通常说要打胜仗靠的永远是人的意义所在,人的能动作用永远是第一位的致胜之因。再有就是,炮兵打仗靠配合,是有效发挥集体力量的结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池,即会造成整门炮的战斗失利。

炮兵装备越来越先进,但也从来没有忽视了炮兵队伍本身的建设。当代炮兵已建立起地面炮火体系,炮本身只是其中的战斗平台之一,正是科技日益进步的结果。但是建立一支强大的炮兵队伍,仍是首要任务。


魂舞大漠


反炮雷达出现前,传统是目视观察法,凭目力加望远镜搜索火炮阵地或发射迹象如火光、炮烟,或车辆、人员的活动等。但是对方炮兵也知道你怎么找他,会尽力让你看不到,再加上炮阵地一般远离前线,所以目力发现对方炮兵阵地的概率低,以苏军统计炮兵损失率仅百分之几相当安全。

后来为了克服目力搜索的局限性,发展出了声测法:炮阵地你藏得住,炮声你藏不住!据美军在朝鲜战场上的统计,所发现的中朝炮兵阵地,2/3是用声测法远超望远镜和飞机拍照,声测功效可见一斑。

但声测法也有局限,受山地回声和距离远的影响定位误差大。后来又想出新办法:炮弹弹道你也藏不住,那我就观察它!剩下就是怎么观测弹道的问题了。雷达不受白天黑夜天气的影响能全天观测无疑是理想手段。但是雷达技术发展到可观察到一瞬而过的炮弹也是要花不少硬功夫:飞机那样的大目标对雷达反射强容易发现;飞鸟那样的小目标虽然信号弱但速度慢,把弱信号做时间累积还是能看出来;炮弹这种又小又快的目标最难测了。所以雷达技术一般的国家造得出反飞机雷达,造不出反炮雷达。


hjf1390lt


炮兵雷达又称炮兵侦查定位雷达,它的主要作用是在敌方火炮开火后,利用雷达技术,跟踪敌方的炮弹参数,根据炮弹的弹道,对敌方火炮阵地进行精确定位,引导我方火炮进行攻击。由于火炮是非常重要的火力压制武器,所以被称为战争之神。如果可以成功压制或干掉敌方火炮阵地,那无疑会给我方的作战提供极大优势。如果没有炮兵雷达的话,又有什么方法可以判断敌方的火炮位置呢?

(火炮是主要的火力压制武器)

(辛柏林炮兵雷达)

炮兵雷达虽然具备很强的探测能力,但也会受到地形的影响。所以在实际作战中,炮兵并不会完全依赖炮兵雷达。炮兵雷达首次实战是在越战的溪山战役期间,在炮兵雷达没有发明的时代,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来判断敌方的火炮位置。

(越战中美军的炮兵雷达)

首先,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依靠侦察兵进行前期侦查。侦察兵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潜入敌方控制区,侦查敌方的火炮阵地,并将情报发回指挥部。因此,侦察兵自然需要极高的单兵作战能力,还要具备极强的渗透和侦查能力,以便可以顺利完成侦查任务。

(侦察兵)

其次,那就是要靠航空侦查了。飞机自一战就开始用于航空侦查,其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侦查敌方的火炮阵地。由于火炮阵地相对比较固定,目标也比较大,所以依靠航空侦查还是非常有优势。不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随着防空武器和战场伪装技术的发展,航空侦查所受的局限性和风险也越来越大。

(飞机从一战就开始承担空中侦查任务)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卫星侦查和无人机侦查的出现,也为发现火炮阵地的位置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卫星侦查可以覆盖很大面积,而且安全性高,可靠性强,精度也高。无人机侦查则更为灵活多变,战场隐蔽性强,可以与侦查兵或特种兵配合使用。

(卫星侦查)

(无人机侦查)

随着技术的发展,对于火炮阵地位置的侦查手段也在不断进步。相应的现代火炮系统的反侦察能力和机动性也在不断提高。现代自行火炮已经可以随打随走,可以随时变换位置,使得生存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现代战争已经进入了信息化作战时代,针对火炮阵地的侦查与反侦查对抗会一直持续下去。


战情解码


第二种是直接探测对方炮兵阵地,不过这个模式实战中的作用不大,因为炮兵阵地都有隐蔽措施,而且如果受地形遮挡也无法寻找。第一种的地炮雷达模式现在也受到了挑战,原因就是自行化火炮的发展,具备及打及撤,变换阵地,这样就给反击带来了困难。无人机,卫星技术的发展是战场敌情获得的重要手段,另外,发现后的快速反击是决定能否消灭对方地炮的重要环节,因此,对付机械化作战模式的地炮部队,需要信息化体系的支持才能获得实战效果,这也是为什么部队作战模式从机械化迈向信息化体系作战的原因,一句话,节奏都快了,必须具备以快制快的本领。



地炮的发展可不是天生就有雷达、信息化体系支持的。早期如何能够找到对方的地炮阵地呢?下面就说说这个问题。我们都知道,过去部队中都有侦察兵,现在依然有,也都知道侦察兵都是有点功夫,擒拿格斗、武装泅渡、敌后侦察、化妆侦察、抓舌头(俘虏)等等,很神秘。侦察兵们为什么要抓舌头?刺探情报,侦察兵被喻为首长的耳目,没有雷达、卫星、等等新技术前,指挥员如何制定作战计划?怎么能知道对方有多少人,什么装备,等等信息都来自于侦察兵。可以说是侦察兵在指导指挥官在制定作战布署。早期的侦察兵非常重要,没有侦察兵指挥官们就是聋子、瞎子。




地炮阵地也是侦察兵们重点寻找的目标,敌后侦察是侦察兵八大训练科目之一,就是渗透敌后去寻找炮兵阵地。早期的炮兵阵地并不难寻找,通常的阵地设置都和前沿阵地有一个大致固定的距离,而且车辆、马匹来往也容易判断,还有就是阵地设置后基本不动,不会像现在到处乱跑。最困难的是怎么进去,这是最难的,所以,侦察兵们才训练一些本领,单兵技能要求高,遇山攀登,遇水泅渡。侦察兵把侦察到的敌情信息通过电台后送到指挥所,侦察兵都需要会地形学,识图用图,这是有电台才能做到的,没有电台怎么办呢?



早期没有电台,都是侦察兵把目标标注在地图上,然后送回情报,信鸽也是一个情报传递的手段。感觉是不是很原始,但确实是这样的,全部依靠侦察人员。空中侦察起源也非常早,没有雷达时就有了飞机,飞机用于战场早期就是搞侦察的,开到战场上看看对方的兵力部署情况,火炮阵地在什么地方了,标在地图上,回来告诉指挥官。早期就是这样寻找对方炮兵阵地的,寻找炮兵阵地也是一个首要任务。战争催生武器装备的发展,而这种发展是侦察与反侦察共存的。正是这样的矛盾相生相克才促进了武器装备的发展进步。目前已经形成了陆海空天电网的信息化作战模式,战争节奏更加快速而精准,当然,反制手段也更加有效,所以,矛盾对抗还要继续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