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和信念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非假追真


概念,是语言表达最重要的成分。没有概念,我们就得用一大堆语言描述一个事情。针对这个问题,先哲们发明了逻辑学。如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中国古代公孙龙、惠施的“名学”。他们告诉我们如何把一箩筐事物统归在一个词、名之下,如把牛马羊等等同归于“动物”名下。在哲学上叫抽象。一个人思维水平的高低直接与抽象能力相关。但是,如果太抽象了让人听不懂怎么办?不用担心,有办法。比如,人是不是动物?当然是。可不能和猪马牛羊没有区别称呼吧!在此情况下,逻辑学根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把概念做出“属”和“种差”的区分。“动物”是“属”,人是“种差”,大概念之下有小概念。据此,亚里士多德把人这个概念定义为“人是理性的动物”。

说到此我们就不难看出“信仰”和“信念”的区别不过是“属”与“种差”的关系,即大概念和小概念的关系。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就是一个“信”字,表示对认识对象的确认无疑。不过,从外延上讲,这个“信”所涵盖的范围是不一样的。信仰往往看到最终的目标,也称为“终极关怀”,如宗教。而信念则相对较远的目标,如政治理念。前者是超理性的范围,后者是理性的范围。前者不需要理性推理、不得怀疑,否则就不是信仰。后者必须则经过人的理性判断为真才相信,要有一个学习、思考的过程。

经过这番逻辑原理分析对这两个概念还有疑惑的话,只能举例说明了。我们可以把信仰比作一个遥远的家,把信念比作回家路上的驿站。


Kant孟


信仰与信念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信念”与“信仰”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厘清二者之异同,不仅具有学理上的价值,而且对我国当前的理想、信念、信仰教育以及“四信”(信仰、信念、信任、信心)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信仰与信念的区别如下:

1、就对象而言,信念的对象较为具体,信仰的对象则较为抽象,具有整体性。因此,信念是多样的,而信仰往往是一元的。 信念是人们对事物的存在及其性质、状态、功能和变化等方面坚信不移的判断或命题。也就是说,当人们对事物的存在及其性质、状态、功能和变化等不仅有所肯定、断定或相信,而且形成了一个在主体看来毋庸置疑的判断或命题时,就形成了人们的信念。所以,信念总是表现为一定的观念、概念、定理、公理等,具有具体性,因而也具有多样性。在各门学科中,都有一些这样的信念,如数学、力学、化学等。 离开这样一些信念,就形成不了科学。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一系列这样的判断、观念、断定,正是这些判断、观念、断定,才使得人们能够做出选择,能 够生活下去。 与信念相比,信仰则涉及人类生活的整体,涉及人们精神生活的最高领域。“信念往往是针对具体事物的,当它上升为对宇宙人生总体性和普遍性的观念和态度时,信念就成为信仰。因此,信仰是一种整体性的精神活动,它以人的最高信念为核心,形成完整的精神导向,并调动各种精神因素为它服务。 就信仰的客体或信仰的对象来说,自古以来,人们所信仰的上帝、神灵、神仙、佛祖、天使,先知、天堂地狱、因果报应、理想社会、美好主义等,无不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并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居于主导和统摄地位,从根本上影响和支配着人的所有其他信念。 信仰是人类意识对包括宇宙背景在内的生存条件、生存历史、生存结局的全面审视与反思,是对自身与外界关系的自觉体认与主观调整,是人类的最高意识形式。作为人的精神支柱,信仰支配着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活动。 信仰体现着人对人生和社会的价值理想的建构或最高价值的承诺,融系着人对 精神家园和终极关怀的寻觅,因而它在根本上影响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活动,凝聚和整合着人的世界观、社会历史观和人生观。它站在价值观的最高处,又像人生海洋彼岸的灯塔,照亮并指引着人类的各种具体的价值生活。

2、就主体而言,信仰比信念更具有景仰、敬仰、虔诚等情感因素。 信仰比信念更高一层次,这种更高突出表现在主体对信仰对象的更加虔诚、笃信、景仰、敬畏等主观层面。从字面上看,信仰和信念在主体的内心情感中的表现也是不一样的。“信念”之“念”重在对某对象的相信,这种相信表现为人们的观念、概念、论断,往往具有对理性、实证性、科学性的诉求,带有更多的认知成分。而“信仰”除了相信、笃信,更突出的还在于“仰”,在于人们对信仰对象的仰慕、崇敬、敬重、景仰、敬仰,包含着期盼、向往、追求,令人们心驰神往、身心相许。《说文解字》中对“信”、“仰”的解释是:“信。诚也。从人言。“仰,举也。从人,从印。”合而言之,信仰是指人们对某一对象的相信达到了“敬 仰”的程度。“信”主要包含的是认知成分,“仰”主要包含的是人的情感成分和意志成分。信仰承负着人的知情意的高度统一。信仰是主体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追求最高价值的自我意识,是对具有最高价值的对象高度信服、景仰、向往、追求,并以之统摄自己的精神生活,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的思想倾向,是主体对终极价值的追求。

3、就表现形式而言,信念较多地表现为理性的概念、判断、推理,多在经验和先验范围,而信仰则更多地表现为非理性的形式,多在不需实证也难以证实的超验领域。 信念往往需要通过判断或命题表现出来。它不仅有其感性的基础,而且有了理性判断的性质。信念常常以经验为基础。在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活动中,经历过并被验证过的经验判断,对人们的生活来说显得十分重要,和人们的行为选择密切相关,特别值得相信和恪守的认定和态度,就会在人们的意识中升华为人的信念。就个体来说,信念也可以是先验的,即先于经验而存在的。比如,在数学、力学、化学等自然科学中。很多原理、定理、公式、概念、判断、推理被个体所接受并笃信,并不是来自他自己的经验。信念较多地表现为理性的概念、判断、推理,这些构成了人们自觉坚持的思想观点,是人们进行生活的思想原则。人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灵与肉、义与利、生与死、理想与现实等关系 时,会形成一系列的信念,这些信念的公共作用构建着人们的价值观念,规范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实践导向。 如果说信念具有更多的认知特性和实证诉求,那么,信仰则多是对某些非实证的事物所持有的坚信不移的态度;如果说信念的形成和表现形式具有更多的经验特征和先验性质,那么,信仰则更多地具有先验特征和超验性质。所谓“超验”,就是超越人们的经验和经验能力,是人们感觉不到的、体验不到的。比如,人们没有体验到死亡,却坚信人有生必有死。一些人从没有也永远不可能见到老天爷、上帝、鬼神、天堂地狱、来世⋯⋯却坚信这些是存在的,并对自己的生活目标、生活态度、人生道路的选择产生了直接而重大的影响。 如果说,信念是人们自觉坚持的思想观点,是人们进行行为选择的思想原则,那么。信仰则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社会、人生的总体上的先验的、超验的把握,这些把握具有最高的价值指导性质和终极关怀的意蕴。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信仰的根本问题或本质是一种生活价值导向问题。对社会而言,它通常表现为某一社会、民族和社群所选择并确定的以一贯之的价值理想和终极目标,有着鲜明的社会意识形态特性。对个体而言。它总是显现为某一特殊的成熟个体在其生活实践中所选择并坚信不移的主导价值观,对其言行有着支配性和决定性的影响。 【亲爱的朋友,这里期待你的精彩评价......欢迎你留言、互动、点赞、关注、收藏、转发,更多精彩分享给你】



思维技术


信仰是一种精神寄托,是一种精神安慰,是一种精神力量,总之是人们的精神需求。

信念是对未来,对事物的一种预期和判断,对指导具体实践活动有着重要意义。

人们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需求,精神需求是高层次的需求。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十分艰难和困苦,充满了无奈和恐惧。又有无限的憧憬。既需要行动能力,也需要精神支柱,才能更好奔向未来。

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迷信和宗教时期,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人类从蒙昧,幼稚无知走向成熟,至今,在大自然面前仍然充满了许多的无奈。

信仰因愚昧,无知,迷信而产生,有群体性。以崇拜,仰慕,追随为主要特征。迷信时期人们崇拜巫师,宗教时期人们崇拜宗教领袖或圣人。进入了文明社会,人们崇拜的是领袖和主义。因为人们需要组织和团结的力量,人无头不走。

信念受信仰的影响,但主要是根据经验和知识作出的理性判断,对现实有直接的具体的指导意义。

人们惧怕死亡,经验告诉人们都要死亡,就无可奈何地接受了,这就是信念。死后有的说上了天堂,有的说是下了地狱,有的说是成了鬼神,谁也没有这种经验实践。但是人们还是相信,因为人们有这种精神需求。 宗教认为有来世,修不了今生就修来世,使很多人活了下来。人们在面对死亡的时候相信有来生也会减少痛苦。这个事例可以说明什么叫信念,什么叫信仰。

现实生活充满了艰辛和苦难,但人们希望生活会越来越美好。憧憬世界大同,共产主义。并为此而前仆后继,义无反顾的斗争,自己实现不了,就寄希望于下一代。

可见人们多么需要精神的寄托和力量,信仰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每个人都有信仰,只是信仰不同罢了。


老梁139490047


信仰与信念本质上没啥不同!都是人文工具影响下的人文捕猎的思维动力。

捕猎生产需要肢体运动去消耗自然自身能量代谢完成您需求的最终结果。

支配肢体去劳动生产的是大脑思维里面被社会熏陶的利益派发方式。这就是所谓信仰与信念的初始。

懂得!给个赞!


在此基础上,利益集团开始宣传鼓动洗脑奴役信众,信众,为了所谓信仰信念赴汤蹈火不惜牺牲生命,愚蠢至极。

活好自己!爱自己,爱家人!足够了!宗教党派甚至国家不是用来爱的!它们只是服务您生存的工具!它们做不好就让它们滚蛋!

别再玩这些无耻的社会名词奴役自己了。

对不!

对不对!您都批判两句。

笔者:张维营。


盈博天宇


信仰是分化信念的。

倆者不可同日而语。

信仰是整合有相同信念的人然后让他们信念缺失。

最终走向灭亡,降低灭亡成本。

万物终将灭亡。

但有些人很不甘心。

所以赐予信仰予以背叛。

信念缺失之后,死了也就是块臭肉。

不污染环境,还自得其乐。

假设手拿核按钮的人没有信仰。

这是一种多么大的危险?

一念无明按了怎么办呀?江山永固美人老去。这可是血淋淋的现实!

所以信仰就是怕短命的人类把他家花园炸个稀巴烂。赐予人类的保障。

所以么

中国人是不应该有信仰的。

中国有近乎无限的历史和积累。

现实早就昭昭如大日,三教九流都告诉你了。

自个搞个周期释放创造力和破坏力得了。

不用别人规定。

只有不好学的人才有信仰。

我们都是迷信的。

太多了捋不过来。

那本书都够捋一辈子的。

-

看了回复,的确。

有信仰是好事。

信仰多是众力,能很好的规范个人行为,使之符合特定性状预期。

但绝对需要信念支持😁

嘴上说说没什么用

要刻骨铭心

致力于行。

给自己贴标签也有一定用处

力行方是初中

高中课文还记得几部?


哦发发发


一个好问题

“信仰”与人性有关,人们总是不满现在的“我”和“世界”,总是希望“未来的我”比“今天的我”更好。于是我们开始信仰,“信”即“希望”,“仰”即“上苍”,雨露与阳光。从“送子娘娘”到“财神”。一个没有希望的社会,一个视个人与虚无的社会,一个盼望上面的阳光的社会(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只有信仰。

“信念”这个词诞生于路德神父的《九十五条政纲》。一切经过大脑 一切经过理性,“念”即理念。

路德以后,启蒙的含义就是“让信仰穿过理性”,如果可以存在,用黑格尔老师的话“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性的,凡是合理性的都是现实的”。

因此,我们的信仰是否经过理性的考辨,我们的理性是否以信仰为支撑。

这是一个哈姆雷特的问题:生存还是毁灭!


偶然一会ABC


看了几个回答,其实并没有说明两者的本质区别,信仰和信念有很大的不同。

信仰一般指对某种事物或者宗教的信奉和敬仰,是一种向上的仰视,无视证据的无条件的一种“相信”,它体现的是一种固执!再这种情况下,必然导致一种崇拜,必然导致一种自我的迷失,因此,本质上讲,信仰是一种迷信。

如果说信仰是一种仰视,那么信念就是一种远视!即一般指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坚定的“相信”,这种相信虽然有固执的成分,但确是有理性成分的,所谓理性是指其会分析事物的客观要素,在综合权衡之后对事物产生一种坚定的判断,因此,信念不导致崇拜,不存在自我得迷失,信念不是迷信。

对一个国家、社会、或者个人,在这意义上与其说要拥有信仰,还不如说拥有信念更加具有意义。


人择原理


从来源看,信仰是被灌输的,而信念是自发产生的。

从内容看,信仰是有源源丶有传承丶有理论丶成体系的,而信念是团体或个人在特定时期作出的决定和设定的目标。

从广度看,信仰大于信念丶高于信念。信仰可包括信念,但有信念的人未必都有信仰。信仰具有民族的丶集团或团体的性质,而信念也不以有个人色彩。

从时间上看,信仰是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始终坚持的终极方向,而信念是有阶段性的,分时期的,可变动的。

心怀天下,放眼世界,削除一切不平,实现世界大同,使全人类都过上自由丶平等丶美满丶幸福的生活。这是共产党人的信仰。

在革命战争年代,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坚信一定能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并最终战胜敌人,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这是信念的力量。

在生活中,一位单身母亲下定决心:无论怎样吃苦受累,也要供孩子念书,考上大学,将来走出大山,改变命运。这也是一个母亲的坚强信念。

综上所述,信仰和信念,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但它们相同的一点是:都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老花796


信仰是一种追求,信念是达成信仰的思想意识。

人都有追求,有基于个人存在的追求,也有基于社会价值的追求。

基于个人存在的追求,有精神的与物质的,都是与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比如宗教信仰、名利信仰。

基于社会价值的追求,有政治的、有经济的、有科学的,都是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比如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信仰、金钱至上或者劳动价值至上的经济信仰、坚持真理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学信仰等等。

信仰基础于信念,没有坚定信念‘养护’的信仰,是虚幻的。。。。。。


返乡创业咨询


信念和信仰在许多情形下,指的是同一个事物。信仰,侧重于指那个被信仰的对象,比如问“你的信仰是什么?”信念侧重于指对信仰的坚持。有时它们并没有明显的和刻意的区别。比如“共产主义信仰是崇高的”“共产主义信念是坚定的”经常同时使用,没有人去分辨它,已经明白它的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