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格力電器的焦慮:現金奶牛會變瘋牛嗎?

“希望大家坐著格力造的車,打著格力的手機,控制家裡的空調溫度,享受格力給你們帶來的美味佳餚。”

這幾年,格力的擴張步伐一直沒有停歇過。但是買買買的路子走得似乎並不順利——冰箱和手機產業目前已被宣告玩壞,而董小姐大舉進軍的其他領域也似乎前途暗淡。

長園集團(600525)6月12日晚間公告,公司當日收到格力集團的《關於終止要約收購長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股份的函》:格力集團以要約方式收購公司不超過20%股份事項未獲得珠海市國資委批准,格力集團決定終止本次要約收購。

更早之前,董小姐自掏腰包的珠海銀隆宣佈中止上市進程,新能源車之夢出師未捷。

就在董小姐的造車夢破碎不久前,格力還宣佈要進軍芯片業,為此取消18年分紅。當日格力電器逼近跌停,市值蒸發200多億。

一個企業的擴張之路,是多元化發展還是變成瘋牛,背後折射的都是管理層能力,乃至整個公司制度。在格力利潤提升、股價帶來豐厚回報的背後,也隱藏著股民不能忽視的隱患。

格力的多領域發力

曾經號稱“專注空調業務”的格力,用了短短几年時間,就拉開了一場多品牌、多品類、多領域的多元化擴張。

格力電器的焦慮:現金奶牛會變瘋牛嗎?

格力的多元化發展

看似紛繁無序的擴張領域,其實背後的思路還是挺清楚的:縱向方面,以空調起家,打造壓縮機、電機、電子、機床、裝備等垂直一體化產業鏈,實現向工業品的自然擴張;另一方面,基於用戶和產品屬性,橫向擴張至小家電、冰箱、手機、乃至新能源汽車等領域。

董明珠的態度一貫強硬,“掌握核心科技”是格力的信念,更是掌門人的信念。也因此從掌握技術的思路出發,構建完整的產業鏈體系,成了格力擴張的方向。而每一次佈局的背後,也是“董氏精神”的體現。

以收購珠海銀隆為例,2016年11月,格力電器收購珠海銀隆計劃因中小股東反對告吹。但是一個月後,董明珠一個人名義,拉上王健林和劉強東等人,再加上30億元投資將使入主原本默默無聞的珠海銀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延續了其在外界眼裡破釜沉舟、堅持到底的氣魄。

然而時至今日,珠海銀隆耗資800億元,17年淨利卻下滑67.94%。投下的錢打了水漂不說,IPO輔導終止,連去股市圈錢的機會也沒有……

有人說,就憑空調的技術壟斷和賬面上逾千億的現金,格力每年躺著數錢就行。董小姐何必不斷去趟渾水?而這,就要從格力發展的源頭說起。

格力擴張背後的兩種訴求

翻看格力17年的年報,空調業務收入1234億元,佔總體收入比的93%。

格力電器在發展的前20年,正是國內空調普及率在家電類產品最低的時機,格力看準在這個行業裡專業專注還有很大空間,也正是這份專業專注,成就了格力電器單一產品逾千億元的收入。

然而在當下紛繁複雜的競爭環境中,“一枝獨大”的空調業務反而成了拖累業績增長的包袱。一方面,格力空調的市場份額已接近壟斷,而整體空調的市場需求也支撐不了董明珠的業績野心;另一方面,15年格力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在20年間首次出現下滑,尋找下一個利潤增長點迫在眉睫。

除了老生常態的業績問題,對於董明珠來說還有一個急需考慮的事項,那就是格力領導層在公司中的話語權。

2015 年底到 2016 年中,是險資大舉收購優質藍籌股的時期,格力也面臨了險資的入侵。中國人壽的兩個保險產品相繼增持格力電器,寶能系前海人壽和安邦保險也大舉買進。三者持股比例均在短時期內超過了董明珠的0.73%。

在這種形勢下,通過發行與認購定增收購珠海銀隆股權,不僅為公司進軍新能源領域打下根基,還是鞏固領導層控制權的利器。格力集團及格力經銷商京海擔保的股權比例將升至 41.35%、董明珠認購 9.37 億將增持到 1.3%成為第四大股東,都將擊退險資。

可見,在擴張收購的道路上,除了由公司本身業務多元化發展的訴求,也有管理層鞏固控制權的訴求。而這兩種需求,也將主導格力未來的擴張之路。

橫向比較:格力vs美的

與格力相對比的,是空調市場份額相對一般,但在買買買道路上卻順風順水的美的集團。

通過這些年的多元化發展,美的旗下產業涵蓋照明電路、地產、物流等領域,擁有三家上市公司和四大產業集團,是中國最具規模的白色家電生產基地和出口基地之一。同時,美的還擁有中國最大最完整的空調產業鏈、微波爐產業鏈、洗衣機產業鏈等,年產各類低家電產品逾2億臺。更具戰略價值的是,美的在機器人領域成功收購了世界領先的德國“庫卡”——這使得美的在機器人領域的競爭上佔據了高起點的優勢。

同樣是製造空調起家,美的擴張起來怎麼就這麼順呢?

說來還是一個“人”的問題。

和格力董氏獨大的一言堂風格不同,美的管理層的存在感較為稀薄。這是因為,美的集團的管理層早在2012年就進行改革,創始人何享健也不再擔任集團董事長,領導班子由專業經理人組成。你很難找到一個直接與美的掛鉤的管理者形象,這也歸功於集團的團隊式管理風格。

與之對比,董明珠在64歲的退休年齡依舊出任格力董事長。談及董小姐,外界想到的管理者形象必定是堅韌、強勢的,可謂是所到之處寸草不生。這些品質在前期打造空調核心技術的時候十分高效,讓格力在縱向領域發展得風生水起。然而在向市場主導的領域擴張時卻反而成了枷鎖,因為企業在橫向擴張中,需要的是不同角度的思考,是整個團隊的群策力。

當公司收入達到千億級別,你不能將企業的未來寄託在個人身上。儘管董明珠曾提及現在是年輕人管理格力的好時候,但格力“一言堂”的管理風格還要持續一段時間。

你最需關心的是?

說了這麼多,對於股民應該關注的是什麼呢?

在茅臺屢創新高的背景下,價值投資的止盈估值已經失靈。而格力在過去四年間股價翻了近五倍,它的成長頂部是投資者關心的問題。

對於業務穩定的績優股,一個判斷未來的成長空間的方法是,看它擴張的腳步會不會超過自己的承受力。

觀察格力的17年財報,其貨幣資金,也就是公司實實在在揣在兜裡的錢,共1051.75億元。我們再來回憶一下董明珠近期誇下的海口:為了確保公司留住人才,要送每個在格力幹到退休的員工一套房。據業內專家測算,若諾言兌現,格力最低需要付出280億元。

至於製造芯片,是傾舉國之力完成的千秋大業,憑格力一己之力是很難完成的。成功了,將改寫企業的命運,乃至提高整個國家的話語權;失敗了,則是傾盡數年的財力心血化為烏有,乃至使公司面臨數百億資金缺口。格力預想的500億投入規模,似乎也並不是佔據太大的資金投入優勢。

所幸的是,儘管外界對格力擴張的印象是比較急,步調有點亂,但格力空調主營業務並沒有問題。隨著新房成交量提升、消費升級拉動空調戶均保有量的需求,格力空調仍可在一段時期內為公司業績提供強勁支撐。

董明珠曾在股東大會中說:“不要跟我聊股價,你要跟我講一個企業能不能發展一百年。”也許格力的擴張看向的是未來一百年的發展藍圖,而普通投資者仍無需過於擔心。因為格力空調中的競爭力,行業的高壁壘,在未來五年乃至十年間能為股價築起護城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