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7 利潤不到4千萬,補貼拿了14億,借殼上市只是北汽新能源“自我救贖”的開始

利潤不到4千萬,補貼拿了14億,借殼上市只是北汽新能源“自我救贖”的開始

【獵雲網北京】6月16日報道(文/探馬藍旗)

最近,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中出現一家新註冊公司——北京前鋒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前鋒電子”)。註冊信息顯示,該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長為胡革偉,註冊資本19758.6萬元人民幣,營業期限自1992年10月6日開始,核准日期為2018年6月8日。

利润不到4千万,补贴拿了14亿,借壳上市只是北汽新能源“自我救赎”的开始

很顯然,這是一家經過註冊變更的企業。獵雲網發現,這家剛註冊的公司,其前身就是成都前鋒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成都前鋒電子”)。很多人對成都前鋒電子知之甚少,但對正在跑步上市的北汽新能源就比較熟悉,而成都前鋒電子就是北汽新能源登陸資本市場所借用的那隻“殼”。

北汽新能源成立於2009年11月,從2014年4月交付第一輛車起開始切入純電動汽車市場。從此,北汽新能源的銷量一路開掛,2017年銷量達10.3萬輛,成為國內首家年產銷超過十萬輛的純電動車企,並連續五年奪得中國純電動汽車市場銷量桂冠,硬生生在特斯拉、比亞迪等強手林立的領域撕開一道口子。

然而,隨著國家新能源汽車補貼的退坡以及行業競爭形勢的改變,急需資本補血的北汽新能源毅然放棄了獨立IPO方案,選擇借殼上市。實際上,這個殼來得並不輕鬆,北汽新能源加急上市背後,是其難言之隱。此外,北汽新能源登陸資本市場之後,還有一系列問題需要解決。

業績承壓

新能源車企興於補貼,也可能衰於補貼。

北汽新能源走到國內純電動車銷售領頭羊的位置,除了得益於其準確的產品定位之外,國家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亦功不可沒。隨著政策的變化,北汽新能源逐漸失去補貼依靠,這是一個關係生死存亡的痛苦適應過程。

國家工信部公佈的《2017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資金清算審核車輛信息表》顯示,2017年北汽新能源共申報37464輛純電動汽車,除去未接入國家監督平臺和續駛里程不足的車輛之外,共獲得國家約14.04億元人民幣補貼。

而北汽新能源兩年一期財務報表顯示,2017年1-10月的淨利潤為0.39億元人民幣,2016年的淨利潤為1.08億元人民幣,2015年淨利潤則為-1.8億元人民幣。拋開國家鉅額補貼,談何盈利?恐怕生存也成問題。

2017年,北汽新能源銷售最火爆的EC180,每輛可以獲得國家地方兩級補貼合計5.4萬元,而2018年補貼大幅縮水,驟降至1.125萬元,這無疑給北汽新能源帶來巨大的業績壓力。

全國乘聯會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1-5月,北汽新能源累計銷售51038輛(獵雲網注:乘聯會統計以銷售體系為準,北汽新能源的數據實際涵蓋了昌河北斗星E和自身的銷量),累計同比增長104%;比亞迪累計銷售新能源汽車55434輛,累計同比增長131%。比亞迪的反撲之勢已經讓北汽新能源感受到了競爭的壓力。

利润不到4千万,补贴拿了14亿,借壳上市只是北汽新能源“自我救赎”的开始

對於北汽新能源進入2018年以來的市場表現,北汽新能源副總經理、營銷公司總經理李一秀對不是很滿意,並直言:“北京是我們的大本營,我今年年初就立下了軍令狀,不論是全國市場還是北京市場,一定要拿回銷量榜第一名,我們信心十足,沒有任何問題”。

全國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目前的純電動A00級車是車市的絕對主力車型,新能源車的級別也在趨於高端化。因此,以A00級為主打產品的北汽新能源也會面臨更高級別車型的市場壓力。

2017年,北汽新能源制定的銷售目標為17萬輛,後來因市場形勢嚴峻,下調至10萬輛,勉強完成目標。2018年的銷售目標為15萬輛,在補貼大幅退坡、造車新勢力即將交付的形勢下,李一秀壓力不小。

北汽新能源如何應對後補貼時代帶來的挑戰?北汽新能源總經理鄭剛開出了藥方,即從供給端和需求端兩側同步發力。供給側方面,進一步鼓勵創新型企業的科技創新投入,提高產品在“四化”方面的創新能力,增強對燃油汽車的比較競爭優勢,提高產品性價比來提高用戶的購買慾望;需求側方面,建議國家和行業在直接財政補貼政策退出之後,繼續給予消費政策和使用環節的激勵和鼓勵政策,以增強用戶和社會對新能源汽車的接受程度。

需求側藥方的主導權在國家,因此北汽新能源只能在供給側下功夫。但作為一款本屬於低端車型的產品,如何再提高性價比?

北汽新能源的策略是車電價值分離,即電池與車輛分開銷售、運營,以降低購車、運營及使用成本。實際上這就是充滿爭議的換電模式。北汽新能源為此制定了“擎天柱計劃”,該計劃擬到2022年,北汽新能源將投資100億元人民幣,在全國範圍內建成3000座光儲換電站,累計投放換電車輛50萬臺,梯次儲能電池利用超過5Gwh。

然而這一模式的弊端也很明顯:

1.需要大量的電池儲備,產業規模巨大,產業鏈協調較難,不利於電動車推廣。

2.需要統一的技術標準,包括統一的電池製造技術、標準化建設、能源補給網絡建設、國家智能電網建設、城市規劃、車輛准入標準等一系列問題。而在現階段這些問題無法解決,如果北汽新能源不與其他車企統一相關標準的話,只能自己玩換電模式了。

3.換電模式會增加電池與車輛連接結構的不穩定性風險,電極插頭易磨損打火花,引發安全問題,並且頻繁搬動電池會對車架造成損傷。

北汽新能源為換電模式發起的“擎天柱計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品牌受困

“我們不想做中國的特斯拉,我們要做的是福特,我們看中的是大眾市場,核心是產品高市場佔有率”,在2017年初舉行的EC180上市發佈會後,北汽新能源總經理鄭剛這樣闡釋公司的品牌定位。

北汽新能源的暢銷產品EC系列屬於A00級電動車,定位低端,2017年前10個月期間,平均每輛補貼後的售價僅4萬多元。

2016年和2017年,北汽新能源分別銷售了純電動車5.22萬輛和10.32萬輛,在國內市場佔有率分別達到20.63%和22.99%。據統計,2017年所銷售的EC系列零售量佔比高達79%,2018年4月銷量中,EC系列更是高達98.5%。值得一提的是,北汽新能源高端的EU系列、EV系列、EX系列的銷量並不理想。

北汽新能源EC系列扛大樑的風險就是,隨著補貼退坡以及消費升級,EC系列銷售出現波動,整個企業的經營業績都會受到影響。更讓北汽新能源煩惱的是,EC系列已經為品牌打上了深深的低端化烙印。

為了扭轉這一形象,北汽新能源實施“雙品牌策略”,採取兩種不同的品牌定位:第一類是B JE V品牌,包括E V、E U、E T、E C及主打個性化定製的小車LIT E等多款車型;另一類是面向中高端產品的純電動汽車——ARCFOX,這一全新品牌主攻中高端,計劃在2020年推出該品牌系列產品。ARCFOX能否扭轉北汽新能源的低端形象還有待時間檢驗。

除了產品的低端化形象,北汽新能源問題不斷,比如,研發不給力、產品質量不過關以及管理層動盪不安,這都在阻礙著北汽新能源迅速成長為一隻績優股。

值得一提的是,北汽新能源在技術上並未領先行業競爭對手,不具備品牌優勢,只有通過搶灘資本市場才能建立起新的護城河,上市只是為了活下去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