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0 同是北洋舰队将领,都以死殉国,但为何死后待遇有天壤之别?

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对中日两国的历史都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堂堂天朝上国——大清竟然被同时亚洲撮尔小国日本打败了,日本从此迈进了近代列强的行列,而中国不仅遭受割地赔款,北洋舰队的覆灭,也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中国近代化过程也被打断。这场战争更是对中国人心理上产生了严重打击,被欧美人打败了也就算了,竟被同为黄种人的日本大败。

同是北洋舰队将领,都以死殉国,但为何死后待遇有天壤之别?

在这场战争中,北洋舰队很多将士面对日军的猛烈攻击,毫不退缩,英勇抗敌,甚至以死明志,与舰共存亡,展现了高度的爱国之情。同是以死殉国,但是他们死后的待遇却天壤之别。在这些战死的北洋舰队将领中,最为我们所熟知就是邓世昌了。邓世昌有强烈的爱国之心,经常和部下说道,人谁不死,但愿死得其所。他治军严格,获得部下尊敬和喜爱。在甲午战争中他担任“致远”舰管带,与日军作战,炮弹连中日舰。在海战中,邓世昌主动升起自己舰上旗子,吸引敌军军舰,致使“致远舰”遭受重创。在危难时刻,邓世昌鼓舞全舰官兵,说道,大丈夫要死得其所,临死前也要拉上小日本的军舰一起,指挥致远舰撞向日军旗舰“吉野号”,向其开炮,吓得日军猛烈攻击致远舰。致远舰遭到日军鱼雷爆炸,邓世昌与全舰官兵一起殉国。

同是北洋舰队将领,都以死殉国,但为何死后待遇有天壤之别?

邓世昌英勇战死后,光绪帝垂泪写了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追封“太子少保”,入祀京师昭忠祠,御笔亲撰祭文、碑文各一篇。不仅如此清政府还赐给邓母用1.5公斤黄金制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拨给邓家白银10万两以示抚恤。邓家用此款在原籍广东番禺为邓世昌修了衣冠冢,建起邓氏宗祠。威海卫百姓感其忠烈,也于1899年在成山上为邓世昌塑像建祠,以志永久敬仰。邓世昌这位民族英雄一直为后人所纪念。

同是北洋舰队将领,都以死殉国,但为何死后待遇有天壤之别?

丁汝昌是北洋舰队海军提督,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也曾经指挥过北洋舰队对日作战。在黄海海战中,虽然丁汝昌被炮火所伤,但是一直在甲板上鼓舞士气。此战后日军控制制海权,北洋舰队进入威海卫港内。当时丁汝昌面临的形势很危急,海上有日军军舰,而且日军也不断从从山东登录,两边夹击。清政府和李鸿章之间的命令,让丁汝昌左右为难,致使丁汝昌原地等待救援。当时,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佑亨递送劝降书,丁汝昌不为所动,决心死战到底,当日,对家人说:“吾身已许国”,并将劝降书上交李鸿章,以明心迹。日军进攻威海卫,丁汝昌英勇还击,但是日军炮火猛烈,北洋舰队损失惨重。丁汝昌困守刘公岛、内无弹药,外无援兵,打退了日军多次进攻,最后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丁汝昌服鸦片自杀,以死殉国。

同是北洋舰队将领,都以死殉国,但为何死后待遇有天壤之别?

丁汝昌死后,其部下盗用他的名义与日军签订《威海降约》。清政府将北洋水师失利责怪与丁汝昌身上,光绪下旨“籍没家产”,将丁汝昌的棺柩加三道铜箍捆锁,以是戴罪,用砖封在其原籍村头,不许下葬。丁汝昌的子孙辈被迫流落异乡。直至宣统二年(1910年),经载洵及萨镇冰等人力争,清廷为丁汝昌平反昭雪。民国元年(1912年),灵柩始归葬于安徽无为县西乡小鸡山梅花地。

同是北洋舰队将领,都以死殉国,但为何死后待遇有天壤之别?

同为北洋舰队将领,丁汝昌虽然在指挥作战中存在失误,面对清政府和李鸿章两人命令犹豫不决,以至于贻误战机,使北洋舰队遭受损失,但是丁汝昌并没有投降日军,而是以死殉国,展现了一个军人该有的气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