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5 谢有顺:2017年我的阅读

谢有顺:2017年我的阅读

《学以为己:传统中国的教育》,李弘祺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该书以“学以为己”来理解中囯传统教育及其理想,不仅详述古代教育机构的变迁,考试制度的变化,反思科举制度存废理由,亦涉及教育家的理论与实行,解析教育实践背后的思想变革,呈现不同时代学生生活、师生关系以及入仕为官与问学之间的冲突。它既是教育史的勘察,思想史的梳理,亦可作为探查社会演进及时代风貌的一个入口。

谢有顺:2017年我的阅读

《以读攻读》,但汉松著,译林出版社

这部关于文学阅读的书评随笔集有自己鲜明的态度和刻度。从品钦、德里罗、安德森、怀尔德到张爱玲、余华,作者以真诚的阅读态度和独到的阅读眼光挑选自己所阅读的作家,也以专业化的阅读方式和深入又广阔的阅读阐释挑选自己的读者。

这些深切的阅读体验,不仅展现出作者作为一个阅读者的渊博和才华,也告诉我们,文学阅读,确实是一场用想象力和生命体验去“攻城略地”的快乐之事。通过这书,我们不仅得以邂逅一些值得阅读进而热爱的作家,甚至也能像作者那样,敞开灵魂,虔诚地同他们“耳鬓厮磨”一次,或数次。

谢有顺:2017年我的阅读

《技术、性别、历史:重新审视帝制中国的大转型》,[英]白馥兰著,江苏人民出版社

英国学者白馥兰这部专著,从技术史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晚期帝制时代的中国。作者从道德秩序的物质基础、性别及技术知识等方面切入,以一个海外中国研究者的视角来思索帝制中国的大转型。

书中有大量详实的史料,大到统治理念,小至家庭日常,都有细微的发现。对一个农耕文化悠久的中国来说,这本书能够给读者提供许多重新审视乡土中国的不同思考。

谢有顺:2017年我的阅读

《从道德到美德》,[美] 迈克尔·斯洛特著,译林出版社

关于道德与美德,其中的差异并不为很多人知晓。斯洛特这部《从道德到美德》,不仅为我们梳理清楚了美德伦理学是怎样兴起的,更重要的还清晰地告诉了我们美德与道德的不同,以及如何让美德更贴近现代人的日常生活。该书重新审视了传统的道德哲学,为美德伦理学的建构提供了新的思想基础。

谢有顺:2017年我的阅读

《不负责任的自我:论笑与小说》,【英】詹姆斯·伍德著,河南大学出版社

理想的文学批评,向来是艺术感觉、宽阔视野、通达学识和优美表达的结合,詹姆斯·伍德在《不负责任的自我:论笑与小说》中的批评实践,无限地接近这一理想。书中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巴别尔、库切等作家作品的解读,往往一针见血,又有正大之气,见学识,亦见才情与智慧。伍德同时深具批评的文体意识,他的批评语言,准确而典雅,充满生命感悟。

谢有顺:2017年我的阅读

《诗的八堂课》,江弱水著,商务印书馆

这是一部视野开阔而又细密扎实的诗论——它从大处着眼,又无不落实到诗歌的字句之中。从博弈、滋味、声文、肌理、玄思、情色、乡愁、死亡等八个角度,进入对诗歌题材与写法的研读,旁征博引而无枯燥晦涩之感,可见以感悟为基础的理论最具生命力。

谢有顺:2017年我的阅读

《国王与抒情诗》,李宏伟著,中信出版集团

《国王与抒情诗》有文本实验的野心,也有追索极致精神的勇气。它用一个科幻故事的外壳,创造性地将人类命运与文学的未来缝合在一起。在未来世界的科技统治下,一切都数字化、智能化了,甚至人都可以不死了之后,人还会有抒情欲望、还需要文学吗?李宏伟站立在当前的时代焦虑中想象未来,以未来的理想国状态来沉思那些古老的难题,从而为小说写作敞开了一个全新的观察维度。

谢有顺:2017年我的阅读

《吃瓜时代的儿女们》,刘震云著,长江文艺出版社

刘震云是一位有个人智慧,又有自己的叙事美学的小说家。他的小说,幽默中带着沧桑,细微处见出宏大,荒诞不经里糅合着庄严与执着。他的《吃瓜时代的儿女们》,设计了几个互不相干的人之间的隐秘关系,借着一种独特的小说结构,求证一种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叙事能力。

小说中有很多不可思议的细节,但作者以小写大,逐渐深入,试图勾勒出当前时代的总体图景。小说中既有作者本人的声音,也有各色人等的声音,尤其是那些本为无声者的声音,经由叙事的放大,特别值得倾听。

谢有顺:2017年我的阅读

《劳燕》,张翎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劳燕》塑造了阿燕这个特殊的女性角色,从她和三个男人的关系切入,在叙事上有独特的格局。这三位男性其实也是代表阿燕的三段历史——过去,现在和未来,然后通过这种人物关系,作者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或者战争对不同人的影响写得很透彻。

尤其是当一种灾难把人逼到墙角、逼到绝境的时候,人性会发生变化和逆转,这样的主题不是没有人写过,但是很少人像张翎这样,不断把人往绝境上赶,有一种将人性放在绝境下做实验的决心。

谢有顺:2017年我的阅读

《柒》,文珍著,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文珍的小说集《柒》,切近现实,书写现代人的生活、情感和精神困境,有现代感。想逃离,终究无法逃离,只好继续在现实的泥淖中挣扎。良好的细节描写和叙事控制力,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能将时代的悲痛融入一个个爱情故事中,这种才能并不多见,它让我们知道了,生活中有多少不能承受之重,人又是如何奋力地在虚无中前行。

长按二维码添加“读加君”为好友,与众多读加粉丝和作家直接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