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国民党奇幻货币改革,60亿只能买几十粒大米,老百姓都拿来点火

国民党奇幻货币改革,60亿只能买几十粒大米,老百姓都拿来点火

1948 年,国民党政府在军事战场上接连失败,实际控制的区域日益缩小,加之军费开支日益增加,民国政府财政经济无以为继,只能开动机器疯狂印钞,弥补巨额的财政赤字。不考虑其他后果,导致法币快速贬值,实际购买力急剧下降。为了挽救危局,蒋介石孤注一掷,决定实行币制改革。

国民党奇幻货币改革,60亿只能买几十粒大米,老百姓都拿来点火

1948年8月19日推出了一种新的货币:金圆券。金圆券的发行,并未能挽国民党政府于既倒,反而加剧了当时的通货膨胀和经济危机,加速了国民党政府的倒台。

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国民党开足全国的印钞机器,拼命印制货币,但这些措施对于已经决堤的大坝,完全无济于事。金圆券一出手就多发了18亿元,这无疑是在制造更大的通货膨胀。金圆券投入流通之后,其贬值的速度远快于法币。金圆券的面额由50元、100元、500元,迅速发展到1万元、10万元,甚至有50万元的。

国民党奇幻货币改革,60亿只能买几十粒大米,老百姓都拿来点火

其发行量也迅速激增,1948年11月为33.94亿元,到1949年4月便激增至1612.4亿元,半年间整整增加了近50倍。金圆券成为一种催化剂,它使得通货膨胀成为一匹脱缰的野马,在我国现代史上上演了令人惊骇和难忘的一幕。

1948年通货膨胀陷入恶性时期,武汉解放前夕,“金圆券”如同废纸一样,在商店的玻璃橱窗上出现了用钞票贴作宣传用的文字和图案;在居民住房中出现了糊满钞票的墙壁;在儿童的玩具中出现了用钞票折叠的玩具,使用钞票甚至比使用纸张还要便宜。

国民党奇幻货币改革,60亿只能买几十粒大米,老百姓都拿来点火

当时有人作了具体的计算,假若用“金圆券”购买商品,那么,便会出现这样的奇迹:购买一个大饼用的1元券有120斤重;用28寸皮箱装满两箱1元券,才能寄发一封平信;购买一担煤球用的1元券重达6 000斤;用4吨半的卡车装满十几车的1元券才可以购一石大米。

据有关资料统计,在1937年到1949年的12年里,上海的物价上涨了368000亿倍,人们生活必需品的粮食的价格则上涨了476000亿倍,货币的购买力直线下降。1937年100元法币可买到两头牛,1938年尚能买一头牛,1939年能买一头猪,1941年能买到一袋面粉,到1943年还能买到一只鸡,到1948年金圆券发行之后便只能换来几粒大米。

国民党奇幻货币改革,60亿只能买几十粒大米,老百姓都拿来点火

上海的白粳米,1937年6月每石为法币11.05元,到1949年5月每石价格上涨到金圆券44000万元,相当于当时法币的1320万亿元。物价的上涨使得老百姓手中的钱等同于一张废纸,甚至还抵不上一张废纸。

据湖南长沙的《小春秋》晚报记载,在解放前夕,浏阳东乡的一位农民在长沙太平街一家商号买了20斤皮棉,装袋时他发现棉花里有一捆钞票,便一声不响地把钞票装进了麻袋,自以为发了一点小财,暗暗欢喜。没想到,回家后用秤一称,那捆钞票的面值还抵不上棉花重量的价值,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国民党奇幻货币改革,60亿只能买几十粒大米,老百姓都拿来点火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上街买东西,不得不携带大捆大捆的钞票,有的甚至用车子装运,以致成为当时一道奇特的风景线。在有的地方,100元面额以下的纸币由于毫无价值,只能被作为废纸卖给收废品的,其价格仅是废报纸的四分之一。

货币的购买力完全化为乌有。由货币贬值到物价上涨,再到印制发行货币,继而又进一步导致货币贬值,由此形成一个恶性的怪圈。身陷怪圈不可自拔的国民党政府不得不开足机器印制钞票,甚至还请美国等帮助印刷,钞票越印越多,面额越印越大。大钞面额竟达到100万元、500万元。

国民党奇幻货币改革,60亿只能买几十粒大米,老百姓都拿来点火

1949年5月,新疆省政府还曾发行了面额为60亿元的钞票,成为世界上面额最大的钞票,可当时它的实际价值只能买到70粒大米或一盒火柴。当时民间流传有不少歌谣,比如一首歌谣为:“如今什么都值钱,只有法币顶讨厌;一捆一扎又一包,去买几根棉纱线。如今什么都涨价,只有法币顶尴尬;一斤小票两千块,好像叫卖黄泥巴。”

又如另一首歌谣为:“大街过三道,物价跳三跳;工资像团雪,放会儿就化掉。”这些歌谣生动记述了当时物价暴涨、货币急剧贬值的情形,深刻揭示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境遇。国民党政府至此已经完全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它的倒台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

国民党奇幻货币改革,60亿只能买几十粒大米,老百姓都拿来点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