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一項技術使小麥增產260億斤,他是麥田裡的守望者

他長期從事“冬小麥精播高產栽培技術”的研究與示範推廣,首創的冬小麥精播高產栽培理論和技術,改變了“大肥大水大播量”常規栽培方法,為中國黃淮海麥區小麥高產開創了新途徑。

1976年,他在山東滕縣親自播種的2畝試驗田,畝產達到638公斤,創下我國北方冬小麥高產新紀錄。

1978年,他主持的冬小麥精播高產栽培試驗,使11個實驗村的小麥畝產超過500公斤。

1991年,冬小麥精播高產栽培技術在全國累計推廣10690萬畝, 增產小麥43.6億公斤。

2009年,他在滕州市級索鎮千佛閣村種植的3.46畝高產攻關田實打驗收,平均畝產高達789.9公斤,再創我國冬小麥畝產紀錄。

截至2010年,冬小麥精播高產栽培技術已累計推廣應用3億多畝,增產小麥130多億公斤,節約種子15億公斤。

他就是著名小麥栽培學家,教育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餘松烈。

一項技術使小麥增產260億斤,他是麥田裡的守望者

餘松烈

孜孜不倦求學路

1921年,餘松烈出生於浙江省慈溪縣,曾先後就讀於莊橋鎮集成小學和寧波中學。他從小就體驗了舊中國農業生產的艱辛,連吃一頓飽飯都是奢望,於是對農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38年,由於戰火不斷,他隨叔父等人在多地輾轉,最後避難到了上海,在顛沛流離中他也不忘學習,還考入了新遷上海的南通學院學習農科。1940年,從南通學院肄業。

由於上海沒有農業,當時的學習只是學習理論知識,聽老師講課,難以得到實際運用。

餘松烈和同學們認為,學農要理論結合實踐。恰好此時,私立福建協和大學農學院在上海招生,該校是一所教會學校,在當時的農業高校中有較大影響力。餘松烈和鄭廣華、邵霖生等人便一同參加考試,並被錄取。

1941年春,餘松烈和同學一起離開上海,穿過敵偽封鎖線,來到位於福建邵武的福建私立協和大學農學院讀書。1942年6月,他獲得了農學學士學位,從農學院農藝系畢業。

一項技術使小麥增產260億斤,他是麥田裡的守望者

餘松烈獲得學士學位時的留影

畢業後,餘松烈致力於農學的教學研究工作,先後輾轉於南通學院農科系、福建協和大學農學院等校任助教、講師。1946年他還創辦了上海新農出版社,專門出版農業類書籍,以傳播農業科技知識。

1949年9月,29歲的餘松烈辭去上海新農出版社經理職務,到山東大學農學院工作,藉助山東是小麥主產區的優勢,他開始了60多年的小麥高產理論研究探索。

1950年8月,餘松烈在山東大學農學院講授遺傳學、生物統計學,並創建小麥育種和栽培試驗田,利用種間雜交開展分枝小麥的育種工作。

心繫農民,大愛化作田間行

馬克思有句名言:“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實踐是檢驗真理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

小麥的育種和栽培理論是否真的能變成實實在在增加出來的糧食,還得迴歸到農田裡才能檢驗出來。

一項技術使小麥增產260億斤,他是麥田裡的守望者

1966年5月餘松烈(右二)在肥城汶陽鎮磚西村麥田考察

1974年3月,餘松烈帶領部分學生到滕縣龍陽公社進行生產實習,實習期結束後他主動要求留在滕縣農村繼續勞動鍛鍊,受到了當地幹部和群眾的歡迎。

秋播時他指導農民在小麥栽培管理上實行“六改”,包括改品種、降播量、適時早播、改耬播為機播、增加行距、改施肥等內容。從多個方面、多個環節提升小麥的生長環境,從而促使產量提高,這些是餘松烈著名的

“冬小麥精播高產理論”的雛形。

第二年夏收,當地820畝的小麥平均畝產達到457.5公斤。而當時,山東小麥平均畝產不到180公斤。“冬小麥精播高產理論”在實驗中獲得了成功,證實了理論的正確性。

這次夏收的成功,讓餘松烈信心倍增,他開始擴大小麥高產田試驗範圍,推廣增產經驗。1975年秋,滕縣縣委領導接受餘松烈的建議,創辦了滕縣“五七”農大,農民們農閒時到農學院學習農業基礎知識,生產季節則進行短期集中培訓,由余松烈主講小麥栽培、小麥育種、田間試驗技術三門課程,並進行現場指導,幫助解決生產和試驗中存在的問題,為當地培養了農業技術人才。

一項技術使小麥增產260億斤,他是麥田裡的守望者

餘松烈(左二)和他的農民學生劉希運(右二)、黃有銀(左一)、侯成濤(右一)在滕縣研究冬小麥精播高產栽培技術

在滕縣期間,他走遍了全縣的丘陵、澇窪和平原,對全縣的小麥情況瞭如指掌,圍繞小麥生長髮育的外部環境條件、麥苗群體與個體的差別,分析當地小麥無法高產的原因,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小麥精播高產試驗,驗證並不斷完善小麥精播高產的理論,在全面總結各個試驗的基礎上,總結創立了“冬小麥精播高產栽培技術”,使滕縣一躍成為全國小麥高產的典型,這項成果也獲得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

此後,餘松烈又主持了“山東省黃淮海中低產地區夏秋糧均衡增產栽培技術研究”以及“冬小麥精播高產栽培的理論與實踐”,分別獲1987年、1992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被農業部定為我國“九五”重點推廣項目。

一項技術使小麥增產260億斤,他是麥田裡的守望者

科教興農功勳卓著勳章

1996年6月26日,喜獲豐收的滕州市120萬農民派兩位農民代表王其金、韓敬田專程到山東農業大學,把一枚刻有“科技興農,功勳卓著”的金質“豐收”勳章贈予餘松烈。

餘松烈深受感動地說:“這是我一生中獲得的無上榮譽,我十分感謝滕州農民朋友對我的鼓勵和支持。”

教書育人是重任,心繫田野

作為一名大學教師,餘松烈院士對社會的貢獻,還體現在教書育人方面。1978年,餘松烈返校工作,擔任農學系主任和栽培生理研究所所長。

一項技術使小麥增產260億斤,他是麥田裡的守望者

餘松烈院士編著的主要著作

餘松烈主編高等農業院校統編教材《作物栽培學》北方本、《田間試驗方法》《冬小麥精播高產栽培》等著作10餘部,發表論文50餘篇。

除了研究冬小麥精播高產栽培理論與技術,他還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農學專業人才,首發建成山東省屬高校第一個博士點、第一個博士後流動站,作為碩士生、博士生導師,他先後指導培養碩士生16人,博士生28人,早期畢業的研究生中最著名有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李振聲、中國工程院院士于振文等,開創了作物栽培學科發展的新階段。

于振文院士曾說過,他時刻想著向他的老師餘松烈學習,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對科研人員來說,一生都在學習,這點是非常重要的。

一項技術使小麥增產260億斤,他是麥田裡的守望者

餘松烈和學生在田間考察

餘松烈一生心繫田野,雖已年逾90,但心裡最惦記的還是那片麥田。

“他一直很關注小麥的生長情況,他年齡大了走不動以後,就讓我替他到麥田去觀察,然後回來向他彙報。”餘松烈的學生、小麥專家董慶裕副教授回憶說。

2010年6月,在滾滾的麥浪中,泰安市岱嶽區馬莊小麥寬幅播種高產攻關田的小麥即將成熟,餘松烈手持柺杖,精神飽滿,再次來到這片熟悉的麥田。看到沉甸甸的麥子,他高興萬分,還囑咐身邊的科技人員說:“今年秋播,還是希望適時早一點,7日、8日播種為宜,爭取達到畝產800公斤的目標。”

一項技術使小麥增產260億斤,他是麥田裡的守望者

2010年6月1日餘松烈(右二)在泰安市岱嶽區馬莊小麥高產攻關田考察

這個目標終於在2014年6月小麥收穫的季節實現,這時餘松烈教授雖已躺在病床上無法親眼目睹,但聽到這個消息,他還是高興得連連點頭。

這塊高產麥田,雖不是餘松烈親自指導管理的,卻採用的栽培管理技術,正是餘松烈晚年創新的冬小麥寬幅精播高產栽培技術!

一項技術使小麥增產260億斤,他是麥田裡的守望者

2012年7月22日餘松烈在青島八大關錦繡園療養院

2016年4月20日,餘松烈院士耗盡了最後一點心血,帶著對小麥的熾烈熱愛離開這片大地。但他留下的著作和教導出來的學生將沿著他的腳步,在小麥栽培研究技術的路上繼續前進。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中華文明在人民吃飽飯的前提下得以傳承,餘松烈的精神值得我們所有人尊敬並學習。

一項技術使小麥增產260億斤,他是麥田裡的守望者

餘松烈

(1921.3-2016.4)

著名小麥栽培學家

教育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

參考文獻:

1. 《餘松烈畢生心血“灑”麥田》,中國科學報

2. 《追記著名小麥栽培學家餘松烈:一生牽掛在麥田》,農民日報

3. 《追記著名小麥栽培學家餘松烈:一生牽掛在麥田》,中山市農業局

4. 《餘松烈院士:一生情懷系麥浪 半世心血糧滿倉》 ,齊魯網

5. 《農業科學家餘松烈:他的汗水灑滿上億人的飯碗》,中國山東網

6. 《餘松烈:守望億畝麥田》,大眾日報

7. 《餘松烈:一生奉獻小麥栽培,累計增產130多億公斤》,大眾日報

8. 《餘松烈:麥田裡走出的科學家》,大眾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