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2600年前的春秋古墓出土一件銅器,解釋了現代爭論已久的一個問題

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時期周王為了抵禦南方蠻族的威脅,也是為了繼續往南開疆拓土,在漢水北岸分封了許多姬姓諸侯國,他們大都在如今的湖北境內,如湖北安陸的鄖國,湖北洪湖的州國、湖北鄖陽的絞國等等,也有河南唐河的蓼國這樣的諸侯國。

在漢陽眾多的姬姓諸侯國裡,國家有大有小,實力有強有弱,在其中有個最大也最強的諸侯國,就是隨國。

《左傳》:“漢水之東隨為大”。

隨國領袖諸姬,擔負著為周王朝守禦南土的責任,同時也是周朝發動南征,開疆拓土的橋頭堡和大本營。歷史上,周昭王、周厲王都曾經發動對楚人的戰爭,隨國正是起到“君庇淮夷,臨有江夏”這樣的作用。

在戰略上,隨國還有著控制隨棗走廊,守護周人銅資源運輸的責任。在春秋早中期,周王室還沒有衰落,隨國對周朝的意義是很大的。

2600年前的春秋古墓出土一件銅器,解釋了現代爭論已久的一個問題

但是與此同時,根據現代考古的發現,在湖北隨州一代,先後出土了多個春秋古墓,根據古墓裡出土的文物考證,墓主人都被稱為曾候,如曾侯輿、曾侯丙、曾侯寶、曾侯諫,還有著名的曾侯乙。

隨州是春秋時期的隨國,為何出土的卻是曾國文物,這個問題一度引發爭議。曾國和隨國是一國二名還是兩個不同的諸侯國,眾說紛紜,沒有定論。

最有力的證據還是從文物上進行考證,隨州已發掘多座曾候的墓葬,從1978年曾侯乙墓發現以來,至少已發現了13位曾候。

隨著對已發掘文物的整理和辨識,學界越來越傾向於曾隨一家的觀點,也就是說,曾國和隨國應該是一個國家的兩個名字。

2600年前的春秋古墓出土一件銅器,解釋了現代爭論已久的一個問題

在近年來,湖北隨州又發現了三座帶有墓道的大墓和五個車馬坑,以及分佈在周邊的58座中小型墓葬,被稱為棗樹林墓地。

在其中墓號為169號的墓室裡,發現了一件青銅器,為曾隨一家又提供了有力的實錘證據。

2600年前的春秋古墓出土一件銅器,解釋了現代爭論已久的一個問題

考古人員清理發現,169號墓在歷史上經歷了不止一次盜挖。發現的盜洞一共有三個,一個是早期盜洞,兩個晚期盜洞,已經盜到棺內墓主人頭部,玉器基本上被盜完了,在墓道里,發現有一柄盜墓賊遺棄的殘缺青銅匕首,上面刻著兩個銘文:

“加羋”

2600年前的春秋古墓出土一件銅器,解釋了現代爭論已久的一個問題

盜墓賊破壞了不少線索,不過考古還是有收穫,在169號墓的西南側,一件銅缶引起了專家注意。

在中國古代,缶是一種水器,通常是作為一套完整的隨葬利器的組成部分進行陪葬的,這件銅缶明顯帶有楚文化的特徵。

2600年前的春秋古墓出土一件銅器,解釋了現代爭論已久的一個問題

它幾乎是一個近素面的器物,只有兩道弦紋,從它的口部,包括肩部、腹部以及底部的形制來看,明顯是一件楚器,

更加令考古人員驚訝的是,在這件銅缶的蓋子上,還清晰地篆刻著幾個銘文——“楚王媵隨仲羋加”。

這個發現令專家們欣喜若狂,因為他們知道這幾個銘文的學術意義有多麼重大,

關於曾隨是不是同一諸侯國的兩個稱謂,長期以來存在著分歧,這就是曾國考古史上,著名的“曾隨之謎”的學術爭論,這個謎題之所以長期未解,就是因為缺乏相應出土器物的佐證,這件銅缶的出土,進一步證實了曾隨一家的觀點。

2600年前的春秋古墓出土一件銅器,解釋了現代爭論已久的一個問題

這件銅缶上的“羋加”,與盜洞中那件殘匕上“加羋”的銘文,僅僅只有順序之差,它們出現在同一個墓葬中,究竟說明了什麼呢?

有羋加這樣字樣器物都是媵器,媵器是古人專門為了嫁女而打造的嫁妝。這件媵器就是楚王為自己女兒做的嫁妝,帶到了隨國。

這樣的器物,一般在銘文的時候,就把“羋加”的“羋”字放在前面,羋姓是楚國貴族的姓,表明這是由楚國打造的器物。

而曾國自己做的器物就不同,它把“羋”放在了後面,把私名放在前面,隨葬的就是“加羋”。

“楚王媵隨仲羋加”,就是楚王給女兒做了一套嫁妝,銘文上記載是嫁到了隨國,而現實中她是曾候的夫人。

這樣,懸而未決的曾隨之爭一下子就能得到解決,

2600年前的春秋古墓出土一件銅器,解釋了現代爭論已久的一個問題

“楚王媵隨仲羋加”的銘文,就是說楚王送給了誰呢,送給了羋加,羋加嫁到了隨國,而在出土的墓葬中,她是曾候的夫人,那麼曾國和隨國的關係也就不言而喻了,曾和隨顯然就是一個國家的不同稱呼。

隨國也就是曾國,在春秋早中期是個和楚國平起平坐的諸侯國,隨著楚國的不斷崛起,逐漸成為楚國附屬,但並沒有被楚國所滅,相反和楚國關係很好,直到戰國後期,隨著秦國一統天下大勢的不可逆轉,隨國和楚國才都在歷史中消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