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怎樣才能總是保持熱情地給孩子閱讀?

吳昆明123------


很正常,保持熱情給孩子閱讀,這是任何一個希望能培養孩子閱讀好習慣父母的一個必須過的門檻。

我們要記住,如果我們無法保持好的熱情,那麼孩子就更加無法保持。

會出現這種情況,跟我們的很多做法有關係,這裡來分析一下,並且給出對策。

1、閱讀的時間太長。

你陪孩子閱讀時間多長?是半小時?一小時?甚至更久?

時間太長,精力不足,父母人困馬乏,孩子沒有狀態,這些帶來的後果,就是對於閱讀會產生畏難情緒,我們就更加無法堅持了。

與很多人的想法相反,閱讀並非越久越好,這裡必須要與孩子的年齡相符。

孩子注意力與年齡有關,3歲左右孩子可能只能保持3到5分鐘的注意力,而到了5歲左右可能可以達到10-15分鐘,6、7歲時可以15分鐘以上,但不會超過30分鐘。

也就是說,陪伴孩子閱讀,時間最好不要超過30分鐘,特別是習慣養成前,更是如此,一上來就大讀特讀,三分鐘熱度一過,以後就難以再來進行。

所以,處理方法就是,與年齡掛鉤,不超過30分鐘。同時也要允許有一定的波動,不一定每次都往30分鐘靠,明明今晚很疲勞,那麼讀10分鐘,甚至5分鐘都可以。


2、閱讀時要求多,要坐端正,要問問題,要識字

注意,閱讀不是識字,也不是上課,這是很多家長最容易犯的問題所在。

同樣與孩子的成長規律有關,閱讀應該是發自內心的喜歡,讓孩子感興趣。那怎麼樣感興趣呢?這個內容必須是孩子聽得懂的,跟自己有關的,同時又能模仿來玩來讀的。

對於很小的寶寶來說,給他讀《小熊拉臭臭》,可能他就樂不可支,我們看起來簡單,但孩子就是喜歡。這種閱讀孩子就會很投入,很專注,又感覺有趣。

另外,閱讀時讓孩子識字,抱這種目的閱讀的,孩子累,家長也累,因為孩子覺得沒趣不配合,家長教得七竅生煙,這完全就與培養孩子興趣背道而馳。

識字不用刻意教,只需要多讀多看,孩子以後自然就會,突然有一天孩子就會給你大驚喜。


3、不肯重複閱讀,總要求孩子讀新的,認為這樣才學得到東西

孩子就喜歡讀一本書,這讓很多家長挺不理解的,實際上,這種重複讀同一本繪本是一種好現象,這說明孩子喜歡,而且也讀進去了,至於為什麼總讀一本,這說明裡面還有很多東西在吸引他,你只需要做好配合就行了。

我女兒曾經讀《猜猜我有多愛你》每晚都讀,讀了整整一個月。過癮後就會主動要求換另一本,這是好事,家長不用打斷。


4、沒有設置良好的閱讀環境。

沒有一個閱讀的好環境,隨便在客廳裡閱讀,電視在放著,旁邊有很多玩具,試想一下,這種環境孩子會讀得安心嗎?

恐怕讀著讀著就跑了,你再追上吼他回來讀書,這種經歷並不好。

閱讀最好是:定時、定點、定人。

定時不是說每晚要求8點就一定要8點,當然能作到也行,最好的是與某件必做的事情掛鉤,比如洗澡後讀書,睡前讀書,這種也是定時。

定點則是地點,固定在書房裡,在閱讀角里,在一個適合閱讀的環境下,都是定點。

定人,則是固定由媽媽來陪伴,有時爸爸但主要是媽媽。

以上的做法,目的是培養孩子興趣,當孩子對閱讀產生興趣,他就會突破成長規律的限制,比如原來3歲孩子只能專注5分鐘,結果他對閱讀感興趣,於是就能專注10分鐘,甚至專注20分鐘。

在這個過程中,就很好的鍛鍊了孩子的專注力,加上我們的堅持,又培養孩子堅持的能力,再加閱讀培養出來,你看,單單這個動作,就帶來這麼多好處。

哦對,還有會識字,溝通能力提升很快,等等等等,都是好處。


庭爸,7歲女兒的奶爸,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家庭教育指導師,70後大叔,有愛有思考的育兒和教育達人,歡迎關注、轉發、點贊和評論,如果想要育兒乾貨,可以關注我後私信:育兒秘籍,我將送你一份很落地和實用的育兒秘籍。更多育兒和教育問題可以與我交流。讓育兒更輕鬆,讓教育更有效

庭爸談育兒


感謝官方讓我回答問題。

我認為,親子共讀是自然而然的事,我兒子出生前我買了一本盜版的365夜故事,想起來了就講一片做胎教。我兒子出生一個月後,我買了黑白卡和彩色卡,斷斷續續的讓我兒子看,然後在他半歲的時候買了唐詩,三字經,千字文,其實當時並沒有期待有什麼驚喜,就是每晚堅持讀一個故事或者念幾句唐詩。在他八九個月的時候開始我講一個故事他撕書,撕的一本書沒有一個完整的故事。我就開始買洞洞書讓他扣,在他十一個月的時候,我發現他突然能聽懂我的話並進行簡單的互動,之前他對我都是愛答不理,然後我教他動物叫,教兩三遍就會學動物叫,我就買了兩本書小雞球球和小熊寶寶系列的繪本。開始正式的繪本之路,多虧了繪本,我兒子說話特別早,我們周圍很多一歲半的寶寶剛會叫爸爸媽媽奶奶爺爺的時候,我兒子已經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兩歲不到就會背唐詩和聲律啟蒙。現在我兒子讀繪本已經成了習慣,每天都會讓我讀,每晚必須讀兩本再睡覺。

所以讀書真的很有必要,前期爸爸媽媽一定要堅持,堅持一段時間之後,孩子養成了習慣,就會帶動一家人讀。現在孩子的爸爸姥姥姥爺都給孩子讀過繪本,我想以後這也是一個溫馨的回憶。





李嘉圖MLU230070710


親子閱讀的好處

大寶今年六年級,很喜歡看書,語文成績很不錯,週末經常自己買菜做飯,也很會照顧弟弟。前年外婆來我家做客,大寶就主動要求給外婆做三菜一湯。去年大寶寫作文我的媽媽,他寫了我考證學習的故事,說我年齡大了,不顧爸爸打擊,如何愛學習,最後考試通過的故事。大寶從來沒有所謂的叛逆期,每天放學回來就會分享學校的事,什麼話都願意說。父母很省心。這些好習慣,都因從小和大寶堅持親子閱讀有關,一直都很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光,經常去圖書館或者書店,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長。

親子閱讀能增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情感交流,及時瞭解孩子的心理活動,進行有益的正面引導。可以讓孩子深切地體驗到父母愛的溫暖,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上班,孩子們上學,情感的交流機會與時間減少了許多。如果每天晚上,用上幾十分鐘進行親子閱讀,那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孩子們的內心就會產生一種“爸爸媽媽很愛我”的幸福感覺。日久天長,親情就會像春雨滋潤春苗一般,使孩子茁壯成長。

親子閱讀能有效地培養孩子的注意力,提高孩子的傾聽能力和語言理解能力,為上學後的聽課,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孩子在聽一個有趣的故事時,總是會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只要堅持下去,通過長期的鍛鍊,孩子的注意力,保持的時間會慢慢延長。當然,一開始不能急於求成,而應該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親子閱讀可以增強語言能力、發展想象力、提高寫作能力與交往能力,喜愛閱讀的孩子的語言能力特強,在聽、說、讀、寫方面較不愛閱讀的孩子高。孩子從書中領悟複雜的意念,欣賞語言的美妙。書中的世界無限廣闊,充滿想象、好奇和機遇,給孩子帶來無限的創意。會終生受益。孩子多讀課外書,不但能開拓視野,增長知識,還能積累語言,提升寫作能力。

許多文字上有造詣的作家、學者總結自己成長經歷時,總少不了青少年時期博覽群書。許多同學在寫作時總有“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覺。如果讓學生多讀課外書,多積累,天長日久,寫作時就會呼之即出,信手拈來。

現在不陪閱讀,以後沒有機會

一般孩子三年級之前就要陪著閱讀,三年級以後就基本自己可以看書了。就是那種你不知不覺孩子就會很快長大,他們能做的事就不會再麻煩你了。接下來孩子初中高中大學,就會離我們越來越遠。所以珍惜小時候孩子需要我們的機會,用心耐心的陪伴他們成長。我陪你長大,你陪我變老。陪伴孩子親子閱讀,才是最長情的告白。

我是王書霞,陽光愛學習的全職寶媽,如有別字,請多多包容。因為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別人的經驗也只能供我們參考。 育兒是一項最了不起的工程,需要我們要不停的學習和成長。碼字不易,歡迎關注、點贊和轉發,有免費實用的音頻親子課程和中醫育兒方法,有需要的請關注私信。 努力像陽光,溫暖每個人;傳正能量,關愛每個孩子。

書霞育兒說


我個人認為,只有我們對閱讀有飽滿的熱情才能帶動孩子的積極性,我們家就是很好的例子,我孩子今年三歲,我是從他上幼兒園才開始有計劃的安排他看書,擴展學習,之前都是想起了看,心情好了看,這樣沒有連續性的引導帶動不了他的積極性。我們現在是每天晚上跟他學習至少20分鐘,主要看他當天的狀態,但是時長至少15分鐘,最多不會超過40分鐘,然後讓他玩或者看動畫片,我自己再單獨學習一個小時,我始終是保持著我要比他更看中這個事情才能給他正面刺激。我本身就是一個興趣廣泛的人,但是堅持不下來,這次還好,有孩子做動力。我始終覺得學習不是一個人的事情,我想成為一個能跟的上他思想的媽媽,一個雖然不完美但是起碼上進的媽媽,這就是我的初衷,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微笑]



欣若繁花


有人問我,閱讀的重要性有這麼大嗎?是的,閱讀的重要性的確很大。所以我們要堅持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那麼,閱讀的重要性到底有多大呢?



1、閱讀的重要性

許多人可能都認為閱讀不太重要,就沒有太在意孩子的閱讀,可一上高年級了,就有好多長長的閱讀題要做,不做也是不行的。一拿回家給家長看,咦?為什麼他(她)都不會做? 這就是平時孩子沒有閱讀的習慣碰到一大串的文字就開始發慌,不會寫,不會做,害怕閱讀,拒絕閱讀。從這點,足以證明了閱讀的重要性。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閱讀可以摘抄到許多好詞好句,用到作文裡。這也是我女兒作文成績好的秘訣。在她的作文裡,處處都可以找到好詞好句。難怪她作文可以得高分呢!



2、怎樣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呢?

(1)親子閱讀 像我家孩子,從大班就開始培養閱讀興趣了。首先,我會陪她一起閱讀,每一天都閱讀,從不間斷。等到上一年級,會識一些字,我就開始放手讓她自己閱讀了。

(2)固定時間閱讀

不管對於孩子,還是對於家長,固定的時間去做一件事情更容易堅持。對閱讀也一樣,我之所以能夠堅持下來,是因為,我是安排睡前閱讀,讓睡前閱讀成為習慣,堅持也就不那麼難了。



(3)獨立閱讀

家長要捨得放手,讓孩子獨立閱讀。簡單來說,就是讓孩子自己閱讀,家長、老師等長輩都沒有去插手。就讓她(他)寫完作業後自己拿起來閱讀,慢慢地,她(他)就養成了做完作業就自己閱讀的好習慣。

剛開始可能比較難,首先應該在親子閱讀下養成了閱讀的習慣,再放手讓孩子獨立閱讀時,起先也應該是孩子讀,家長也拿著一本書讀,這樣相互影響,孩子更容易堅持。



我覺得給孩子保持閱讀的熱情,都要經歷這樣的階段,以上是我的親身經歷,希望可以給你一些參考。


遇見凌薇


首先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畢淑敏曾說:“讓孩子愛上閱讀,必將成為你這一生最划算的教育投資。”

目前,越來越多的爸爸媽媽都意識到親子閱讀的重要性,但是怎麼共讀、怎麼互動、怎麼通過繪本講讀讓孩子愛上閱讀,依然是家長們共同的困擾。

美國有一項非常著名的研究發現叫“三千萬詞彙鴻溝(The 30MillionWord Gap)”一一三歲兒童每天使用詞彙的86%-98%都與父母是一致的; 兒童到了四歲左右,他們之間的詞彙量之差可以高達三千萬。

研究提示我們要關注親子之間每天、每小時、每個句子乃至每個詞的互動和溝通,因為正是這最基本的交流單元,組成、構建了兒童學習經驗的大廈,也很不幸地,造成了不同背景兒

童發展巨大的、 難以彌補的鴻溝。

每天堅持親子閱讀,!不只是詞彙的積累,更有美的薰陶、知識的滋養、 視野的拓展、情感的傳遞......然而,如果共讀的方式不對,可能讀得越多,問題也越多,一起看看以下幾個常見的誤區,父母們是否無意間“中槍”過?

誤區1:讀繪本時要多教孩子識字

學齡前階段的孩子對於視覺形象更為敏感,閱讀繪本圖書中的畫面,正是培養孩子觀察力、想象力和審美情趣的重要途徑,然而,有些家長偏偏把讀繪本變成了“識字啟蒙課”,將孩子

感興趣的畫面匆匆帶過,而把時間停留在對孩子而言還很陌生的文字上,比如:寶貝,告訴媽媽這個怎麼讀?媽媽昨天不是才教過你嗎?

當孩子恰巧“蒙”對時,可能會獲得媽媽的讚美; 而當孩子答不上來時,則可能是新一輪“識字轟炸”。在這個過程中,對優美畫面和生動故事的忽略,會錯失挖掘孩子潛能的重要機會,而且家長過於注重識字容易轉移孩子對聽故事這件事本身的興趣,久而久之,甚至喪失閱讀興趣,那就得不償失了.

誤區2: 讀繪本時要隨時給孩子講道理

有的家長認為繪本的教育價值就是讀完之後能夠讓孩子明白一個道理,如同中學的語文閱讀理解題,他們總是千篇一律地以“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為結束方式。

對於年齡尚小的孩子來說,他們的自我認知和生活經驗有限,當家長以成人口吻來講解故事的“中心思想”時,一方面會限制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另一方面,比起深刻的大道理,更能激起孩子共鳴的是故事中的人和事與孩子的生活有交集的部分,家長不妨從這些方面去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感悟。

1.父母親自讀

相信對於孩子而言,父母飽含情感的讀書聲是世界上最動聽的聲音。有的家長可能會用讀故事App放給孩子聽,但是最好還是讓孩子多聽自己的聲音。

在繪本閱讀中,家長的語調請儘量抑揚頓挫,語言要情感豐富,必要的時候甚至可以誇張一些。 當動人的語言連接孩子的耳朵和心靈,不僅使他們的語言能力增強,還能成為連接父母

和孩子之間最親密的紐帶。

2.盡情表演

繪本閱讀不僅要讀,更要表演。親子共讀時,遇到好玩的情節,家長不妨和孩子一秒變“戲精”,共同用口頭語言、肢體語言和麵部表情進行聲情並茂的演繹。 這樣的方式需要家長放

下“矜持”,迴歸童心, 盡情享受童話的世界。 相信在你的熱情帶動下,孩子也會更加樂此不疲地享受閱讀的興趣。

3.大用不同的聲音扮演不同角色。 故事裡不同的角色可以用不同的聲音去扮演,比如大象說話可以很沉穩,小烏龜說話可以慢吞吞,小狐狸說話可以尖著嗓子說等等。

4.用誇張的表情去扮演每個角色。 比如故事發展到令人驚訝的時候,可以張大嘴巴、瞪大眼睛高喊:“天哪! ”故事主人公難過的時候,可以耷拉下眼角、嘴角,甚至傷心欲泣。用肢體動作演繹故事情節。 家長要注意根據孩子的能力選擇適合的故事。 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可以更多分配簡單的發音和指令型動作。

5.大膽改編和創作

在親子共讀的過程中,除了繪本本身的內容外,你還可以做一些延伸,比如:改編情節。

在閱讀中,你可以引導孩子關注圖畫中的細節,鼓勵孩子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對故事中原有的情節進行改編。 不論孩子創作的劇情如何,一定要小心呵護孩子的創造欲,不要打擊

孩子的積極性。

6.提問引導

在給孩子講述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孩子聯繫生活場景,邀請孩子一起思考,比如:“你認識的小朋友裡誰最像古立?為什麼呢?”在這樣愉快的問答中,孩子們可以學會了解自己,瞭解他人,同時還能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待問題。

日本繪本之父松居直先生說過:“父母親用自己的口,將圖畫書上的文字一句一句地說給孩子聽,就像一粒一粒地播下種子,當一粒粒種子在孩子心中紮根時,親子之間就建立起了無法切斷的親密關係。”

當你摒棄一切雜念,與孩子共享閱讀的樂趣時,你會發現更美妙的是,你所期待的好的規則、習慣、行為,已經在不知不覺間慢慢地內化在孩子的心中,讓他們變得更善良、更有智

慧更有力量。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給你幫助 喜歡我的回答可以關注我 謝謝!






小猴寶成長記


《媽寶園》,一群智慧媽媽陪著寶長大,沒有華麗的句子,和你分享生活中育兒的故事!歡迎大家加入媽寶的圈子,一起探討!當媽那些事兒

怎樣才能總是保持熱情地給孩子閱讀?

孩子在什麼時候才能擁有閱讀的能力呢?大概是上了小學,學會了漢語拼音之後。在此之前,讓家長們為其讀書可能是最可靠的一種方式了。為孩子讀書對於家長們來說也是一個很棒的與孩子互動的方式。但是對於已經很少碰觸書本的成年人來說,為孩子讀書實際上是一件相對枯燥的事情,很多人難以持久的保持熱情。

從自身經驗來看,為孩子讀書並不難,但是想要持久的堅持下來確實不容易。小孩子們所讀書籍大多簡單粗暴,故事情節相對幼稚,因此讀起來是相對乏味的,時間長了就很容易感到無聊,有時在給孩子講睡前故事的時候,作為大人物要比孩子更容易感到昏昏入睡。

除此之外孩子們也很難老老實實的聽完一個故事,有的時候聽到一半便忍不住走神,去玩其他東西去了。我家孩子在聽大人讀書的時候又會表現的好奇心格外的旺盛,一句又一句的為什麼讓人心煩意亂。在不斷給孩子讀書的過程中,我們也積累了一些小技巧,應該可以幫助到大家。

怎麼做才能持久熱情的為孩子講故事

1. 多與孩子互動

年齡比較小的孩子是很難感受到閱讀所帶來的快感,為了減緩大人為孩子讀書時的無聊,同時也讓孩子對讀書很感興趣。大家在為孩子讀書的時候不妨儘可能多的與孩子互動,根據故事的發展適當的提一些問題,或者和孩子聊一聊對於故事劇情的看法,與此同時適當的解答一些孩子所提出的問題。通過多種互動方式將整個故事分成多個部分。這樣就可以大幅度的減輕為孩子讀書時的枯燥感。

2. 選擇合適的閱讀書籍

想要更持久熱情的為孩子講故事,選擇合適的書籍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大家要留意一下故事的篇幅,在剛開始為孩子讀書的時候,最好選擇短篇的故事。等到孩子逐漸養成讀書的習慣了,再適當的給孩子講一些長篇的故事。

在這裡順便說一句不要給孩子讀哈利波特,本以為這是一部適合孩子聽的兒童文學,但是故事情節實在太過複雜,又有文化隔閡,再加上後期劇情又比較黑暗,根本不適合讓年紀太小的孩子閱讀。

除此之外,在選擇書籍的時候大家也沒必要非得選擇兒童文學,選擇一些歡快一點的短篇名家作品也是可以的。這樣不僅可以讓孩子感受文學之美,大人讀起來也不會感到太過無聊。

3. 閱讀前約法三章

很多家長之所以無法持續而熱情的給孩子講故事,主要是因為孩子經常搗亂。要麼不好好聽,要麼總是正經不起來,老是打岔。因此想要持久的為孩子讀書,不妨在開始之前就給孩子約法三章。告訴他們在聽大人讀書的時候要遵守哪些規矩。這樣至少可以讓孩子在聽數字的時候專心一些,也讓家長能夠持久熱情的講下去。

為孩子讀書其實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也可以增進親子間的感情講啊。選擇的書籍生動有趣易於理解,讀書的大人聲情並茂沉浸其中,聽書的孩子積極互動,這樣才可以真正讓為孩子讀書持久的熱情的持續下去。

互動話題:大家平日裡會為孩子讀書嗎?讀書的時候有什麼小技巧嗎?歡迎留言交流。

本文中的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歡迎分享收藏!謝絕抄襲!


媽寶園


多少媽媽的終極期望自家娃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牛娃。而成為一個牛娃的必要充要條件條件就是自主性的熱愛式的閱讀,涉獵各方面的有效信息。古人說開卷有益,某種程度上我是贊同的,只要不是傻傻的書呆子式的應試看書,閱讀更多的是培養孩子們思考,思維的能力,有大量的佐證來支持自己的觀點,而不是隻能做一個人雲亦云,沒有自己立場和想法的影子人。\r

那麼啥時候開始閱讀呢,答案可能會讓你吃驚,如果不算上胎教,從出生還是,你所做的一些事情就是在無形中,為培養一個閱讀者做準備了,只可能你還沒有意識到。每次你著TA說話,每次你把TA抱在懷裡輕聲的哼唱,除了情感上的連接需求,更多的是寶寶在這個交流的過過程中,聽到的是語言,是聲音,這會刺激他們大腦的發展,而熟悉照顧者的聲音會讓他們不自覺的的產生依戀感和安全感,以後每當你開始給TA讀書的時候,TA們就更能接受,更願意和你一起讀書啦!一個良性循環循環也就這樣形成了!\r

從出生開始就接觸書的寶寶,在大概6個月的時候,會開始知道書的獨特性,而不是單純的把書作為一個物體,尤其是每當寶寶拿起一本書,TA的照顧者能夠快速的回應接過書來讀給TA聽,這樣的寶寶對書的接受度會更高!TA可能會重複不斷地拿起同一本書遞到你的手中,在這個階段,你所要做的就是“順從”的接過來,耐心的讀下去!\r

寶寶們對書可不像我們,按順序翻開,然後乖乖的一頁,一頁的讀下去。他們的花樣很多,可以啃,可以扔,可以翻。這些都是他們認知圖書的方式,更是認知世界的方式!所以在這個階段,最好準備一些硬板書,布書,和一些刺激觸覺的機關書。\r

還有一個更好的培養小閱讀者的方式就是在家裡得各個角落都放上基本小手能夠拿到的書。想象一個每個角落裡都有繪本的家,不會覺得亂,反而能體會到父母的小用心。這些看似漫不經心的隨手佈置,其實是為我們的小小閱讀者,種下一粒粒的讀書種子,每天靜心灌溉,施肥,靜待花開的那一天!\r

我之前說過了選書的問題,在小小孩的時候,硬紙板書一般都是媽媽們的第一選擇,一是抗摔,一是不怕啃,即使你有事需要暫時離開一會兒,也會放心有一本質保書在小手裡。但是因為紙板書的特點,一般文字都非常少,所以只能作為小閱讀者閱讀體系中的一部分,有些鮮豔色彩插圖的圖畫繪本,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成員哦!會給寶寶們帶來視覺上的刺激!馬上會愛上各式可愛的繪本們。\r

當寶寶們在大一些,大概在18個月左右的時候,會更多的參與到和同齡人的活動中,他們可能會模仿彼此,互相交換,分享玩具,繪本。作為一個合格的閱讀者,和你的同好,交流你 @的心得也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小小閱讀者們似乎在這方面毫無壓力,可以一起指著書說外星語,也可以一起扔,一起啃,交流無障礙!\r

培養一個小小閱讀者,不難,也不容易,堅持,愛,耐心,一個都不能少!文字,圖畫,你的懷抱,可能是他們童年最美好的回憶!





SS育兒園


謝謝你的問題,讓我有更深入的思考。

首先,很高興你能有這樣積極主動、負責任的想法。

其次,我將這個問題的重點落在“怎樣”和“保持熱情”兩個詞上,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01.保持良好的心態,從內心深處接納閱讀

能提出這個問題的人一定是見仁見智的父母,你很清楚閱讀對孩子大有裨益,孩子的成長離不開閱讀。這一點很好,請繼續保持這樣的心情。

但同時,不要僅僅看到閱讀的功利價值,而要通過自己的內化提煉,真心實意地將閱讀當作是人生當中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這不僅源於閱讀對你和孩子的知識滋養,更重要的是通過閱讀讓你們感悟更加完滿的人生。

試想一下,從閱讀當中照見自己的不足,從閱讀當中發現更豐富的自己,從而提升自己,提升孩子,讓你們都變成更加有趣、有料、有用的人,不是非常值得自豪的一件事嗎?

具體來說,從心態上把閱讀當作自己人生當中的寶庫,從內心深處接納閱讀,從閱讀收穫你和孩子的兩份成長。而不是隻當作完成任務,只為孩子能有所長進而去閱讀,這樣未免機械和枯燥,很難保持熱情。

02.將閱讀培養成習慣,有的放矢釋放激情

將閱讀培養成習慣有兩個層面的好處。

首先,習慣是融入生活的點點滴滴,是隨時手邊即是的既定動作。把閱讀培養成小孩玩玩具的那份心頭愛,把閱讀培養成大人玩手機的那般興頭,那真是了不起的事情!但是,培養這樣的習慣真的很難,需要將閱讀深深鐫刻進生活當中,可以根據生活中不同場景將閱讀進行相應形式的轉換,需要傾注很大的心力。

其次,習慣的定義可以理解為在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做固定動作。同樣可以遷移到閱讀當中來。可以選取一天當中相對放鬆的時刻,如睡前,或晚飯後,每天半個小時左右的時間,集中進行閱讀。因為已經是相對固定的安排,父母可以合理計劃時間和進度,儘量保持在放鬆的環境當中進行閱讀,把閱讀也當作是親子互動的節目,飽含熱情也不至於將自己弄得身心俱疲。

03.變換多種形式,讓閱讀富有靈動感

好的閱讀不是逐字逐句將書本內容讀一遍便完成任務了,而是要根據不同書籍的類型,結合孩子的年齡、性格特徵及興趣點進行相應延展

對於低齡的嬰幼兒,可以充分將書籍代入身份感,讓小孩感知不同人群、不同事物之間的區別。例如,在看講述動物的繪本時,可以模仿動物的聲音、動作、習性等,讓小孩有切身的代入感,效果也會更好。

對於年齡偏大的小孩,可以在逐字逐句讀一小段後做一番深入的探討。一方面練習識字,另一方面為其解惑。儘量換成小孩能理解的通俗觀點和例子,讓小孩在書籍中感受到書籍之外的無窮樂趣,從而對閱讀的興趣逐漸高漲。

當然,在閱讀的過程中,一定要感受到互動的樂趣。只是單方面的輸出未免枯燥,也會讓父母很疲憊。這時候,在閱讀時與小孩展開書籍當中及之外的互動會讓閱讀的過程更有趣、生動。例如,善於運用疑問的語氣,為小孩設置一些相對簡單的問題,能讓他們參與進來,將書讀懂、讀精。


其實,能堅持做到為小孩閱讀已經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了,要做到一直“保持熱情”確實是難上加難。

最重要的是,不要把閱讀當作是一個負擔,感覺沒有熱情就是做不到位,這樣,只會讓自己和小孩都感覺到焦慮,也不能真正體會到閱讀的樂趣。

閱讀不僅能讓小孩在智慧中成長,對父母亦是一種難能可貴的人生經歷。

當你發現在閱讀過程中,你的小孩原來是如此活潑、如此有想法,他的小腦袋比大人有更多稀奇古怪的主意,很讓你意外,又感覺妙趣橫生。那麼,閱讀自然也就更加富有意義,也必定飽含深情了。


木之兮木


(半夜刷到這個問題,發現答案好像都有點偏題。本著交流互助的心態,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隨著親子閱讀的觀念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父母陪孩子一起讀書。但是時間長了,激情褪去,就開始有種提不起勁兒的感覺。

一方面,父母覺得為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有必要從小給孩子閱讀。另一方面,當父母真正做這件事時又覺得自己沒有足夠的熱情,堅持不下去,從而引發了父母的焦慮。從社會心理學上講,這屬於認知失調。

認知失調理論最早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廷格提出。在費斯廷格看來,所謂的認知失調是指由於做了一項與態度不一致的行為而引發的不舒服的感覺。費斯廷格認為,在一般情況下,人們的態度與行為是一致的;但有時候態度與行為也會出現不一致。這種不一致會導致緊張、焦慮、失落等情緒。

拿保持閱讀熱情來說,父母對親子閱讀的認知與父母的實際行為產生了偏差,因而引發父母內心的緊張、焦慮。

那麼,如何減少和消除這種由失調而產生的壓力和心理緊張,我認為採取以下三種途徑:

一、父母應認識到對親子閱讀提不起勁兒是種正常生理感受,沒有必要自責或焦慮。

我們應該認識到,在親子閱讀中,不僅僅孩子是閱讀的主體,家長也是。作為閱讀的主體,對閱讀的感受影響著閱讀的行為。我們知道親子閱讀很重要

,但是對於那些自己沒有閱讀習慣或者對閱讀內容毫無興趣的父母來說,這種親子閱讀是沒有吸引力的。因而,不能保持持久的閱讀熱情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家長沒有必要過分自責。

認識到這一點後,家長感覺自己提不起勁時,可以試著放鬆一下自己的心情,做點自己喜歡的事,調整好心態再來陪孩子閱讀。培養閱讀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只要長期保持陪孩子閱讀這個觀念,一時的放鬆不會影響大局。

二、從增加協調的角度出發,家長可以採取下面兩種措施來增加自己對閱讀的興趣。

①在選擇書本時,選擇家長、孩子讀感興趣的內容。

在親子閱讀的書本選擇上,家長可以選擇一些耐讀的書,比如家長和孩子都比較感興趣的自然科學類的書。一方面,大部分家長對自然科學的認知有限,即使是孩子的書也可以獲取新的知識,人往往對未知的東西抱有興趣。另一方面,動物、植物等也是孩子感興趣的點。既然是共讀,能夠一起成長是最好的。

②改變閱讀方式,採取多樣化形式來閱讀。

和孩子一起閱讀,不代表要家長一直幫助孩子解讀書本的內容。家長可以適當採取玩遊戲的方式來舒緩自己的厭煩感覺。比如,可以和孩子玩找東西、分角色閱讀、分類回顧等遊戲,在增加孩子閱讀興趣的同時,可以舒緩自己的情緒,保持對閱讀的熱情。

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形成生物鐘,無論對家長還是孩子都有好處。

①每天定點定時閱讀。

親子閱讀,對孩子來說是一種習慣的養成。對父母來說,未嘗不是。很多父母在初期還能保持,但是時間一長,會產生厭煩心理。每天定點定時閱讀,可以幫助父母減輕隨時隨地揹負親子閱讀的壓力,同時,也有利於閱讀習慣的養成。

②遠離有可能成為閱讀障礙的東西,減少選擇。

現實生活中,很多東西會吸引家長的注意力。比如說手機、電視、麻將等。選擇多了,我們家長就容易心猿意馬,失去與孩子共同閱讀的興趣。因而,在親子閱讀時,父母應有意識地將可能影響閱讀的東西拿離視線範圍內,比如將手機交給愛人保管或鎖在抽屜。

總結:親子閱讀是一種良好的閱讀習慣的養成,不僅需要引導孩子的閱讀興趣,同時對我們家長來說,也是一種挑戰。家長不必對此有太重的負擔,要知道,你的快樂對孩子來說也是很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