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大唐神策军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这是一首收在《全唐诗》中的西北民歌,歌中颂扬的是,大唐帝国英勇无敌、战功赫赫安西节度使哥舒翰。

自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后,吐蕃实力日益强盛,并不断进逼侵扰唐朝西北边境。公元753年(唐天宝十二年)面对吐蕃日趋频繁的袭扰,安西节度使哥舒翰率军主动出击,经过一些列的拉锯战,哥舒翰最终将吐蕃击败,迫使吐蕃军队退回到国境线以外。

大唐神策军

哥舒翰,突厥人。唐安西节度使,安史之乱中在潼关之战中被俘,后自尽。

唐帝国的西北边境得到了短暂的安宁,公元754年(唐天宝十三年),为了形成对吐蕃的相对优势,建立可以互相策应的防守链条,哥舒翰奏请设置浇河、洮阳两郡,并置神策军等八军,,自此神策军登上了唐朝的历史舞台。

大唐神策军

唐朝疆域

或许哥舒翰至死,也不会想到,他亲手创建的神策军不仅没有完成最初抵御吐蕃的既定任务,反而成了唐帝国最重要的中央禁卫军。不仅四处征伐藩镇势力,而且最终成为宦官把持朝政、祸乱天下的工具。

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势大,潼关失陷,长安危在旦夕。唐玄宗仓皇逃往蜀中避难,途中玄宗诏令天下兵马,火速进京勤王。此时成立一年多的神策军,在军使卫伯玉的率领下火速赶往中原参加平难之战,在相州之战中,神策军与叛将史思明鏖战数日不敌,最终卫伯玉与宦官鱼朝恩率领神策军退守陕州,神策军的初战就这样,以失败匆匆结束。

大唐神策军

鱼朝恩,著名太监。

然而这并不妨碍神策军后续的壮大,而它的壮大,却也离不开一群特殊的人--宦官。

历史上东汉、唐、明三朝,都出现过严重的宦官之乱,宦官把持朝政、废立君主、祸乱天下。然而相比东汉、明朝,唐的宦官之祸尤为严重,唐敬宗时期的太监仇士良,先后杀了一位皇帝、两位亲王、四位宰相,最后竟得善终,这不能不令人感到惊奇。

大唐神策军

唐敬宗(李湛),唐穆宗长子,被大太监仇士良杀害,年仅18岁。

宦官之所以能如此肆意妄为,却是与神策军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历任神策军的最高指挥官--护军使都是由皇帝身边的大太监来充任,这就为宦官祸乱朝政,提供了强有力的军事支持

大唐神策军

神策军

唐代宗时,吐蕃卷土重来,趁唐帝国内乱稍平,百业待举,西北边境空虚之际,大举內侵一举拿下长安。代宗出逃至陕州神策军中,由宦官鱼朝恩护卫返回京师,由此,神策军正式成为唐朝中央禁卫军。

安史之乱过后,参与平定叛乱的各地节度使,不仅没有得到削弱,反而在战争中进一步强大起来,藩镇割据势力日趋强大,已经严重威胁到中央帝国的统治。德宗、宪宗两朝,皇帝励精图治,任用贤臣,改革内政、除去弊法,使朝政一度回到正轨,出现了难得的“元和中兴”的局面。

大唐神策军

唐宪宗(李纯)唐晚期有为君主,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元和中兴”的缔造者。

在对待藩镇割据的问题上,唐德宗和唐宪宗一直保持着高压的态势,不断打击藩镇割据。

唐德宗时期,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发动叛乱,神策军奉命征讨,最终迫使李希烈自尽;后来,“泾源之变”中朱泚称帝,唐德宗被迫出逃,仍旧是由神策军护卫平定叛乱。

唐宪宗时期,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再次发动叛乱,神策军奉命征讨,吴元济兵败被俘。

由此可见神策军在唐晚期,镇压藩镇势力,维护中央统治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然而随着神策军的不断壮大,宦官与神策军相互依靠、互相成全,神策军凭借皇帝对宦官的信用,不断从朝廷取得相较于其他军队更优的待遇,致使神策军成为京城贵胄子弟,博取功名、逃避刑罚的工具,神策军在皇家给予的特权中一步步走向腐败。

大唐神策军

梁太祖,朱温,原为黄巢起义部队将领,降唐后封为宣武节度使。

公元902年,宣武节度使朱温攻入关中,击败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挟持唐昭宗杀死太监韩全诲,并令左右神策军编入左右羽林、龙武诸军,至此存在了一百四十九的神策军以一种不太光彩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