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康熙王朝》中,阿密達大喊要砍掉康熙的頭為父報仇,康熙為什麼轉身送給了他一把短劍?

歷史茶坊


阿密達不愧是草原英雄葛爾丹的兒子,僅僅六歲便滿身的骨氣與血性,看著康熙拔出那支冷森森的精銳短劍,藍齊兒也以為康熙要斬草除根以絕後患,難道就忘了她的父皇的精明與英明?



一.康熙是最喜歡這樣有情有義,有血有肉有志氣的孩子,父親被殺,身首異處,他一個六歲的孩童傷心難免,有報仇之志也說明他不愧為英雄之後,他那麼小,小小的眼睛裡只看到了父親的慘死,何曾能看到,能明白葛爾丹霸據北方給整個中國帶來的災禍與不暢?所以康熙一來不會殺掉這樣硬氣又英氣的外孫,二來先殺人父,再絕子嗣如此絕滅人性的事豈是仁人君子所為?三來以一國之君的身份屠殺一個弱小的孩子,乘人之危的卑鄙齷齪之事康熙還是做不來的,而且阿密達口口聲聲要報仇,康熙豈是怕人來挑戰的?更何況還是一個稚氣未脫的小兒。


二.葛爾丹能夠雄據北方,的確是他的智慧與雄心勃勃的結果,但也是大清國迫於無奈給他造成的良好時機。康熙之時,先有三番割據之亂,八年動盪,苦不堪言。後有收服臺灣之難,連年交戰,勞民傷財。大清實在無暇顧及北方的蒙古,這才給葛爾丹造就了養精蓄銳,勢力長成的機會。

現如今葛爾丹已死,中國又歸於一統,像葛爾丹那般雄心壯志,有勇有謀,又且佔據天時地利人和的一方霸主之業是很難再形成了,他的兒子縱然有沖天之志,沒有一雙沖天之羽翼也是徒勞枉然。所以阿密達的報仇之語雖然是發自真心,就真的能報的成嗎?



康熙賜給給他的外孫一把短劍,話中有話,意思是如果你來報仇,我作為康熙皇帝光明正大地歡迎,皇帝不能紆尊降貴地求人,可是作為外公卻可以去求自己的外孫,為了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不要再打仗了。所以康熙的這把短劍既是長輩的疼愛,也是一國之君的仁心;作為長輩,他激勵自己的外孫,作為國君,他只戰卻不殘忍地絕滅自己的的敵人,永遠給對手留一條後路,那麼就算再起兵戈,“禍”在你不在我,如果能夠同享太平盛世,“和”在你也在我。這才一個仁君的表現,你可以不仁,我不可以不義。阿密達只有六歲,康熙大概是相信也希望在他成長的過程中,或許會領悟到這把短劍的意義。



有雪片片57321


在《康熙王朝》裡,康熙殺了阿密達的父親噶爾丹。面對阿密達的仇恨,康熙選擇給他一支短劍,並告訴他你隨時可以來報仇,哪怕自己死後,也可以找自己的後繼之君報仇。此乃攻心術也。


康熙三次御駕親征準噶爾,在經歷了自己病倒、大營糧草被燒、索額圖圖謀不軌等風波之後,終於在烏蘭布通與噶爾丹一決雌雄。此戰康熙贏得了勝利,成功化解了準噶爾的崛起之勢,為大清暫時解決了西北的肘腋之患。

此戰康熙是慘勝,不是軍事上的力不從心;而是自己為了贏得這場戰爭,可謂犧牲得太多太多。

自己最愛的女兒藍齊兒完完全全成了這場戰爭的犧牲品;自己的兒子胤禔差點成了俘虜;自己也因為這場戰爭生病而差點喪命。康熙以犧牲親情得巨大代價班勝了噶爾丹。


而引發這一切的都是噶爾丹的不臣之心,所以噶爾丹必須死。但是噶爾丹死,並沒有也不能徹底解決準噶爾問題。

當自己的外孫未來的準噶爾大汗阿密達發誓要替父親報仇的時候,仇恨的種子開始在阿密達的心底生根發芽。

“康熙,你聽著,我要為父汗報仇,長大以後,我也要砍掉你的頭,你等著!”


這個局面既世情理之中,也是意料之中的。面對這樣的局面,康熙其實有很多選擇。但是解決不好後噶爾丹時代大清和準噶爾的關係,就是沒有徹底解除大清的肘腋之患。

面對這種威脅普通人的原則是“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既然康熙已經犧牲了藍齊兒的幸福,割捨了這份親情,可以不妨多割捨一些,斬殺阿密達,就不用擔心他再來報仇了。


但是這是下下之策。康熙這麼做,與準噶爾的仇恨就真的無法化解了,原本明明是噶爾丹的錯,康熙打贏了他懲罰了準噶爾。但是康熙如果殺了阿密達,那性質就變了,就是告訴世人康熙害怕準噶爾報仇,將來會有無數的“噶爾丹”出現,去挑戰康熙的權威,與大清發生戰爭。更何況阿密達是康熙的親外孫啊,親情本身對康熙而言彌足珍貴,殺了外孫,道義上也說不過去。

康熙知道面對敵人可以用刀兵,但是面對親情,“攻心”為上。康熙給了一把短劍給阿密達。

10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馬良曾經向蜀漢丞相諸葛亮諫言“攻城為下,攻心為上。”要解決南中問題,必須讓蠻人徹底從心裡服氣,諸葛亮因此“七擒七縱”蠻王孟獲。

康熙自然無法做到七擒七縱噶爾丹。因為大清和準噶爾的實力對比,絕對不是蜀漢對南中。準噶爾並非一朝一夕的強大。雖然噶爾丹死了,但是準噶爾仍然是一個龐然大物的存在。

“阿密達,朕不僅是大清皇帝,還是你外公,皇帝是不求人的,但外公求你不要再報仇了,如果你一心要報仇,那就來吧,即使朕不在了,你也可以找朕的後繼之君。”


首先,給阿密達短劍,就是告訴天下人,康熙不怕準噶爾來報仇。你要來殺我,我甚至可以給你刀。你不但可以找我康熙報仇,我康熙死後,你還可以找我的後世之君報仇。從而向世人展示了康熙強大的自信,如此自信源自實力。

其次,但是康熙除了不能認輸的大清皇帝身份以外,該有一重身份,那就是阿密達外公的身份。從親人的身份我希望我們化干戈為玉帛,不要再想著世代報仇,冤冤相報的本質是親人殘殺,就像這把劍,當你把利刃面向我的時候,另一面利刃正面對這你自己。相信我,沒有贏家的,戰爭的創傷只有親情能彌合。

康熙臨走的時候,將自己的龍輦留在了草原,他隨時希望藍齊兒能夠化解仇恨,帶著橄欖枝回北京。


只是若干年後,阿密達長大了。在藍齊兒親情的化解下,阿密達選擇臣服康熙,要給康熙納貢。藍齊兒坐著龍輦回到北京探親。

到了北京,藍齊兒才發現她心心念唸的紫禁城裡的那個小家早已不再可,落滿了灰塵,掛滿了蛛絲。而自己最惦念的母妃容妃已經被打入冷宮洗馬桶去了。藍齊兒徹底出離了憤怒,她要讓阿密達起兵反清。

得之於斯,失之於斯。江山與親情在康熙這裡永遠世個矛盾體。維繫能化解仇恨得武器卻正是康熙的軟肋。


炒米視角


在《康熙王朝》中,康熙與噶爾丹一場大戰之後,噶爾丹的頭被砍了下來,而藍琪兒成了寡婦,阿密達也成了孤兒。



阿密達失去父親,悲傷中自然帶著氣憤,他朝康熙嚷道:

“康熙,你聽著,我要為父汗報仇,長大以後,我也要砍掉你的頭,你等著!”

康熙轉身賜給他一把短劍,告訴他:

“阿密達,朕不僅是大清皇帝,還是你外公,皇帝是不求人的,但外公求你不要再報仇了,如果你一心要報仇,那就來吧,即使朕不在了,你也可以找朕的後繼之君。”

康熙賜短劍的行動,對阿密達而言,既帶著期望,又表達了歉意,還暗含著警告。



期望在於,康熙希望他的外孫阿密達不因為這次慘敗而成為唯唯諾諾、貪生怕死的人,而是希望他能夠成為像噶爾丹一樣有血性有本事的英雄,世世代代替清廷鎮守蒙古。

歉意在於,康熙殺掉了阿密達的父親,讓他成為可憐的孤兒,作為外公他也很難過,但也無可奈何。同時,康熙對自己的女兒藍琪兒的歉意更深,他兩次拆散藍琪兒的美好愛情,讓她成為孤守在草原的寡婦。

警告在於,康熙雖然放下皇帝的身段求阿密達不要報仇,但也說如果想報仇你就來,即便他自己死了也可以找他的後代報仇。言外之意就是,這把短劍你拿著,想報仇就拿著它來,就算我死了還有我的後代,我們愛新覺羅家族等著你們來報仇,前提是你有那能耐報仇嗎?想動搖我大清的萬世基業,小子你還嫩點吧!



簡單的幾句話,既有期待,又有歉意,還暗含警告,即便阿密達沒聽懂,身邊的藍琪兒肯定聽懂了。在這之後,她便好好地教育阿密達要與大清和睦相處,要與外公康熙和睦相處。


達摩說


看過《康熙王朝》的朋友都比較清楚,康熙和準葛爾王噶爾丹的較量不是一次兩次,從康熙把藍齊兒嫁給噶爾丹作為和親的緩和之計到兩次親征,再到砍下噶爾丹的頭,中間持續了多年,那麼作為噶爾丹的兒子阿米達,康熙為何沒有殺死他反而給了一把劍?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藍齊兒是康熙最喜歡的女兒,但偏偏因為她長相甜美,被前來進貢的噶爾丹看中,此時的康熙因為要收復臺灣而無力顧及準葛爾,因此康熙只好將自己心愛的女兒嫁給噶爾丹,以此來拖延時間。

終於在康熙的第二次親征中打敗了噶爾丹,平定了準噶爾,並將噶爾丹的頭割了下來,而此時藍齊兒和噶爾丹的兒子阿米達已經長大了,他誓言也要將康熙的頭砍下來,而康熙不為所動,卻將自己隨身佩帶的寶劍賜給了阿米達,這其實是出於一種考量。


首先皇帝的佩劍不是隨便能賜給人的,尤其是政敵的後人,那麼康熙賜劍的第一種考量應該是:如果殺了阿米達,那麼準葛爾部落的其他人肯定會奪權上位,為以後埋下了後患,

康熙非常瞭解藍齊兒,讓藍齊兒來教育阿米達,肯定會是大清最忠誠的屬國,作為一個皇帝這是最重要的考量,其次是作為一個父親他覺得是虧欠藍齊兒的,他已經殺了藍齊兒的丈夫,現在再殺掉她的兒子,那麼他在藍齊兒心中可能連最後的一點位置都不會給自己留。


因此康熙賜劍先是從一個皇帝的角度權衡考量了問題,其次又從父親的角度給自己留了一絲溫情,所以才有了劇中阿米達以下犯上的大不敬,後又有康熙賜劍不殺的矛盾情節,其實康熙作為一個皇帝本來就很難平衡皇帝和父親之間的角色轉換,看似不解,實則合情合理。


A三杯茶


阿密達為何要砍掉康熙的頭顱?因為阿密達的父親是噶爾丹。

康熙本就是阿密達的外公,阿密達的母親是藍齊兒,父親是噶爾丹,但噶爾丹卻犯下了進犯大清的罪過,成為了大清王朝當時最大的威脅,康熙如何放過他?

面對阿密達,康熙的內心也是糾結的,噶爾丹還好說,本來就與他素無往來,只不過為了和親,康熙才迫不得已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了他,但外孫阿密達卻不一樣,阿密達可是藍齊兒的親骨肉,儘管有著噶爾丹的一半血脈,阿密達卻始終是康熙家裡的人。

對於康熙來講,他的內心是充滿愧疚的,藍齊兒本就是康熙家裡的愛女,一早藍齊兒喜歡的人其實是李光地,但康熙卻為了大清的利益將藍齊兒親手嫁給了她的仇人。嫁給仇人還不算完,藍齊兒的丈夫也死在了自己的兄長手中。

阿密達大喊著要為父報仇,本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康熙派人殺害了噶爾丹,噶爾丹的兒子來替他報仇,可能這裡面唯一的矛盾點,就是阿密達的血脈,如果沒有這點血脈,想必康熙也不會交給他一把短劍。

交給阿密達短劍,康熙的內心其實是有著兩種打算的。

一, 阿密達是噶爾丹的兒子。

阿密達是噶爾丹的兒子,這對康熙來講是一件值得利用的事情,康熙可以利用阿密達將準噶爾穩定下來。

康熙根本就不需要阿密達報仇的想法,阿密達的父親已經戰敗了,而康熙是他的外公,儘管阿密達的父親是康熙所殺,但阿密達也不能因為這個殺害康熙。

其次,阿密達也沒有這個本事殺害康熙,對兩人來講,最好的辦法就是阿密達幫助康熙管理準噶爾。

二, 康熙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誡阿密達。

阿密達想報仇嗎?當然想,但阿密達卻是不能報仇,康熙是阿密達的外公,僅僅是這一血脈,就註定了阿密達不能報仇,康熙扔給他一把短劍,只是為了告誡阿密達,報仇這件事就不要再想了。

對於康熙而言,阿密達是肯定不能殺掉的,扔給他短劍,一方面是為了教訓阿密達,另一方面,是為了威脅阿密達。

阿密達始終是康熙的外孫,若非是犯下了重罪,康熙怎能忍心殺害阿密達呢?留下阿密達,不僅僅是康熙的心理訴求,更是大清的需求,只有教訓好了阿密達,才能更好的穩住準噶爾這一片地區。


魏青衣


導讀:這個情節發生在《康熙王朝》中康熙第二次西征噶爾丹,在昭莫多之戰中擊潰噶爾丹並由大皇子胤遈砍掉了噶爾丹的頭顱。贈劍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康熙和藍齊兒、阿密達母子祖孫三代戰場見面時發生的場景。作為殺父之仇,阿密達發出要殺康熙為父親報仇這個無可厚非。做為人子,況且在劇中是一國繼承人的阿密達當然也必須有這個底氣來這麼說,否則準噶爾汗國怎麼在激烈的對抗中堅持七十來年。對於劇中的康熙來說贈劍行為是既出於無奈又出於憐惜的一種複雜情感的體現。


歷史背景

康熙在晚年千叟宴上總結自己自己功績的時候說的是:除鰲拜、平三藩、收臺灣、平噶爾丹,也僅僅是平定噶爾丹而已。住噶爾汗國作為一個地方政權與大清王朝對抗了68年之久。

漠西蒙古的準噶爾部趁明朝和後金都無暇顧及的時刻,抓緊時間併吞統一衛拉特蒙古。到噶爾丹時期,雖然清朝已經入關統一了中原但是葛爾丹趁清朝平定三藩的時刻逐漸統一蒙古各部,甚至吞併了喀爾喀部勢力已經逼近內蒙古嚴重威脅到清朝的安全。

之前康熙沒有平定內亂的時候,住噶爾的使者就要求藍齊兒格格和親嫁給自己的大汗葛爾丹。清朝當時的內憂沒有摻平,所以康熙無奈將心愛的藍齊兒格格嫁給了噶爾丹。雖然是清朝的公主,但是葛爾丹非常喜歡藍齊兒甚至為她修建了和北京一模一樣的容妃宮(就是藍齊兒母親容妃的宮殿)。他們一家很快有了兒子阿密達,一家人生活的很幸福。

但是這都不能阻止大清和準噶爾之間戰爭的到來,當準噶爾汗國的擴張嚴重威脅到清王朝的安全時,各自負有歷史使命的首領噶爾丹和康熙的戰爭爆發了。原因正像劇中葛爾丹說的那樣:

無論睡勝誰敗,是我和康熙的命運。自從我繼承汗位之後,我和康熙的生死大戰就不可避免了。我盼望這一天盼望了十幾年了。

經過先後兩次康熙親征葛爾丹,在付出康熙差點病死的代價的情況下清軍艱難的戰勝了葛爾丹的軍隊。(注意是噶爾丹的,準噶爾部還有很強的軍事實力)


戰爭接手後康熙的贈劍行為

康熙在劇中在阿密達明確揚言長大後要看下康熙的頭為父親報仇的豪言壯語下,依然沒有斬草除根而做出了贈劍行為大概

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康熙,康熙,你聽著,我要為父汗報仇。長大以後我也要砍掉你的頭”


第一:

藍齊兒公主是個既幸福又悽慘的女人:自小受父親康熙皇上和母妃容妃的喜愛開心的像小白兔一樣無憂無慮,但是到了婚嫁年齡被迫嫁給蒙古的葛爾丹。從來沒有離開過中原的藍齊兒被迫遠嫁千里,好在葛爾丹非常喜歡她。在準噶爾的地位和清朝沒什麼區別,而且他們有了自己的小寶貝-阿密達,也就是劇中未來住噶爾的繼承人。

但是準噶爾和清朝的兩次戰爭再次打破了藍齊兒的這種幸福,大阿哥胤遈親手殺死了葛爾丹砍下了他的頭顱。藍齊兒剛剛獲得的幸福再次被父親打破,內心的矛盾和悲苦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

康熙作為一個“大男人”考慮更多的是國家大事,所以才不顧藍齊兒的哀求堅持和葛爾丹開戰。但是作為最喜歡的女兒,康熙在擊殺對手後同樣也破壞了藍齊兒的幸福所以要有所補償。所以他才和阿密達說:我不但是大清的皇帝,還是你的外公。並且不希望阿密達長大後復仇,因為康熙怕再次因戰爭讓藍齊兒失去最後一個親人。

況且康熙留下了龍攆給藍齊兒,也是想用親情來打動藍齊兒想著自己的家鄉;在以後教導阿密達的多化解對大清的仇恨。如果能夠不戰而屈人之兵,準噶爾直接內附稱藩那就是意外之喜了。如果沒有也沒什麼損失不是?


第二、

所謂贈劍可不是單純的贈劍,而是有這重要的政治意義和軍事意義。在贈劍的同時康熙說:

“大清皇帝康熙賜葛爾丹之子阿密達為蒙古準葛爾王世襲罔替”



也就是說康熙賜給阿密達的是王爵,這個是不是很容易讓人想到明朝賜給蒙古貴族的順義王等三王。這個賞賜本身就是沒有把準葛爾作為一個獨立的汗國,而是作為一個藩屬冊封。

再有一個這個冊封也很陰險,真實歷史上準噶爾是怎麼敗亡的?首先確實是被清軍擊敗,但是那是在葛爾丹侄子策妄阿拉布坦控制哈密截斷葛爾丹歸路的情況下葛爾丹逃亡一年多走投無路才自殺的。劇中雖然有所更改,但是準噶爾內部肯定還是有更大的分歧。歷史上葛爾丹死後,繼承人是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而康熙冊封阿密達為準噶爾王明顯就有分化準噶爾汗國的目的。

支持葛爾丹的勢力肯定支持阿密達,而策妄阿拉布坦也有自己的勢力。這樣在軍事上就起到了分化瓦解準噶爾內部的目的。


第三、

康熙時期擊敗葛爾丹後清朝也是強弩之末了,在劇中在被葛爾丹燒燬30萬石的糧草後抽調江南的新糧在加上直隸全省才湊了十萬石。可見後勤保障方面也是非常的困難,所以短時間內想繼續發動大規模的戰爭很困難。所以莫不如來個欲擒故縱,故作大度贈劍冊封阿密達為準葛爾王。





小結:

綜上所述,康熙在短期內無力發動大規模徹底消滅準噶爾的情況下展現了一個帝王的超常的眼界。贈送寶劍冊封阿密達的行為一箭三雕,既安撫了處於悲痛的藍齊兒又有分化瓦解準噶爾的意圖真是帝王心術。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與其說送給他一把短劍,倒不如說是在想藍齊格格懺悔,康熙說皇帝是不求人的,但是作為葛爾丹之子阿密達的外公,康熙求其不要再有報仇之心,所以康熙送了阿密達一把雙刃劍。



為什麼說康熙是在向藍齊格格懺悔呢?

其一:康熙親手毀了自己女兒(藍齊格格)的兩段幸福,這兩個和藍齊格格相好過的男人,一個入獄為囚,一個“入土為安”。



“幸福一”:藍琪兒隨母(容妃)回家探親,在臺灣遇到“鄉村教師”李光地,並且把自己的零食和些許生活用品捐給李光地帶領的一群孤兒,同時藍琪兒把自己的一顆心也送給了李光地。

可惜天公不做好,就在李光地和藍琪兒情濃意切之時,康熙卻拆散了這對鴛鴦,把藍琪兒嫁給自己的仇人葛爾丹,為的是換取大清的一時安寧。

李光地雖然從此被康熙重用,但由於其不擅長官場之道,在彈劾索額圖和明珠等人任人唯親一事上,被反彈劾,由此李光地被以汙衊朝廷命官和丁憂期間放浪於青樓之罪入獄。

“幸福二”:藍琪兒嫁給蒙古準格爾王葛爾丹之後,愛上了葛爾丹,愛上了蒙古,而且為其生了一個兒子阿密達,一家人喝牛奶,吃烤肉,過著無憂無慮的神仙生活。



美好的生活從葛爾丹殺死寶日龍梅的父親之後結束了,康熙已然覺察到葛爾丹的狼子野心,決議御駕親征, 康熙親征期間由於水土不服曾患寒熱重症(瘧疾),但是被洋人傳教士治癒,可以說是有驚無險。

最後康熙打敗葛爾丹,而且大皇子胤褆砍下了葛爾丹的人頭。

其二:為什麼說康熙送的是一把雙刃劍雙刃劍?



一劍指向葛爾丹之子阿密達,帝王之術雖然兇殘但是其外孫阿密達身上畢竟流有皇家血液。 康熙以劍為旨,封阿密達為準格爾王,世襲罔替。 又以外公的身份求阿密達不要報仇,如果報仇康熙也當血仇廝殺。



二劍指向藍琪兒,康熙送短劍給藍琪兒也是希望此劍不要再次互相傷害,勸阻阿密達不要成為下一個葛爾丹,不然已然會和大清兵戎相見。

確切的說康熙送的不僅僅是一把普通的短劍,更多的寓意是不想再有第二個像葛爾丹這樣的準格爾王這樣對待大清。

我是追溯歷史傳奇,一家汽車公司的失效分析師,喜歡的朋友歡迎關注吐槽。

有關汽車,日語,英語,自考等方面的知識也可以互相交流,感謝您的閱讀。


歷史中簡堂追溯傳奇


電視劇《康熙王朝》第43集中,康熙御駕親征準葛爾大獲全勝,匪首葛爾丹也被大阿哥胤褆親手斬殺。


正在康熙找到愛女藍齊兒苦口婆心勸說她跟自己回北京未果的時候,此時小外孫阿密達卻沉浸在喪父的痛苦之中,說道:

“康熙,康熙,你聽著,我要為父汗報仇,長大以後,我也要砍掉你的頭,你等著!”

按理來說,貴為天子的康熙聽到這樣悖逆的話應該會龍顏大怒,不顧一切地斬草除根,免除後患。但是奇怪的是康熙啥也沒幹,只封了阿密達為世襲罔替的蒙古準葛爾王,還拿出了一把短劍。

康熙為什麼要這麼做呢?這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康熙這是在施恩

阿密達是仇人的兒子,“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這個道理精通帝王權術的康熙自然不會不懂,更何況此時他還放出了誓要為父報仇的話,看來他長大以後找大清報復已是必然。

但此時康熙不殺他,反而給他恩典,賜他爵位、賞他寶劍,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緩解殺父之仇。

康熙這是在展示大清兵強馬壯,戰力超群,同時也是在恩威並用

康熙送給外孫短劍之前還特意把它給拔出了刀鞘,這就是在對外孫說:“小子!你想報仇,先掂量掂量是不是我大清鐵騎的對手!”而且當著滿目瘡痍,屍骸遍地的戰場,清朝取得了戰爭的勝利,這在年幼的阿密達心裡肯定會留下這樣一個印象:大清不是那麼好對付的。這樣一來,康熙的目的就達到了一半。

接著康熙又說:“朕既是大清皇帝,又是你的外公,皇帝是不求人的,但是外公求你,不要再報仇了。”炫耀完武力之後又以親情拉住阿密達,康熙真是高明!



這樣康熙還嫌不夠,接著又說:“如果你真的要報仇的話,那就來吧,即使朕不在世,你也可以找他的後繼之君來報仇!”這無疑又是在警告阿密達:自己雖然不能長存,按理來說雖然活不過孫子,但是大清永存,後繼之人常在,你可不要輕舉妄動!

康熙也不能殺他

此時清朝雖然打贏了葛爾丹,但是北部邊境各地勢力割據,盤根錯節的局面沒有改變,這個時候迫切地需要人去安撫北方部落、居民,穩住局勢,而原大汗之子阿密達和妻子藍齊兒自然是最佳人選。


以上就是我不成熟的看法了,歡迎大家評論指點!


曉史才能明事


“和親”政策一直是各少數民族之間處理利益關係的不二法寶。高祖劉邦“白登之圍”後,為了處理和匈奴的關係,一直以“和親”求取和平,漢武帝覺得“和親”是恥辱,於是耗盡國財,也要攻打匈奴。

一千多年過去了,滿清統一了中原,雖然同為遊牧民族,但是為了和平與發展,康熙皇帝還是以“和親”求得與噶爾丹的較長時間安寧。康熙犧牲了藍齊兒格格的幸福,與噶爾丹達成和親條件。

藍齊兒在噶爾丹那裡重新找到人生的幸福,但是康熙皇帝與噶爾丹遲早會有一戰。當康熙皇帝具備了征討噶爾丹的實力時,便一鼓作氣,殺得噶爾丹丟盔棄甲,自己被胤褆殺死。可憐的是藍齊兒,從此成為草原一寡婦,皇家女兒終究成為政治的犧牲品。

說實話,康熙皇帝與噶爾丹之間並非私仇,都是野心勃勃圖謀天下的鐵骨漢子,如果不是因為國家民族利益不同,我想兩人一定是不錯的朋友。康熙要消滅噶爾丹,是因為噶爾丹不屈服於大清朝,而康熙要維護大清朝的利益,也絕不容許噶爾丹肆意妄為。

“和親”讓康熙的血脈流向噶爾丹的後代。藍齊兒和噶爾丹的血脈叫阿密達,他是噶爾丹的繼承人,他的身上同時流淌著噶爾丹和康熙皇帝的血液,這樣的血緣關係對於大清朝的穩定有著非凡的政治意義。

康熙消滅噶爾丹後,阿密達指著康熙大吼要殺了康熙為父親報仇,康熙轉身卻送給阿密達一把短劍,並對他說:“皇帝從來不會求人,但是外公求你,不要再打仗了,和大清永遠和平相處。”到底是這把劍的意義更重要,還是康熙的話更重要呢?

康熙佩戴的短劍是權力的象徵,一個小孩子是很難理解權力這東西的威力的,也很難理解康熙皇帝與其父親噶爾丹之間的鬥爭包含著諸多的權力之爭。噶爾丹死後,必然是阿密達繼承汗位,阿密達繼承的蒙古汗位與噶爾丹很顯然是不同的,有著本質的區別。

噶爾丹是靠自己打出來的江山和汗位,阿密達則是康熙陰佑之下的後繼者,遊牧民族的一個最大的政治傳統就是誰有本事誰當家,失去了噶爾丹庇護的阿密達,能否扛起蒙古各部落的大旗,實在是為未可知。

康熙通過多次征討噶爾丹,基本肅清了噶爾丹的軍事和政治勢力,但是他同樣需要有人扛起噶爾丹後的局面,保持邊疆的最大穩定,選擇阿密達當然是上上之選。康熙將佩劍送與阿密達,就是希望他利用康熙的權力之劍扛起蒙古的局面。而康熙的這把劍,則是對阿密達最好的支持。這是其一。

其二,在於康熙的話,“皇帝不求人”,所以只能以劍相向,你我份屬爺孫,但卻是國之君王,所以都只能以劍相向。這是浩浩皇威,可是“外公求你,和平相處”,凸顯的是則是作為外公親人的恩情,這就是恩威並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其三,康熙作為一個開疆擴土的皇帝,他需要震懾來自各個利益團體的爭鬥,阿密達儘管是自己的外孫,他唯一可以做的事也只有臣服,這是皇權至上的地位所決定的,康熙給阿密達佩劍,同時也在要挾和警告阿密達,你的權利是臣服,拿著這把雙刃劍,時刻要謹記。


青燈問史


電視劇《康熙王朝》裡面,有著一些劇情是和真實的歷史有些不同的,畢竟還是要考慮觀眾之類的因素,如果完完全全拍的和歷史一模一樣,想來也是非常無聊的吧。

在《康熙王朝》裡面,康熙征戰準格爾的時候,殺了阿密達的父親噶爾丹。

阿密達身負殺父之仇,揚言要親手砍下康熙的頭顱,以此祭奠亡父的在天之靈。

然而,康熙的反應卻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面對著阿密達口中的大不敬,康熙不但沒有下令讓人將阿密達處死。

反而卻送給了阿密達一柄短劍,並且告訴阿密達,只要是他想報仇,隨時都可以來,哪怕是有一天康熙自己死了,阿密達一樣可以找康熙的兒子、孫子來報仇。


當然,這也只是一種喜劇效果而已,畢竟《康熙王朝》是用來表達康熙一生的,自然需要一些橋段來突出康熙這個人的人物性格特點。

事實上這種情況在歷史上並沒有發生過,而所謂的阿密達也不過是在電視劇中虛構出來的人物。

真實歷史中的噶爾丹只有一個兒子,並不叫做阿密達,而且在噶爾丹被消滅了之後,這個唯一的兒子也被作為俘虜押送到進程看押,可是沒想到,此人在前往京城的半路上就因為感染天花死掉了。


而在康熙時代的時候,的確有一個叫做阿密達的人,這個人是一個比較有能力的將領,是正白旗滿洲副都統,平定吳三桂和剿滅噶爾丹都有著他的功勞,不過這個人無論是年齡還是輩分都和噶爾丹差不多,也沒有辦法成為噶爾丹的兒子。

而且,歷史中真正的阿密達,在剿滅噶爾丹之後,沒有過去多長時間,就因病去世了,死的時候差不多四十七八歲的樣子。

其實我覺得,電視劇要是想要重新塑造人物和劇情的話,大可以虛構一個和他人無關的角色,這種動不動給讓一個真實存在過的人當兒子,可謂是強行加爹了。


當然,還是那一句話,影視劇自然和歷史不可能完全相同。

那麼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康熙為什麼不但不殺阿密達,還要送給阿密達一把短刀呢?

其實,並不是一些想的不捨得讓自己的女兒傷心。在現實中,其實康熙雖然殺了噶爾丹,但是卻沒有完全毀了準噶爾這個部落,也許是因為沒有辦法完全摧毀。

而電視劇中也許是為了遵循現實中的發展,所以按照正常邏輯來說,阿密達將會繼承準噶爾部落的權利。


那麼康熙送給阿密達的那把短刀,便是排上了用場,可以時時刻刻的提醒阿密達,切勿再次走上他父親的老路,以防止整個部落被完全毀滅。

另一方面也可以讓準噶爾部落可以代替清朝的軍隊,對於周圍的一些小型部落進行壓制,以免以後再次出現一個龐大的部落,為清朝的邊疆留下隱患。

也正是這個原因,康熙才不但不殺阿密達,反而還送給他了一把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