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3 国难当头,竟临阵脱逃?他们终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中华民族之所以绵延不绝,皆是因为无论时局如何艰难,总有人挺身而出,救民族于危难之际。但也有一小部分人,国难当头,却临阵脱逃,真是枉为炎黄子孙。

我们今天就来谈谈甲午战争中的一些事情。

国难当头,竟临阵脱逃?他们终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拿朝鲜开刀

其实在日本的规划中,选定朝鲜作为中日战争爆发的地点,有其偶然性,但也有其必然性。

在明朝时,日本就企图通过吞并朝鲜,达到征服整个中国的目的。但被英勇的明朝联军击败后,这在日本人心中留下了阴影。

所以他们在中日甲午战争准备之初,将魔爪伸向了琉球群岛和台湾岛。

但当时登岛作战难度较大,且清朝也已开始洋务运动,中日之间差距非常细微。日本吃了败仗,只得转而攻向朝鲜,最初也未能获胜,但是日本获得了在朝的驻军权。这为后来的甲午战争埋下伏笔。

国难当头,竟临阵脱逃?他们终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1894年,朝鲜国内起义,其政府向清朝求援。日本借此机会,介入此次事端,随后突袭汉城,又在丰岛海面炮击清政府的军舰。

在日本的多番挑衅之下,中日之间正式宣战。

判若两人的叶志超

甲午战争分为陆战和海战,陆战主要是平壤战役,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先说平壤战役,当时的最高统帅叶志超,见玄武门等制高点相继失守,军中最会打仗的左宝贵阵亡后,便命令清军撤退,狂奔五百里,回到中国。

当然,关于这段记载,是有争议的。

国难当头,竟临阵脱逃?他们终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早年叶志超同太平军作战时,被人取外号为“叶大呆子”,是说他虽然作战水平一般,但是勇往直前,毫不畏惧,跟呆子一般。

怎么前后反差如此之大,是何原因?

不着急,我们先来解另一位逃跑将军。

海归方伯谦

当时李鸿章制定的战略就是,陆战只要拖住日军即可,决战放在海战。

为何他对水军这样有信心?

当年《美国海军年鉴》搞了一个战力榜排名,北洋水师的实力排到了世界第九,亚洲第一。

而且,不光硬件上过得去,当时还有学成归来的海归,方伯谦就是其中之一。

但这位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毕业的高材生,在黄海海战中却临阵退缩,被李鸿章以扰乱军心的名义斩首示众。

这事在当时就有很多人帮方伯谦叫冤,在方伯谦被杀的第二年,就有人写了一本《冤海述闻》。其许多内幕情况,外人难以杜撰,可推测应该是舰上人员。

还有一些文人也为方伯谦叫冤,比如杜德舆就认为”指三字而成冤,坏长城而失傍”。

国难当头,竟临阵脱逃?他们终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事实的真相我们已无从推测,需要有更多的史料来证明,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北洋水师内部是有矛盾的,方伯谦跟丁汝昌关系并不好。

丁汝昌没有让方伯谦有辩解的机会,呈报李鸿章后,要求立即问斩。若是有交情,怎么行动的如此迅速?

而且在指挥过程中,按丁汝昌的部署,方伯谦的舰队与广甲号同在阵型的左侧,但不知怎么回事,济远号迟迟没有就位。后面方伯谦没有丁汝昌的命令,擅自撤退(至于是不是第一个走的还存在疑问)。

但这是战争,军人的使命就是服从,这样不听调遣,杀了也不冤。

原因

不光北洋水师内部有矛盾,在整个清廷也是矛盾重重。

前面我们提到,叶志超为何不敢像镇压太平天国起义那般浴血奋战。原因在于,朝廷内山头林立,若是淮军拼得只剩一兵一卒,就算惨胜,李鸿章中堂位置可能不保。

叶志超已经不仅仅只代表他一个人了,想法越多,越是畏手畏脚。

所以他为保存实力,一见情况不妙,马上带兵逃回家来。

国难当头,竟临阵脱逃?他们终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逃兵按律当斩,但由于李鸿章极力保他(这也证明我们的推断),让其得以坐几年牢后,没被杀头。但出狱仅一年,他也被老天夺走了性命。

结语

在和平年代,你好我好大家好,矛盾都埋于深海之下。一旦进入战时状态,矛盾全部显露。而每个人都只为自己着想,到最后,清朝怎能不亡?

国难当头,当放下矛盾,为国挺身而出。不管是什么原因,临阵脱逃之人,终将遭到万民唾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