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 幼兒最容易被誤診的病症——選擇性緘默症!父母們需要警惕了!

幼兒最容易被誤診的病症——選擇性緘默症!父母們需要警惕了!

● ● ●●

今天特地要和大家聊一聊選擇性緘默症,因為在很多就診的時候,這種症狀是最容易被誤診、不診或者是錯誤操作的。很多朋友可能回問了,選擇性緘默症到底是什麼?

首先,選擇性緘默症屬於一種精神障礙,並不等同於精神病,這個大家可以先做好區分,因部分精神因素的影響,在社交場合保持沉默不語的一種,而這種緘默症最容易和孩子的內向性格相混淆。

幼兒最容易被誤診的病症——選擇性緘默症!父母們需要警惕了!

90%的幼兒患有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都是在具備語言基礎、智力因素、聽覺與發音器官上,而且很巧合的是,都符合社交恐懼症的診斷標準。

而緘默症高發年齡層在3-5歲之間,主要表現在外界的場合,像幼兒園、學校裡堅持拒絕講話,對少數且熟悉的人,像媽媽、奶奶、或者個別的小夥伴可以講話,而且講話的狀態也沒有什麼不妥。

其實,所有遭受這種失調的孩子,都可以很正常的與他們非常熟悉和親切的人說話, 例如家裡的每一個成員,甚至,緘默症的孩子與小夥伴說話比與成人說話更流利,這就對識別上難度提高了很多。

儘管,這種症狀在學前期會很明顯, 但是這種症狀一般也不會引起治療者的注意, 直到孩子開始上學,與周邊小朋友們出現了極大的反差才會被留意到。

幼兒最容易被誤診的病症——選擇性緘默症!父母們需要警惕了!

所以這裡,霖士給大家幾個特徵,可以方便我們去識別自己家內向的孩子,是否屬於緘默症的範疇:

1. 在一些言語交流的場合,“不能”說話,而轉換環境之後可以自由的表達;

2. 對噪音、人群、觸摸高度敏感;

3. 很難與父母分離,特別是年幼的孩子,很難單獨睡覺;

4. 在家裡喜怒無常,頑固,易哭易發脾氣,極度好說;

5. 如果孩子在6歲以上,時常伴有擔心和恐懼。

值得注意的是,並非以上所有現象出現在一個孩子身上,上述這些行為和特點經常被選擇性緘默症孩子的父母與教師所描述。很顯然,緘默僅僅是選擇性緘默症孩子特徵中的其中一種而已。

幼兒最容易被誤診的病症——選擇性緘默症!父母們需要警惕了!

而大部分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具有焦慮的基因傾向,換句話說,他們有來自不同家庭成員的焦慮遺傳傾向, 更容易患有焦慮失調。當孩子們走出家庭進入社會,開始社會交往時,他們對於說話和交流的持續恐懼開始變得冷淡、缺少反應、呆板或空洞的面部表情、沒有微笑,以及伴隨其他緘默症狀表現出來。

這就表明了,這種症狀可以通過基因傳遞, 像糖尿病或心臟病可以被遺傳一樣。也有的孩子一出生時就具有羞怯的氣質, 這意味著還是嬰兒的時候, 他們就更容易對新的環境產生恐懼和戒備。

如果家中孩子有上述特徵,那家長們可以採取家庭干預的心理引導技術,而對於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而言,著重點需放在增強信任感、獲得安全感,提供精神層面的支持為主,所以我們把心理的干預劃分為兩個階段:

幼兒最容易被誤診的病症——選擇性緘默症!父母們需要警惕了!

改善關係

首先我們要增加孩子多方面的接觸,重構關係。比如孩子跟媽媽親,那就由媽媽來幫助孩子認識其他人,從新認識爺爺奶奶、或者其他鄰居。在幫助孩子接觸他人時,不要過多對孩子產生疑問。首次改善環境,孩子有時會出現對身邊缺乏信任感、目光遊離或者面無表情的行為,這個時候媽媽要做的僅僅是全部接納,讓孩子認為母親和自身是一個立場的。

而在接觸中,孩子容易產生消極的狀態,所以無論是父母、還是老師,打造關係的核心還是接納。而在家庭教育中,我們也可以結合一些遊戲,像給芭比娃娃過生日、爸爸媽媽某一天的角色互換,來調動孩子的參與性,營造一個比較有趣的家庭氛圍。

幼兒最容易被誤診的病症——選擇性緘默症!父母們需要警惕了!

語言交流

有了遊戲的介入,其次就是需要增加語言交流的頻率。家長可以設計一些開展聽說的遊戲,角色扮演等。這類遊戲的重點在於傾聽、交流、加入同伴交互的特點,可以主動鍛鍊語言的表達,也可以提升交往技能的培養。在家中的時候,家長不要把意見強行灌輸給孩子,包括活動也不強求孩子參與。

雖然期待和孩子進行交流,但不能過分強迫說話,應讓孩子有一定的言語自由的權利,以免造成孩子緊張情緒。在交流中,儘可能減少直視孩子的次數,多關注給孩子減輕心理壓力上。當孩子出現主動的語言交流行為時,父母及時給予表揚,讓孩子體驗到主動溝通帶來的愉悅。

家庭識別和治療方法儘量不生搬硬套,如果識別難度大,最好還是請專業人士做細節的分析,對症治療,希望霖士心理的心理引導技術能真正幫助到大家。

——霖士心理

● ● ●●

幼兒最容易被誤診的病症——選擇性緘默症!父母們需要警惕了!

幼兒最容易被誤診的病症——選擇性緘默症!父母們需要警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