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 幼儿最容易被误诊的病症——选择性缄默症!父母们需要警惕了!

幼儿最容易被误诊的病症——选择性缄默症!父母们需要警惕了!

● ● ●●

今天特地要和大家聊一聊选择性缄默症,因为在很多就诊的时候,这种症状是最容易被误诊、不诊或者是错误操作的。很多朋友可能回问了,选择性缄默症到底是什么?

首先,选择性缄默症属于一种精神障碍,并不等同于精神病,这个大家可以先做好区分,因部分精神因素的影响,在社交场合保持沉默不语的一种,而这种缄默症最容易和孩子的内向性格相混淆。

幼儿最容易被误诊的病症——选择性缄默症!父母们需要警惕了!

90%的幼儿患有选择性缄默症的孩子,都是在具备语言基础、智力因素、听觉与发音器官上,而且很巧合的是,都符合社交恐惧症的诊断标准。

而缄默症高发年龄层在3-5岁之间,主要表现在外界的场合,像幼儿园、学校里坚持拒绝讲话,对少数且熟悉的人,像妈妈、奶奶、或者个别的小伙伴可以讲话,而且讲话的状态也没有什么不妥。

其实,所有遭受这种失调的孩子,都可以很正常的与他们非常熟悉和亲切的人说话, 例如家里的每一个成员,甚至,缄默症的孩子与小伙伴说话比与成人说话更流利,这就对识别上难度提高了很多。

尽管,这种症状在学前期会很明显, 但是这种症状一般也不会引起治疗者的注意, 直到孩子开始上学,与周边小朋友们出现了极大的反差才会被留意到。

幼儿最容易被误诊的病症——选择性缄默症!父母们需要警惕了!

所以这里,霖士给大家几个特征,可以方便我们去识别自己家内向的孩子,是否属于缄默症的范畴:

1. 在一些言语交流的场合,“不能”说话,而转换环境之后可以自由的表达;

2. 对噪音、人群、触摸高度敏感;

3. 很难与父母分离,特别是年幼的孩子,很难单独睡觉;

4. 在家里喜怒无常,顽固,易哭易发脾气,极度好说;

5. 如果孩子在6岁以上,时常伴有担心和恐惧。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以上所有现象出现在一个孩子身上,上述这些行为和特点经常被选择性缄默症孩子的父母与教师所描述。很显然,缄默仅仅是选择性缄默症孩子特征中的其中一种而已。

幼儿最容易被误诊的病症——选择性缄默症!父母们需要警惕了!

而大部分选择性缄默症的孩子具有焦虑的基因倾向,换句话说,他们有来自不同家庭成员的焦虑遗传倾向, 更容易患有焦虑失调。当孩子们走出家庭进入社会,开始社会交往时,他们对于说话和交流的持续恐惧开始变得冷淡、缺少反应、呆板或空洞的面部表情、没有微笑,以及伴随其他缄默症状表现出来。

这就表明了,这种症状可以通过基因传递, 像糖尿病或心脏病可以被遗传一样。也有的孩子一出生时就具有羞怯的气质, 这意味着还是婴儿的时候, 他们就更容易对新的环境产生恐惧和戒备。

如果家中孩子有上述特征,那家长们可以采取家庭干预的心理引导技术,而对于选择性缄默症的孩子而言,着重点需放在增强信任感、获得安全感,提供精神层面的支持为主,所以我们把心理的干预划分为两个阶段:

幼儿最容易被误诊的病症——选择性缄默症!父母们需要警惕了!

改善关系

首先我们要增加孩子多方面的接触,重构关系。比如孩子跟妈妈亲,那就由妈妈来帮助孩子认识其他人,从新认识爷爷奶奶、或者其他邻居。在帮助孩子接触他人时,不要过多对孩子产生疑问。首次改善环境,孩子有时会出现对身边缺乏信任感、目光游离或者面无表情的行为,这个时候妈妈要做的仅仅是全部接纳,让孩子认为母亲和自身是一个立场的。

而在接触中,孩子容易产生消极的状态,所以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打造关系的核心还是接纳。而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也可以结合一些游戏,像给芭比娃娃过生日、爸爸妈妈某一天的角色互换,来调动孩子的参与性,营造一个比较有趣的家庭氛围。

幼儿最容易被误诊的病症——选择性缄默症!父母们需要警惕了!

语言交流

有了游戏的介入,其次就是需要增加语言交流的频率。家长可以设计一些开展听说的游戏,角色扮演等。这类游戏的重点在于倾听、交流、加入同伴交互的特点,可以主动锻炼语言的表达,也可以提升交往技能的培养。在家中的时候,家长不要把意见强行灌输给孩子,包括活动也不强求孩子参与。

虽然期待和孩子进行交流,但不能过分强迫说话,应让孩子有一定的言语自由的权利,以免造成孩子紧张情绪。在交流中,尽可能减少直视孩子的次数,多关注给孩子减轻心理压力上。当孩子出现主动的语言交流行为时,父母及时给予表扬,让孩子体验到主动沟通带来的愉悦。

家庭识别和治疗方法尽量不生搬硬套,如果识别难度大,最好还是请专业人士做细节的分析,对症治疗,希望霖士心理的心理引导技术能真正帮助到大家。

——霖士心理

● ● ●●

幼儿最容易被误诊的病症——选择性缄默症!父母们需要警惕了!

幼儿最容易被误诊的病症——选择性缄默症!父母们需要警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