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5 薪火相傳家風流芳—銅陵地域文化和優秀家風傳承人

薪火相傳家風流芳—銅陵地域文化和優秀家風傳承人

從銅陵市區出發,向東行六十里,有一座山,名叫獅子山,位於鐘鳴鎮東北側,東與繁昌交界,海拔390米,該

銅陵新聞網訊(楊竹青 王利華)今年78歲的陳詩興老人是一位退休多年的老教師,退休之後一直沒閒著,全身心投入到我市地方民俗文化研究和優秀家風傳承中,讓市民瞭解銅陵、讀懂銅陵,也讓這塊土地上留存下來的傳統文化和優秀家風滋養哺育下一代的成長。

日前,記者見到陳詩興老人時,他自豪地向記者展示了《銅陵地域文化拾遺》,這是他經過7年時間蒐集整理而成的。面對社會傳統價值觀的不斷缺失和銅陵民俗文化的日漸消亡,他進行了大量的搶救、挖掘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地方民俗文化研究和優秀家風傳承中。“這本書寫得很艱難,我一個人要到處訪問,到處查閱資料,所寫的東西全部要有出處,書裡都是歷史的遺存,所以我想把這些記錄傳承下去,讓後代從中讀懂銅陵、瞭解銅陵。”陳詩興還在他所居住的社區創辦了“經典文化大講壇”,從“孝道”和銅陵地域文化入手,定期向社區居民宣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家風故事。除此之外,他還到很多單位、社區、農村、學校進行宣講。

陳詩興的陳氏家族在銅陵生活有1500多年的歷史,發展至今有一萬人左右。歷史上有北宋偉大的林學家、世界最早論述桐樹的專著《桐譜》作者陳翥。陳氏家族注重言傳身教,傳統家訓是“孝父母、勤為本、崇節儉,黜異端”,家風概括起來就是“忠孝為本,耕讀傳家”。陳詩興的父親是一名新四軍戰士,為了革命事業毀家紓難。“我們從小就聽父親講宗族、地方上的一些好人好事,教導我們做人要做到‘仁義禮智信’,從而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因。”陳詩興說。

如何傳承優秀家風?陳詩興認為,貴在知行結合。在子孫們上幼兒園時,陳詩興就叮囑他們要學有所成、報效祖國、奉獻人民。“我們家的小孩子從幼兒園開始讀《三字經》《弟子規》,到初中就要看《論語》《上下五千年》,學習對於家風的傳承來說非常重要。”陳詩興共有五位兒女,他教導孩子們學習要有明確的目的;要行孝道,女孩子出嫁,要孝敬公婆;與人相處,禮讓為先;經營家庭,要勤儉持家。陳詩興說,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就是子女的老師,一個家庭好的家風是需要一代代地傳下去的。

《銅陵地域文化拾遺》之下清涼寺歷史溯源 蘇軾

獅子山舊有清涼八景:天台秀峰、噴珠泉美、獅子昂霄、玉鼎含煙、百丈丹崖、馬嶺松、羅公書堂、天女前拜”。獅子山,翠柏蒼松,古樹參天,風勁竹濤,滴翠迷人。據清·(乾隆)《銅陵縣誌》卷之五·廟宇載:“上清涼寺:在獅首之下平脊處,唐泰和間南泉普願禪師創,後圮。康熙十年復建,徐昱後昆重修。下清涼寺:劉志雲在獅子山麓,[南宋]嘉定二年創,侍郎羅京嘗築室讀書於此,昔有上中下三寺,中寺久廢”。

《銅陵地域文化拾遺》之北宋偉大的林學家陳翥

薪火相傳家風流芳—銅陵地域文化和優秀家風傳承人

銅陵雖小,人傑地靈。在我們享受幸福生活的今天,再回望歷史,有一位受人尊重的古代林學家——陳翥。

1

陳翥,公元982年(北宋太平興國七年)出生在銅陵縣(鐘鳴)貴上耆土橋村。名顯四,號虛齋,字鳳翔,北宋隱士。是銅陵五松陳氏祖先。他出生書香門第,自幼聰穎,博識多才。

據《陳翥家世傳記資料》中關於陳公學堂載:“學堂系道學虛齋公讀書所,在(銅陵)縣東貴上耆工山繆村第二保新興社。去縣八十里許,有山曰馬仁,其山獨高三里,公平生築室閉戶隱居於此,今名學堂山。虛齋公撰述天文、地理、儒、釋、醫、卜之書,凡二十六部一百八十二卷,又有十圖。後罹建炎兵燹,曾孫榮七負書避,道遇寇而歿,故書傳於世百無一二,惟享六公平榮三相繼,詳後。陳公學堂原址在今烏霞洞,其地今屬南陵縣桂山鄉,古代南陵銅陵是一縣,銅陵當時稱南陵銅地。

烏霞風景區與大工山古銅礦冶煉遺址相連,是安徽省重要的火山地質研究地。一路上,你可以看到奇峰陡峭,怪石嶙峋,洞窟奇妙,芳草幽蘭;有犀牛望、童子拜佛、烏龜觀天、五馬盤糟……風光之美,令人心曠神怡。烏霞寺是一座兩進寺廟,建於北宋。廟後就是烏霞洞,又名五霞洞,處在群山環抱之中,懸崖峭壁之下,天然成果。洞內有五洞相連,曲徑幽雅,冬暖夏涼。陳翥選擇此地而隱居,潛心著書立說,凝數十年植桐經驗與文字,寫出了世界上最早論述桐樹的專著《桐譜》。陳公學堂可被今人遺忘,但原址至今保存完好,在國內外負有盛名。

2

據《皖志述略》:“慶曆八年,翥始鑽研桐、竹,自號‘桐竹君’”。為著《桐譜》,經常“召山叟,訪場師”,並親自栽培,實地試驗,於“皇祐三年成書(公元1051年)”。“全書分敘源、類屬、種植、產地、採伐、功用等章,論述較為系統,具有創見,流傳頗廣”。是我國曆史上唯一詳細記述泡桐之專著。日本、朝鮮、越南、老撾等國,曾先後引植中國泡桐,在世界許多地區安家落戶。泡桐能如此被人廣泛栽植,這是他的《桐譜》詳盡介紹的影響所致。他的學術專著就是在陳公學堂完成的。

陳公學堂現存詩十三首,均系陳翥同時代人題贈,作者大多為當時名人,計有陳允、盛度、蕭定基、包拯、杜衍、趙作、王安石、蘇軾、黃庭堅、盛昌孫、俞時昌(升)等11家,其中蕭定基、蘇軾各有詩二首,餘皆各有詩1首。此詩被收錄入民國《五松陳氏宗譜卷——》。天聖三年九月十九日,監察御史陳允公因徵不就,贈詩一律:

斬刺披茅構數楹,一簾風月一絲琴。

寧從野外藏奎耀,不向天邊動客心。

閉戶有心觀史籍,推窗無夢到簪纓。

三徵七聘渾閒事,竹外菸花自有情。

寶光(寶元)元年十月初六日,池州路總管府刺使包拯公薦徵不就,遣使齎金段四端,詠軸一幅:

奉敕江東歷五松,義安高節仰陳公。

赤心特為開賢路,丹詔難回不仕風。

樂守齏鹽忘鬢白,笑談金帛近塵紅。

無拘無束清閒客,贏得芳聲處處同。

據《五松陳氏宗譜·陳翥傳》載:“仁宗天聖三年(1025年)乙丑歲召薦,公屢辭不就,因別號‘荊臺居士’。人稱‘閉戶先生’。皇祐二年(1050年)刺史曹君奉召齎贈金帛冠帶,以榮終身,公亦無意焉”。最終他拒入仕途。

據《五松陳氏宗譜》:“欽公五世孫翥公,北宋著名學者,累次薦徵不就,潛心經史,究悉百家……”何為?我們首先看看他的家史變遷,一世祖陳貺,曾任南唐散騎常侍和中書令。在陪南唐皇帝李璟遊景陽臺風景區(今南京雞鳴寺),璟令陳貺作詩,他即賦《景陽臺懷古詩》:“景陽六朝地,遠極自依依。

一會皆同是,到頭誰論非。酒濃成遠慮,花好失前機。見此尤宜戒,正當家國肥。”勸諫皇帝不要玩文而誤朝。幾天後,他被李景欽“賜粟帛遺還”。

二世祖陳貺之子陳欽,為排山陳氏締造者。欽字建中,號千四,以鄉舉任池州儒學教授,嗣升寧國府判。因世變而稱疾致仕。途經義安千口湖,客居前宣州教授章紀家,卒葬白茅嶺(今鐘鳴牡嶺)。

三世祖為欽子京,因落籍於斯,耕織於土橋。從陳京到陳翥的父親陳附這三代,陳家已退到官場的邊緣,沒有人做過有實權的官。他的叔父陳陟因授登仕郎,為國學生。因愛五松山水,在縣儒學之東建有一園,園內鑿有二池,壘石植柳,種奇花異草,景色怡人,成一方名勝,時邀蘇軾、黃庭堅客遊唱和,詩載《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在銅陵頗具影響。家族政治環境的變化,對他的成長頗有影響。陳翥12歲時,父親重病,無奈結婚為父親沖喜。16歲妻亡。又再次結婚。對一個孩童來說,這突如其來的精神打擊,生活的重負,迫使他放棄科考之路。

3

他熱愛國家,寄情大自然,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大好河山,所以他選擇風景如此優美的地方閉門讀書,研究經史。

他一生關心百姓,以德睦鄰。他告訴百姓,要想收效快,來錢多,就去種桐竹。桐、竹生長週期短,成材快,江南黃壤適宜生長,並指導他們種植。用現代人的話說,就是關注民生,和諧相處,深受百姓愛戴。

陳翥,不但治學嚴謹,為人也很正派。據陳譜載:“對奸宄之徒,橫行鄉里,皆理而斥之”。“賢聲著遐邇”。當時,有識之士,慕名垂顧者,眾之。翥公,賢達、知識淵博,研究成果豐碩,文豪爭相交流,其名大播朝野。明·嘉靖《銅陵縣誌》載:“陳翥,篤志好學,杜門讀書,家人婦子非時不見,號閉戶先生”。他的名字和陳公學堂同被載入史冊。

4

翥公病故後,“宋仁宗特詔賜人‘鄉賢祠’享祀祠”,“以旌其德”。朝廷顯貴,社會名流,紛紛詠詩誌哀,可知其生前德高望重。

一九八七年,中國科技大學張秉倫教授,撰寫《安徽科技史》列翥為“古代林業家”。一九六一年第一期《美國經濟植物》雜誌刊登之泡桐論文,引證公之《桐譜》,由此可見,《桐譜》價值猶存。陳翥屬銅陵的,也屬世界的,他是銅陵人的驕傲。《桐譜》是非常珍貴的文化遺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7e20a50102xaf7.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