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9 個稅改革徵求意見“收官” 起徵點、專項附加扣除引關注

個稅改革徵求意見“收官” 起徵點、專項附加扣除引關注

7月28日,《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以下簡稱“草案”)向社會徵求意見結束。中國人大網顯示,草案徵集意見超過13萬條,關注度遠高於同期徵求意見的其他三部法律草案。

草案自公佈以來,在一個月期間,數場專家研討會在各地舉辦,個稅改革儼然成為社會各界熱議的話題。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採訪瞭解到,大眾對於個稅綜合所得免徵額(起徵點)、專項附加扣除保持關注。

起徵點引熱議

近年來,個人所得稅已經成為我國主要稅種。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個人所得稅8127億元,同比增長20.3%。

按照現行個人所得稅法,工資、薪金所得的基本減除費用標準為3500元/月,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每次收入不超過4000元的,減除費用800元;4000元以上的,減除20%的費用。草案將上述綜合所得的基本減除費用標準提高到5000元/月(6萬元/年)。

5000元/月的起徵點依然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

上海財經大學教授劉小川認為,草案規定的5000元的起徵點標準,是符合合理性原則的,也是基本符合我國的現實情況的。

劉小川援引《2017中國統計年鑑》數據,2016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23078.9元,每個家庭的消費性支出為71775.4元(按照3.11人/家庭計算),家庭每個就業人員所承擔的消費性支出為35887.7元(按照雙職工計算),月均消費性支出是2990元。

對此,他指出,家庭中的每位就業者,其承擔自己以及家庭成員的基本生活開支,每月3000元費用足夠覆蓋其有關食住行以及教育醫療的基本之需。即使僅考慮北上廣三地的消費水平,家庭中的每位就業者的月均消費性支出為4610元。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賈康曾公開表示,“人大的代表議論裡好像有比較傾向性的意見,一個是認為起徵點提高到5000元還不夠意思,應該再繼續提高一些,甚至一些有影響人士說就應該按照10000元來提,至少8000元才夠意思。”

他表示,討論的過程中不排除社會方方面面的訴求影響到人大審批通過的方案。“5000元再往上一點是可能的,但不宜一下提到10000元。”他表示。

同時,也有專家認為起徵點有適當提升的必要。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個稅法修正案討論小組建言稱,切實增加居民收入的獲得感,將個稅免徵額提至每月8000元(每年9.6萬元),保障居民基本消費支出,擴大最低檔稅率的級距至每月5000元及以下(每年6萬元以下)。

討論小組還指出,免徵額應隨著生活基本費用及物價和消費結構的變化逐年調整,而法律很難達到一年一修,建議在增加“生活基本費用的動態調整機制”的條款。每年年初,由國務院根據物價水平、收入水平等,確定每一年的減除費用標準,在兩會期間,提請全國人大或其常務委員會審查和批准。

專項扣除或取定額

專項扣除包括居民個人按照國家規定的範圍和標準繳納的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社會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等;專項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支出。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採訪瞭解到,許多有家庭的上班族對專項扣除有著較高的期待。某二線城市從事教育行業的夫妻,家庭每月稅前收入大約為20000元,兩人育有一正在讀幼兒園的女兒,她告訴記者,“每月孩子的費用是家庭的主要支出,僅僅是教育方面,幼兒園、課外班學費花費需要3000元,該項支出能夠抵扣以後可能減輕一些負擔。”

對於專項附加項目究竟具體如何扣除,修正案草案並沒有明確,而是規定:“專項附加扣除的具體範圍、標準和實施步驟,由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商有關部門確定。”

普華永道中國個人所得稅服務合夥人楊治中表示,雖然專項附加扣除的具體安排尚未可知,依據稅收公平及效率原則,預期這些專項附加扣除採用定額扣除或在一定限額內據實扣除的方式可能性相對較大。

德勤中國稅務合夥人王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同於以往的數次稅法修正,本輪改革不再單純地關注工薪所得起徵點(即基本減除費用標準)的調整,而是立足於個人所得稅的整體稅制和徵管體系的重塑,影響勢必廣泛而深遠。與此同時,徵求意見稿所引入的多個專項扣除涉及到大量個人信息,未來該制度如何在稅收徵管實踐中高效落地值得關注。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