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3 林散之:詩第一,畫第二,書第三,在寂寞中書寫!

林散之:詩第一,畫第二,書第三,在寂寞中書寫!

林散之先生是著名書法大家,在上個世紀的後半葉被學界和業界均奉為圭臬,其書法藝術成就早有定論,作為集大成者對後代書法藝術的流變及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且歷久而彌隆。

上世紀70年代初,啟功先生看到林散之書法作品,曾恭敬地脫帽三鞠躬。趙樸初先生作詩稱“散翁當代稱三絕”,並在南京專程拜訪時寫道:“林老書法,舉世無雙。”

林散之,祖籍安徽和縣,生於江蘇省江浦縣烏江橋北江家坂村(現屬南京浦口區),名震天下的楚霸王項羽即是在此地自刎的。他因在叔伯兄弟中排行老五,乳名“小五子”。自小迷於詩、書、畫,自號“三痴生”。18歲又從清末進士含山張慄庵學古文詩辭,張慄庵諧"三痴"之音,為其改名“散之”,遂此名伴隨了他一生。

32歲時經張慄庵引薦,拜黃賓虹學畫,方悟得用筆用墨、知白守黑之理。兩年後,遵黃賓虹“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之教導,挾一冊一囊,開始了影響一生的萬里之行。儘管時刻都在行走的路上,每天清晨都不忘臨摹古帖,孜孜不倦。


林散之:詩第一,畫第二,書第三,在寂寞中書寫!


抗戰期間,槍彈如雨點般落在他的周遭,他依然堅持讀書、創作,無一日懈怠。1949年後他曾一度出任江浦縣副縣長,負責農田水利。1963臨近退休之際,被聘為江蘇省國畫院畫師,這才踏上專業書畫創作之路,可沒過幾年,“文革”開始,老妻病逝,他悲慟萬分,頓使其雙耳失聰,69歲的他,幾年裡只得來往於南京、揚州、江浦烏江間。

1970年農曆除夕,更大的不幸降臨,他在烏江洗澡時不慎跌入開水池,全身燙傷,手臂、右手致殘,五指粘並,這對於書畫家來說就意味著死亡,幸被搶救了拇指、食指和中指,尚能執筆。他以頑強的毅力戰勝困難,終於能用三個手指握筆揮毫,後來又自號“半殘老人”。對這次“湯鍋之災”,他曾風趣的說過"可憐王母多情甚,接入瑤池又送回。"其對生活、對藝術的樂觀仍一如既往、令人動容。

他是一位喜愛“平淡”的人,他平平靜靜地生活在烏江“江上草堂”,沒有想到1973年《人民中國》畫報第一期刊登中國書法專輯,首頁位置赫然刊其草書條幅《東方欲曉》,這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此時他已76歲,“林散之”才被世人發現,先生重返南京。

當時流傳有這樣一則軼事:郭沫若來南京,有請賜墨寶,郭沫若答曰:“有林散之在南京,我豈敢在南京寫字!”。而日本書道界對其書更是推崇備至,書道團體來華訪問,都以能拜會林散之為榮。

其後,以青山杉雨為團長的全日本書道訪華團來到南京,這位直率而又狂傲的日本當代書壇泰斗本來對中國現代書法不以為然,當他見到林散之的作品以後,當場便行鞠躬之禮,並敬題“草聖遺法在此翁”為贈,一時傳為佳話,林散之名聲大震,“當代草聖”之美譽也由此傳開。


林散之:詩第一,畫第二,書第三,在寂寞中書寫!



林散之是詩、書、畫三絕的藝壇大家。他早年致力於畫,晚年又以書法名揚天下,然而,他自認“詩第一,畫第二,書第三”,他自己親手所書的墓碑為“詩人林散之”。

其平生無時無地不在推敲詩作,如病臥時、睡夢中、吃飯時、走路時常不能自控地興起作詩。甚至在坐馬桶時也在沉思,忽覓得佳句急起身提褲去桌上取紙筆記下,以免遺忘,一時傳為笑談。

他晚年輯成的《江上詩存》三十六卷,存詩二千多首,充分展現出他詩人的浪漫和博雅的胸懷。

時代的一個奇蹟

林散之的出現,是這個時代的一個奇蹟。他的草書打破了若干世紀以來的桎梏,創造出一種新的筆法:依賴長鋒毛筆在運行中纏裹於解散的交替,加上水墨的相互滲透,筆觸呈現出於前任不同的一種複雜變化。這種筆法於他從黃賓虹那裡接受的繪畫中的筆法聯繫緊密。這種筆法無意中避開了留駐、頓挫而接近於前期草書。林散之為人們重新思考草書開啟了一條通路。

在草書的歷史演變中,有一個問題必須一說。草書的基礎不是楷書,而是隸書。出土的大量漢簡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後世所說的楷書,基本上都是指唐代楷書,而以提按為特徵的唐楷,只能走向宋代以後的草書。以提按為主導的楷書是通向前期草書的巨大障礙。


林散之:詩第一,畫第二,書第三,在寂寞中書寫!


在寂寞中書寫

“一代草聖林散之書畫精品展”於5月26在南京展出。這次展覽作品跨度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完整地呈現了林散老的藝術歷程,集中展示了林散老的筆精墨妙,是對林散老誕辰一百二十週年的崇高致敬。


林散之:詩第一,畫第二,書第三,在寂寞中書寫!


致王冬齡手札


林散之:詩第一,畫第二,書第三,在寂寞中書寫!


林散之:詩第一,畫第二,書第三,在寂寞中書寫!


冬齡同學:廿七號接你來信,甚慰。多謝你送的老母雞,收到了,那天恰巧同小桑及玄娘、貝青、月青,到博物館去玩又轉到中山陵靈首寺等處玩了一天。回來天已晚了,泰興來的那位同志,未能會見。你送的那隻老母雞,我不忍殺他,那知道老母雞真可憐,本天晚上就生了一個蛋,我更不能殺他了,把他養起來,他就隔一天生個蛋給我吃。我每天總是要到院子裡看看他。他真乖,不亂跑。我很喜歡他。王冬齡,恭喜你新娶的老婆,還不會生蛋,他倒生了蛋呢!這真是個喜蛋,假使你要在這裡,我要煮給你吃。是個喜蛋,哈哈。我也不羅嗦了。

祝你

幸福

散耳啟

十一月廿六日

書法跟人走,人俗字也俗

學字要才、學、識。“才”,是自己的本能,指天資,但單純靠此不能成功;“學”,是學問,“學”的時間最長,三五年,幾十年,在古人裡面鑽;軀殼脫掉,寫出自己的面貌來要“識”,增長自己的胸境。境界就是書卷的流露,書讀多了就有了。

書法與舊文學是分不開的。能鑽進去就好了,不要只看翻譯才懂。這是個很高的修養。所謂書卷氣,就是書讀多了,不是學成的,而是養成的。

謹防學成“書匠”。書法最難的脫不出俗氣。鄧石如這樣的功夫,在書苑中也脫不了個俗。他讀書少,在北京待不住。功力深,但不是四體都好,他的隸書寫得好,其他也不怎樣。


林散之:詩第一,畫第二,書第三,在寂寞中書寫!


書法要寫得不俗就不簡單,一般人寫到形式美就不簡單了。

書法跟人走,人俗字也俗。

“俗”,千百萬人脫不掉。

不讀書,越工越俗。不讀書,再寫總是個“書匠”。

俗字講不出來,只有你自己理會才行。古人說不俗、仙骨,真是難如登天,可嘆。

光學寫字,不讀書,字寫得再好,不過字匠而已,寫出來的字缺少書卷氣。

寫快了會滑,要滯澀些好。滯澀不能像清道人那樣抖。可謂之俗。……字宜剛而柔,乃稱名手。最怕俗。

寫字要有功夫,要寫字,要讀書,要有書卷氣,否則是匠氣。

字有百病,唯俗病難醫,多讀書方能醫俗。

無論書法作畫,總宜多讀點書,才有氣味。不然,徒事弄筆弄墨,終歸有俗氣。這個俗氣實在難除。書最難讀,非一朝一夕之功,遊歷還屬於第二階段。書讀不好,遊歷也是枉然。古人說入寶山空回,一無所得。山川的氣象不能盡心寫下來。


林散之:詩第一,畫第二,書第三,在寂寞中書寫!


全中國莫有深通書畫的人,也就是莫有能讀破萬卷之人,所以下筆粗俗難堪。如民國年間還有些讀書的人,都流寓香港了。

這個關不得過。什麼關?就是俗字這個關。要讀書,古讀萬卷才能不俗。

變換氣質才能不俗。

高二適先生說:“光寫字不讀書是書匠。”其實連字匠也夠不上!

凡病可醫,唯俗病難醫。醫治有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多則積理富,氣質換;遊歷廣,則眼界明,胸襟廣,俗病可除也。

僅僅把讀書當作提高藝術水平的捷徑是不夠的。讀書為了改變自己的氣質,提高精神境界。藝術創作除了讀書及前人作品外,還要社會與大自然這兩卷活書,它的篇幅無限,每天都在延長、拓深。


林散之:詩第一,畫第二,書第三,在寂寞中書寫!


書,是前人彼時彼地感受的結晶,不盡與此時此地的我相同,可以參記,不能照搬。照搬,不是創造。

把氣捺入紙中,生命溶入筆墨之中,體現生命的躍動,則不會甜俗。

要踏實,不要好高騖遠,要多讀書。

待人以誠。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能吹,不要作假,要戒驕戒躁。

與朋友交必能盡言,揚善改過,不能如此,只好避之,不與同惡也。

學字就是做人,字如其人,什麼樣的人,就寫什麼樣的字,學會做人,字也容易寫好。

學問不問大小,要學點東西,不要作假,要在實踐中體會,到了一定階段就會有體會,受益。

做學問要踏實,不為虛名,不要太早出名,不要忙於應酬,要學點真東西。

不要學名於一時,要能站得住,要站幾百年不朽才行。若徒慕虛名,功夫一點沒有,虛名幾十年雲煙過去了。

搞藝術是為了做學人,學做人。

做人著重立品,無人品不可能有藝品。

做學人,其目的在於運用和利人。

學人的心要沉浸於知識的深淵,保持恆溫,泰山崩於前而不變色,怒海嘯於側而不變聲。有創見,不動搖,不趨時髦,不求藝外之物。別人理解,淡然;不解,欣欣然。

談藝術不是就事論事,而是探索人生。

做學人還是為了做真人。


林散之:詩第一,畫第二,書第三,在寂寞中書寫!


藝術家必須是專同假、醜、惡作對的真人,離開真、善、美便是水月鏡花。

臨古人精神,不是軀殼。

要脫俗氣,脫自己的殼。自己的匠氣脫不掉,想脫離古人,就要多讀書,養氣,有些書要讀。吳讓之是讀書人,有書卷氣。  

要和有學問的人多接觸,能得到許多知識,有幫助。

浮名乃虛花浪蕊,毫無用處。必回頭,苦幹廿年,痛下功夫。人不知鬼不曉,如呆子一樣,把漢人主要碑刻一一摩下。不求人知,只求自己有點領會就行了。要在五更後起身寫字,懸腕一百個分書寫下來,兩膊痠麻不止,內人在床上不知。

寫字抒寫性情,求者過多,作者成書奴,作品全是敷衍,何來靈氣?

做人是學不完的。我到九十多歲,依然是個白髮小蒙童,天天在學。越學越感受到自己無知。身外名利,天外浮名,時間用於治學尚嫌不足,哪有工夫管浮名微利?不超脫也得超脫。

我不是天才,只是較為勤奮而已。


無人品不可能有藝品


要踏實,不要好高騖遠,要多讀書。

待人以誠。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能吹,不要作假,要戒驕戒躁。

與朋友交必能盡言,揚善改過,不能如此,只好避之,不與同惡也。

學字就是做人,字如其人,什麼樣的人,就寫什麼樣的字,學會做人,字也容易寫好。

學問不問大小,要學點東西,不要作假,要在實踐中體會,到了一定階段就會有體會,受益。

做學問要踏實,不為虛名,不要太早出名,不要忙於應酬,要學點真東西。

不要學名於一時,要能站得住,要站幾百年不朽才行。若徒慕虛名,功夫一點沒有,虛名幾十年雲煙過去了。


林散之:詩第一,畫第二,書第三,在寂寞中書寫!


搞藝術是為了做學人,學做人。

做人著重立品,無人品不可能有藝品。

做學人,其目的在於運用和利人。

學人的心要沉浸於知識的深淵,保持恆溫,泰山崩於前面不變色,怒海嘯於側而不變聲。有創見,不動搖,不趨時髦,不求藝外之物。別人理解,淡然;不解,欣欣然。

談藝術不是就事論事,而是探索人生。

做學人還是為了做真人。

藝術家必須是專同假、醜、惡作對的真人,離開真、善、美便是水月鏡花。

——《林散之序跋文集》



林散之:詩第一,畫第二,書第三,在寂寞中書寫!


林散之:詩第一,畫第二,書第三,在寂寞中書寫!


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也正因為其出名晚,數十年積學厚,涵養富,不僅其書法功底至深,而且又因其做人之真誠和在詩辭及繪畫等多方面的成就,滋養了其書之氣、韻、意、趣,使之能上達超凡的極高境界。

為了紀念這位當代傑出的書法大師、詩人、畫家,後人為其建立了紀念館和藝術館。林散之被譽為“草聖”,林散之草書被稱之為“林體”。

結語

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典型,是詩。書。畫三絕的藝壇大家。也正因為其出大名很晚,數十年寒燈苦學,滋養了其書之氣、韻、意、趣,使之能上達超凡的極高境界。也因其書具有超凡脫俗的境界、深邃雋永的意韻,才能使書界中人對之品賞愈久,得益愈多,感受愈深,認識愈深。他對現代中國書法藝術事業的貢獻,真可謂“功莫大焉”。為了紀念這位當代傑出的書法大師、詩人、畫家,後人為其建立了紀念館和藝術館。林散之被譽為“草聖”,林散之草書被稱之為“林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