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訪談:臨夏州委常委、臨夏市委書記曹正民

今年,臨夏市成功脫貧摘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取得重要成果,全面小康奮鬥目標越來越近。近日,隨著甘肅省18個縣(市區)陸續脫貧摘帽,全省脫貧攻堅戰成績斐然。甘肅日報特別採訪了臨夏州委常委、臨夏市委書記曹正民等縣(市區)黨政主要負責同志,總結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經驗,不斷夯實脫貧成果。

一起來看報道。

訪談:臨夏州委常委、臨夏市委書記曹正民

編者按:10月10日,我省宣佈皋蘭縣、崆峒區等6個國家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貧困縣以及七里河區、涼州區等12個省列插花型貧困縣率先脫貧摘帽。這是國家設定貧困縣以來,我省歷史上第一次實現貧困縣數量的淨減少。

18個縣(市區)脫貧摘帽,甘肅貧困縣從75個減少到57個。這是我省脫貧攻堅戰的喜人戰果,更是對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幹部群眾的極大激勵。摘帽之後,回看走過的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有哪些好經驗好做法需要總結?站在新的起點上,如何鞏固提升脫貧成果?我們約請脫貧摘帽縣(市區)委書記、縣(市區)長,讓他們談談脫貧攻堅路上的實踐和思考。

確保脫貧成效穩定可持續

中共臨夏州委常委、臨夏市委書記 曹正民

臨夏市強化黨建引領,主動擔當作為,凝聚全市黨員幹部力量和全社會各方面的智慧,全力打贏打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攻堅戰。到2017年底,全市累計減貧2.53萬人,綜合貧困發生率降至1.64%,順利通過了國家、省級貧困縣退出驗收,並經省政府批准,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

脫貧攻堅的做法及成效

強化黨的領導,靠實各級幫扶責任,彙集脫貧攻堅合力。脫貧攻堅對臨夏市委來說,就是主業主責,就是政治任務。市委充分發揮脫貧攻堅“一線指揮部”作用,及時成立並適時調整臨夏市脫貧攻堅領導小組,每年都會不定期召集行業部門、鎮村書記、駐村工作隊長召開安排會,與各鎮、各幫扶單位、各幫扶責任人層層簽訂責任書,真正把責任壓力傳導到了“末梢神經”。在組織保障方面,在調研的基礎上,結合實際,建立了四大班子主要負責人包鎮、縣級領導包村、科級幹部包社、一般幹部聯戶的四級幫扶體系,認真落實選人用人政策,激發幹部幹事創業熱情,彙集形成了全社會脫貧攻堅的強大合力。

聚焦“兩不愁、三保障”,靶向滴灌精準施策,夯實脫貧基礎。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相繼建成了44所農村中小學幼兒園,持續加大控輟保學力度,全面落實各學齡段助學政策,實現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全程免費教育。集中實施危房改造項目,對全市所有農村群眾住房進行了鑑定,對3957戶群眾危舊房進行了維修或拆除新建,實現了C、D級危舊房清零目標。全面推進健康扶貧,在市、鎮兩級醫療機構落實了“先診療、後付費”制度和“一站式”結算服務,所有符合條件的患病人口全部享受了基本醫療相關政策,為4000多名符合條件的群眾免費辦理慢病卡,有效降低了因病致貧返貧率。投資4000多萬元實施鄉村示範化標準化建設,給全市所有農戶發放環保垃圾桶,各村配備掛桶壓縮式垃圾清運車,定時定點統一清運,徹底解決了農村垃圾收集、清運難題,轉變了群眾生活方式,提升了農民群眾增收致富、嚮往美好生活的信心。

扶貧先扶志,創新思想教育方式,拔掉“窮根”。堅持物質扶貧與精神扶貧雙管齊下,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以補齊農村“精神短板”、激發群眾內生動力為目的,突出加強道德教育和思想幫扶,著力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同時,指導各村徵集製作“笑臉牆”故事集,記錄宣傳農村“脫貧示範戶”“致富帶頭人”先進事蹟,帶動群眾營造出學先進、趕先進、爭先進的濃厚氛圍,使全市農村興起了脫貧光榮、誠實守信、文明禮讓、鄉風和諧的良好風氣。

注重脫貧質量,培育壯大富民產業,推動持續穩定脫貧。深化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採取“公司+合作社+貧困戶”“公司+基地+村委會+貧困戶”等模式,大力帶動貧困村發展草食畜牧、蔬菜等特色產業,增強產業發展對農民增收的帶動力。近幾年,全市建成規模養殖場(小區)142個,發展規模養殖戶550戶,新增設施農業種植面積3000多畝,參與群眾3200多戶。深化推進東西部協作扶貧,6個村與廈門市思明區街道及企業結成了幫扶對子,協調落實對口幫扶資金1163萬元,推動實施教育、衛生、文化、旅遊、就業等方面幫扶項目。同時,藉助舉辦牡丹節、臨博會的有利時機,通過興辦和改造農家樂、果蔬園,引導市民和遊客到農村開展體驗式旅遊,增加農民收入,2017年脫貧的1503人中通過發展旅遊業實現脫貧的就有293人。

鄉村振興的思考與打算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臨夏將以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再接再厲、乘勝追擊,加快鄉村振興步伐,確保貧困地區穩定脫貧和可持續發展,確保經得起歷史和人民的檢驗。

鞏固擴大脫貧攻堅成果,不斷夯實鄉村振興基礎。深入開展農村黨支部標準化建設工作,繼續堅持資金、人才、政策向農村傾斜,完善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公共資源配置,積極構建特色鮮明的扶貧產業體系,全面提升農村綜合治理水平。進一步強化幫扶力度,繼續堅持分類管理、精準幫扶,對脫貧戶細化鞏固提升措施,切實做到再幫一步、再送一程,對未脫貧戶強化精準幫扶措施,分類建立清單、因戶因人施策,確保2020年實現同步小康。

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農村優勢產業體系。優化農業結構與佈局,大力推廣高效設施農業,著力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效益。加快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依託折橋千畝城市現代農業基地等項目,繼續做大蔬菜、花卉等標準化規模化種植,積極發展特色果蔬、食用菌等區域特色產業;依託清河源、佳源牧業等龍頭企業,進一步開發臨夏地方特色的牛羊肉精加工品牌,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積極培育鄉村旅遊新業態,推動牛樂園、馬術城、羊博園、王坪遺址等鄉村旅遊項目提質升級,發展一批以農家樂、休閒農莊等為主題的鄉村度假產品,策劃一批採摘、垂釣、體驗等參與型的旅遊娛樂活動,進一步提升和打造鄉村旅遊品牌,推動鄉村旅遊業向縱深發展。

推動綠色發展,建設山川秀美生態宜居的美麗新農村。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紮實開展“兩山三河”綠化建設,加快推進南北兩山綠化及生態修復,著力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野生動植物保護、溼地保護修復等重點生態工程,大力度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利用今後三年時間投資5.4億元,實現農村廁改全覆蓋,全面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大力發展綠色循環農業,持續加大玉米秸稈綜合利用,持續推進糧改飼工作,統籌推進農村水環境治理、土壤汙染監督和農業面源汙染防治,推進實現人與自然和諧。

繁榮發展鄉村文化,煥發文明鄉風民風新氣象。以“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創建”為契機,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廣泛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深入宣傳闡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持續推進核心價值觀主題宣傳教育進社區、進鄉村、進宗教場所活動,積極開展移風易俗行動,促進廣大群眾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道德風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