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0 聊城,为啥叫这个名?

聊城的“聊”最早出现在《左传》:“聊、摄二城,齐之西鄙也。”城址在今聊城城西北十五里阎寺村东南七里处聊古庙村,始建年代约在公元前522年以前。聊城市名由来聊城因古有聊河而得名(一说因春秋时期曾称聊国故名)。

聊城,为啥叫这个名?

可是,那时的聊城城址根本不是现在的地址,据史料记载,现在的聊城城址是经过了四次迁移才定位的。那么最早的古聊城城址在哪儿呢?

最早的古聊城城址在今天的东昌府区嘉明经济开发区申李庄东约一华里,西新河西岸,现称为聊古庙遗址。春秋战国时期,聊城为齐国属地。秦朝统一后,设置聊城县,治所就坐落在这里,一直到晋代没有改变。公元499年,聊城县城才迁往王城。

聊城古城址在聊古庙存续的时间有一千余年。

时间虽然相隔了2500多年,但春秋时期的聊城,城建格局与现在的古城十分相似。

对此,《水经注》曾有过记载:“漯水又北,经聊城县故城西。城内有金城,周匝有水,南门有驰道,绝水南出,自外泛舟而行矣。东门侧有层台,秀出云表。”

鲁仲连射书救聊城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公元前249年,聊城被燕将占守,齐将田单围攻一年之久,却攻不下。《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中有详实记载:“燕将(乐英)攻下聊城,聊城人或谗之燕,燕将惧诛,困守聊城,不敢归。齐田单攻聊城,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

聊城,为啥叫这个名?

这时,齐国高士鲁仲连来到聊城,射书劝导燕将,或退兵,或降齐,应当机立断,不要再负隅顽抗,使人民遭受涂炭。书中言辞恳切,燕将感到进退两难,哭泣彷徨,三日未决,最终自杀。齐军很快收复聊城。(《鲁仲连遗燕将书》见《战国策》)。

齐王念鲁仲连射书退敌有功,要为他加官进爵,可鲁仲连辞谢了齐王的爵禄,隐逃到海上。

鲁仲连射书救聊城之壮举,为后世所景仰,李白、赵孟頫、谈迁等都赋诗赞叹。为纪念这位才智超群义侠独行的高士,明朝万历年间在东城门外修筑鲁仲连台,后来又几次重修。但据旧志记载,鲁仲连台原在聊古庙,所以有人推断,《水经注》所说的东门侧有层台”,指的就是“鲁仲连台”。明朝修建的“鲁仲连台”和原先那个“鲁仲连台”,已经不是一回事了。

为什么叫聊古庙呢?

据《聊城县志》记载:“聊城为高阳氏(即黄帝之孙颛顼)莅临之地。”

相传这里有颛顼的坟墓,当地人为了怀念他,给他修了衣冠冢,冢旁盖了庙。庙在墓的前面,山门巍峨,翠柏浓蔽,清康熙年间,聊城状元邓钟岳到此,书写“聊古庙”匾额一方,悬于庙门,以后“聊古庙”的名称就沿袭到现在。

过去聊古庙的规模宏大,远近闻名。正殿内塑有颛顼帝执圭坐像,高约7尺,两旁文武侍立。殿后三间二层阁楼内,塑有颛顼帝及后妃神像。还有亭榭回廊,院内竹木清华,有住持僧名“了僧”,庙产良沃80多亩。颛顼墓旁有水井,称圣泉,井旁有碑,据志乘记载,此井颇著灵异,逢干旱祷雨,往往沛降甘霖”,古代称为聊城八景之一,名为“圣泉携雨”。据《辞源》引《尔雅》所注:“颛顼水德,位在北方。”可见这位古代帝王又成为壬癸司水之“神”,功能足以控驭甘霖润泽万方,圣泉携雨意义想必如此。

聊城,为啥叫这个名?


后来,井没了,聊古庙也在1945年遭到毁坏,1978年,政府为保留这历史遗迹,在井旁碑上刻“聊古庙遗址”以志。2010年5月30日,闫寺办事处民营企业家吴铭友个人出资,重修了圣水井,还举行了淘圣水井的仪式。他寻访聊城文化名人,探究古井的历史渊源,考察各地遗存古井,本着“如旧修旧”的原则,使古井融古色、古香、古韵、古味于一体,让圣水井成为聊城的又一大景点。

今天来到聊古庙遗址,还能看到在地表散布着的陶片。行家们说,从这些陶片可以识辨的器形看,有龙山文化时期的罐、杯、南瓦、豆、盆,殷代的鬲,周代的绳纹筒瓦等。一座新建的石亭,石亭旁时值仲冬依然绿意葱茏的一棵杨树,亭子下面就是圣水井,井后是颛顼墓。

现在这里已被定为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信,这处遗址对研究聊城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